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巴黎圣母院》也许为中世纪艺术开辟了真正的前景;而对中世纪这一辉煌艺术,至今有些人还不甚了了,更糟糕的是还有人不屑一顾。作者甘当此任,但是他认为这一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他已有多次机会维护我们的古老艺术,高声揭发种种亵渎、毁坏和玷污的行为。今后他还要乐此不疲。他责无旁贷,要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他一定要反复强调。学院派那些主张打倒偶像的人,越是疯狂地攻击中世纪建筑艺术,他越要坚持不懈地起来捍卫。因为,中世纪的建筑艺术落入什么人手中,今天无知的工人又是如何抹灰刷浆,胡乱对待这一伟大艺术的遗迹,叫人看着实在痛心!`我们这些聪明的人,眼睁睁看着他们胡来,站在一旁仅仅嘘几声,这真是莫大的耻辱!`这里讲的情况,何止发生在外省,还天天发生在我们家门口,我们窗户下面;天天发生在巴黎,发生在这个大都市,这座文化名城,这个新闻、言论、思想自由之邦。在要结束这篇“说明”的时候,我们不禁要举出几例,来说明他们就在我们眼皮底下,就在巴黎艺术公众的眼皮底下,全然不顾别人的谴责,每天都策划、讨论、开始并继续破坏文化的行径,而且心安理得,尽量干得漂亮,简直胆大包天,令批评家们瞠目结舌。大主教府拆除了,这座邸宅并不美观,倒还不算作孽,可是一股脑儿也把主教府拆毁,殊不知这是十四世纪遗留下来的珍贵古迹,热衷于拆毁的建筑师根本不懂得加以识别。他们良莠不分,一并铲除。现在又有人议论要拆毁精美的万森小教堂,拆下的石料用来建造什么连道迈尼都不曾需要的堡垒。一方面不惜工本,加紧修复波旁宫那个破玩意儿;另一方面却任凭秋分的狂风肆虐,扫荡圣小教堂美轮美奂的彩绘玻璃窗。屠宰场圣雅各教堂的钟楼四周,前几天又搭起了脚手架,说不准哪天早晨,就要挥舞镐头了。事有凑巧,一名泥瓦匠在司法宫那两座威严的钟楼之间盖了一间小白屋。另一名泥瓦匠又去阉割圣日耳曼草地,那可是有三座钟楼的封建时代教堂。毫无疑问,还会有一名泥瓦匠,要夷平圣日耳曼-欧塞鲁瓦王家教堂。所有那些泥瓦匠都自称是建筑师,由省政府或国库来支付报酬,他们还穿上绿色礼服,而所干的事,无非是以冒牌的风格损害真正的风格。就在我们写这篇“说明”的时候,这种景象多么可悲啊!`他们当中的一个人正掌握土伊勒里宫;另一个人对着菲利贝·德洛姆劈面砍了一刀,这位先生也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硬让他那低矮蠢笨的建筑,横卧在文艺复兴建筑物这面挺秀的门脸之前,这当然不能说是一件无足挂齿的丑闻!`
经常书评
★阅读经典,减少浮躁,沉潜历史,受益无穷。
——王蒙
★读过十大名著,犹如拥有一笔财富!
——莫言
★读十部伟大的书,做一个高贵的人。
——周国平
★每当阅读文学经典的时候,我就非常兴奋,仿佛自己将面对一个很盛大的节日,非常的愉悦!
——王安忆
★经典的光芒穿越时空,永远照耀文学的后来者。
——苏童
★在世俗欲望的喧嚣这中,经典的声音何其微弱。然而心的呼唤与回应是不受干扰的,这种云去超过时空。当异国幽灵的身影再次显现之时,古老的中华大地屏气凝神。
——残雪
★什么是经典作品?那就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读者,都可以在这些作品里读到自己的感受,好比是在别人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
——余华
目录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第九卷
第十卷
第十一卷
试读
一 大堂 话说三百四十八年零六个月十九天前,那天巴黎教堂所有大钟齐鸣, 响彻老城、大学城和新城三重城垣,惊醒了全体市民。 其实,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那天,并不是历史上的一个纪念日;一清 早全城钟声轰鸣,市民惊动,也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既不是庇 卡底人或勃艮第人进犯,也不是抬着圣骨盒的宗教列队仪式;既不是拉阿 斯城学生造反,也不是“我们尊称威震天下圣主国王陛下”摆驾人城;甚 至不是在司法宫广场吊死男女扒手的热闹场景;更不是十五世纪常见的羽 饰盛装的某国使臣莅临到任。就在两天前,还有这样一队人马,即佛兰德 使团奉命前来,为缔结法国王太子和佛兰德玛格丽特公主的婚约。为此, 波旁红衣主教不胜其烦,但是他为了讨好国王,不得不满脸堆笑,迎接佛 兰德市政官那帮土里土气的外国佬,还在波旁公爵府款待他们,为他们演 出“不少精彩的寓意剧、滑稽剧和闹剧”,不料天不做美,一场滂沱大雨 ,将府门挂的精美华丽的帷幔淋得一塌糊涂。 一月六日那天,是约翰·德·特洛伊所说的“全巴黎欢腾”的双重节 庆,即远古以来就有的主显节和狂人节。 这一天,照例要在河滩广场燃放篝火,在布拉克小教堂那里植五月树 ,在司法宫里演出圣迹剧。就在前一天,府尹大人已派衙役通告过了:他 们身穿神气的紫红毛纺衬甲衣,胸前缀着白字大十字,到大街小巷的路口 吹号并高声宣告。 一清早,住家和店铺都关门闭户,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拥向三处指定 的场所。去看篝火,赏五月树还是观圣迹剧,要随各人的兴趣而定。这里 应当赞扬一句巴黎看热闹的人,他们有古人的那种见识,绝大多数都去看 篝火,因为这正合时令,或者去观圣迹剧,因为是在司法宫大厅演出,那 里能遮风避雨。大家仿佛串通一气,谁也不去布拉克小教堂墓地,让那棵 花不繁茂的可怜的五月树,孤零零在一月的天空下瑟瑟战栗。 市民大多拥进通往司法宫的街道,他们知道两天前到达的佛兰德使团 安丽去有戏,开观看在问一大厅举行的推举丑大王的场面。 司法官大厅虽然号称世界之最(须知索瓦尔那时尚未丈量过盂塔吉城堡 的大厅),这一天要挤进去谈何容易。通向司法宫广场的五六条街道犹如河 口,不断拥出一股股人流,从住户的窗口望过去,只见广场上人山人海, 万头攒动。人流的汹涌波涛越来越扩大,冲击着楼房的墙角,而那些墙角 又像岬角,突进围成不规则状大水池的广场。司法官高大的哥特式门脸正 中一道大台阶,上下人流交汇在一起,又在接下的台阶分成两股,从两侧 斜坡倾泻到人海浪涛中;这道大台阶就是一条水道,不断向广场注入,犹 如瀑布泻人湖泊中。成千上万人呼喊,调笑,走动,简直甚嚣尘上,沸反 盈天。这种喧嚣,这种鼓噪,有时还变本加厉,有增无减。拥向大台阶的 人流受阻,折回头来,乱作一团,形成了漩涡。原来是府尹衙门的一名弓 箭手在推搡,或者一名警官策马冲撞,以便维持秩序。这种传统实在值得 称道,是由府尹衙门传给总督府,又由总督府传给骑警队,再传给我们今 天的巴黎保安队。 面孔和善的市民,成千上万,密密麻麻,站在门口、窗口,爬上天窗 、屋顶,安安静静,老老实实,注视着司法官,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 而且时至今日,巴黎还有许多人,喜欢观望看热闹人所形成的场面,只要 猜想人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就已经觉得很有意思了。 我们今天一八三0年的人,假如在想象中能有机会混杂在十五世纪的这 群巴黎人中间,同他们一起前呼后拥,摩肩擦背,跌跌撞撞地挤进原本十 分宽敞,而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这天却显得特别窄小的司法官大厅,所见 的景象不无兴趣,也不无吸引力,周围本来全是古旧的东西,我们那时看 起来就会有全新的感觉。 如果读者愿葸,我们就力图想象出,我们一向跨进这座大厅,跻身子 这群短衣短袄打扮的嘈杂的平民中间所产生的印象。 先是耳朵一片嗡鸣,眼花缭乱。我们头顶是双合圆拱尖顶、雕花镶木 、绘成天蓝色、衬着金黄色的百合花图案;脚下是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地面 。几步远有一根大圆柱子,接着一根又一根,总共七根,沿中轴线一字排 列,支撑双圆拱顶的交合点。前面四根柱子周围摆了几个小摊,卖些闪闪 发亮的玻璃和金属饰片制品;里面的三根柱子周围安有几条橡木长椅,年 长日久已经磨损,被诉讼人的裤子和诉讼代理人的袍子磨得油光锃亮。沿 着大厅四面高高的墙壁,在门与门之间,窗户和窗户之间,边柱和边柱之 间,没完没了地排列着自法腊蒙以下法国历代君主的雕像:无所事事的国 王耷拉着双臂,低垂着眼睛;勇武好战的国王则昂首挺胸,双手直指天空 。此外,一扇扇尖拱长窗上的彩绘玻璃五光十色,宽宽的出入口所安的门 扇,都精工细雕,富丽堂皇。总之,拱顶、圆柱、墙壁、长窗、镶板、宽 门、雕像,所有这一切,从上到下,绘成湛蓝金黄两色,一望光彩夺目。 不过,在我们看见的时候,大厅的色彩已略显暗淡,到了我主纪元一五四 九年,尽管杜·勃勒尔还沿袭传统赞美过它,而其实它几乎完全消失,只 剩下厚厚的灰尘和密密的蛛网了。
前言/序言
人类正在经历着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作为精神产品的图书也不例外。读者面对品种繁多、应接不暇的图书信息,同样面临如何选择的窘境。即便是面对数百部在文学史上地位显赫的经典名著,选择也一样无法回避。 2006年,美国《读者文摘》和《纽约时报》组织欧、亚、美、澳、非五大洲的十万读者进行投票,评选出了世界十部文学经典。2007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英、美和澳洲的125位作家应邀从五百多部最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中评选出他们心目中最值得阅读的十部经典。另外,《泰晤士报》还通过读者问卷调查,让英国读者选出他们心目中的十大经典名著。在这些经典名著榜单中,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的《红与黑》,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赫然在列。毫无疑问,这些作品代表了欧美国家最具世界性、最受读者欢迎的文学经典。 为了方便我国读者选择自己必读的世界文学名著,我社决定推出上海文艺版的“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在参照上述种种“十大文学经典”榜单的基础上,我们征求了国内众多实力派作家和著名文学翻译家的意见,选择了十部真正称得上“经典中的经典”的世界文学精品。同时,我们坚持“名著配名译”的原则,避免急功近利、粗制滥造,以致貽害读者与后人。 我们衷心期望,放在您面前的这套“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不仅能为我国读者打开一道进入世界文学殿堂的大门,而且由此将读者引向一个更为广阔、有益的文学天地。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编辑组 二00七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