内容简介
《六十四卦与历史:历史中的大智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解经之作,而是先跳出《周易》之外,以邵雍所撰《皇极经世》“伏羲先天圆方图”蕴含的宇宙历史年表和中国历史年表来印证天地阴阳刚柔变化和人类历史治乱兴废之间天人共振、运舞不休的沉浮曲线。以伏羲圆方图为纲,以《皇极经世》编年史为体例,以文王之《易》为用,从而一展六十四卦“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活灵活现的数千年信史。一如邵子诗“照破万古事,收归一点真”。<br> 《六十四卦与历史:历史中的大智慧》最大特点是“经世致用”,一扫专作“纸上功夫”的解经之风,还大易准之于自然、社会历史的原貌。也就是说,以华夏五千年历史事实为准绳,来证实“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大易精髓,使先秦易学复明于世。只要知晓伏羲六十四卦值于何时,则以文王卦辞加以诠释,则“古今如旦暮”、“百世可知”、“一如身所历”。读之使人震聋发聩。<br> 大易的最高层次是先天易学,先天易学是核心、是根本、是基础;后天易学是行迹、是应用、是千姿百态的众生相。先天易学与后天易学之间完全是一种体用关系,先后天珠联璧合,乃成大易。<br> 综上所述,常秉义先生所撰《六十四卦与历史》一书,使纯一不杂的邵子先天易学体系复明于世,一展其内圣外王、含而不露的大战略、大智慧,一部石破天惊之作。可谓易学史上的一场革命。
精彩书摘
卯酉四正之位,主春夏秋冬四时。其余六十卦,每卦各主六日七分,合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在六十卦之中,内存十二辟卦,以乾坤两卦为门户(母体),阳息阴消,往来阖辟,乃至无穷。<br> 邵子先天卦气图,则以伏羲六十四卦为序,其中乾坤坎离四正卦(代表天地日月)二十四爻不用,而用之以四时与置闰,所以在一会之中、一年之中皆以乾坤坎离为置闰之卦。用六十卦则为三百六十爻,与六十甲子周天而天道穷,故日“三百六十为一元”。《皇极经世》日:“圆者六变,六六而进之;故六十变而三百六十矣。方者八变,故八八六十四矣。阳主进,是以进之为六十也。”“卦有六十四,而用止六十者何也?六十卦者,三百六十爻也,故甲子止于六十也,六甲而天道穷矣。是以策数应之。体有三百八十四,而用止三百六十何也?以乾坤坎离之不用也。乾坤坎离之不用何也?乾坤坎离之不用,所以成三百六十之用也。”<br> 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恰与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相吻合。这样,六十卦与六十甲子统一于“三百六十为一元”之中,而乾坤坎离四正卦二十四爻非不用也,而用以四时与置闰,故一会之中、年卦之中皆以乾坤坎离为置闰之卦。所以,历法一岁三百六十五四分之一日,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六十六日、三百八十四日皆统于“三百六十”一元大化之中了。三百六十为一元之法,看似邵雍首创,其实完全是天运自然大一统规律使然。<br> 需要说明,孔子所言万物之数实指邵子生物之数。《易?系辞》日:“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张行成日:“系辞日乾坤之策三百六十当期之日者,谓天数也;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谓地数也。言三百六十则知衍数一会当一万八百矣,言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则知本数当三百八十四矣??…?故天地之会不同,天数者,运行之数;地数者,生物之数也。地数所以三百六十之外加四卦二十四爻者,因二十四气交虚得二十四日而虚分之六日实藏于其间,所以运数在天者主三百六十正数,而言年数在地者兼二十四闰数而言三百八十四者,闰岁之日也。”
目录
自序<br> 前言<br> 第一章 导言<br> 第二章 大易重要概念诠释<br> 一、天主四象,地主五行(大小阴阳)<br> 二、《易》有真数三而已<br> 三、用九用六释<br> 四、闰法释<br> 五、道在天地释<br> 六、君子贵中释<br> 七、阳纪天心释<br> 八、亲下为主<br> 九、以民为本、以仁为政<br> 第三章 图说概论<br> 第四章 六十四卦与六十甲子<br> 一、伏羲圆方图<br> 二、《序卦传》说《易》<br> 三、《杂卦传》说《易》<br> 四、六十甲子与周期运动时空结构<br> 五、十干与十二支详释<br> 六、干支周期与六十四卦的关系<br> 七、甲子流年断吉凶<br> 第五章 六十四卦中的历史<br> 乾卦第一<br> 坤卦第二<br> 屯卦第三<br> 蒙卦第四<br> 需卦第五<br> 讼卦第六<br> 师卦第七<br> 比卦第八<br> 小畜卦第九<br> 履卦第十<br> 泰卦第十<br> 否卦第十二<br> 同人卦第十三<br> 大有卦第十四<br> 谦卦第十五<br> 豫卦第十六<br> 随卦第十七<br> 蛊卦第十八<br> 临卦第十九<br> 观卦第二十<br> 噬嗑卦第二十<br> 贲卦第二十二<br> 剥卦第二十三<br> 复卦第二十四<br> 无妄卦第二十五<br> 大畜卦第二十六<br> 颐卦第二十七<br> 大过卦第二十八<br> 坎卦第二十九<br> 离卦第三十<br> 咸卦第三十<br> 恒卦第三十二<br> 遁卦第三十三<br> 大壮卦第三十四<br> 晋卦第三十五<br> 明夷卦第三十六<br> 家人卦第三十七<br> 睽卦第三十八<br> 蹇卦第三十九<br> 解卦第四十<br> 损卦第四十<br> 益卦第四十二<br> 央卦第四十三<br> 媚卦第四十四<br> 萃卦第四十五<br> 升卦第四十六<br> 困卦第四十七<br> 井卦第四十八<br> 革卦第四十九<br> 鼎卦第五十<br> 震卦第五十<br> 艮卦第五十二<br> 渐卦第五十三<br> 归妹卦第五十四<br> 丰卦第五十五<br> 旅卦第五十六<br> 巽卦第五十七<br> 兑卦第五十八<br> 涣卦第五十九<br> 节卦第六十<br> 中孚卦第六十<br> 小过
试读
卯酉四正之位,主春夏秋冬四时。其余六十卦,每卦各主六日七分,合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在六十卦之中,内存十二辟卦,以乾坤两卦为门户(母体),阳息阴消,往来阖辟,乃至无穷。<br> 邵子先天卦气图,则以伏羲六十四卦为序,其中乾坤坎离四正卦(代表天地日月)二十四爻不用,而用之以四时与置闰,所以在一会之中、一年之中皆以乾坤坎离为置闰之卦。用六十卦则为三百六十爻,与六十甲子周天而天道穷,故日“三百六十为一元”。《皇极经世》日:“圆者六变,六六而进之;故六十变而三百六十矣。方者八变,故八八六十四矣。阳主进,是以进之为六十也。”“卦有六十四,而用止六十者何也?六十卦者,三百六十爻也,故甲子止于六十也,六甲而天道穷矣。是以策数应之。体有三百八十四,而用止三百六十何也?以乾坤坎离之不用也。乾坤坎离之不用何也?乾坤坎离之不用,所以成三百六十之用也。”<br> 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恰与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相吻合。这样,六十卦与六十甲子统一于“三百六十为一元”之中,而乾坤坎离四正卦二十四爻非不用也,而用以四时与置闰,故一会之中、年卦之中皆以乾坤坎离为置闰之卦。所以,历法一岁三百六十五四分之一日,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六十六日、三百八十四日皆统于“三百六十”一元大化之中了。三百六十为一元之法,看似邵雍首创,其实完全是天运自然大一统规律使然。<br> 需要说明,孔子所言万物之数实指邵子生物之数。《易?系辞》日:“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张行成日:“系辞日乾坤之策三百六十当期之日者,谓天数也;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谓地数也。言三百六十则知衍数一会当一万八百矣,言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则知本数当三百八十四矣??…?故天地之会不同,天数者,运行之数;地数者,生物之数也。地数所以三百六十之外加四卦二十四爻者,因二十四气交虚得二十四日而虚分之六日实藏于其间,所以运数在天者主三百六十正数,而言年数在地者兼二十四闰数而言三百八十四者,闰岁之日也。”
前言/序言
大易精髓,从两汉之交开始失传,至今茫茫长夜两千多年。明代易学大师来知德云:“《易》非前圣安排穿凿,乃造化自然之妙,一阴一阳、内之外之、横之纵之、顺之逆之,莫非《易》也;始知至精者《易》也,至变者《易》也,至神者《易》也,始知《系辞》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错综其数’、‘非中爻不备’、‘二与四同功’,‘三与五同功’(按:二、三、四,三、四、五为互体,故孔子日非中爻不备)数语及《说卦》《序卦》《杂卦》于《十翼》之末,孔子教后世之学《易》者,亦明白亲切,但人自不察,惟笃信诸儒之注,而不留心详审孔子《十翼》之言,宜乎长夜至今也。”又日:“孔子没,后儒不知文王、周公立象皆藏于《序卦》错综之中,止以《序卦》上下经之次序,乃将《说卦》执图求骏。自王弼扫象以后,注《易》诸儒皆以象失其传,不言其象,止言其理……不知其象,不知文王《序卦》,不知孔子《杂卦》,不知后儒卦变之非。至于此四者既不知,则《易》不得其门而人,则其注疏之所言者,乃门外之粗浅,非门内之奥妙。是孔子没而《易》亡至今日矣,四圣之《易》如长夜者两千余年,其不可长叹也哉!”(《来注易经?自序》)<br> 清末易学大师尚秉和拨乱反正,使西汉失传先天易学复明于世,其著《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三部巨著,奠定了尚氏在易学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崇高地位。<br> 尚氏认为,由于最终失传的西汉易学戛然中断,乃至使所谓“汉易”——东汉易学一下子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才有了马融、郑玄、苟爽、虞翻等旁门左道盛行的所谓“汉易”。先秦、西汉易道一以贯之、活泼无碍、运舞不休的象数符号系统突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杂乱无章、不能归一的所谓“象数”——卦变、爻变、爻辰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