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力文库:一九八四》中“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精彩书评
奥威尔置身历史的一端,告诉我们另外一端的情景。他先写出将要发生的一切,继而大家如同他笔下的温斯顿、茱莉娅、奥布兰、帕森斯和其他人物那样,去活或者去死。《一九八四》描写的不是世界的某一阶段,而是最终结局。
——止庵(著名读书人、出版人、学者)
精彩书摘
第一部
一
这是四月里的一天,天气晴朗却又寒冷,时钟敲了十三下。温斯顿。史密斯快步溜进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他低垂着头,想躲过阴冷的风,但动作还是不够快,没能把一股卷着砂土的旋风关到门外。
门厅里有股煮卷心菜和旧床垫的气味。门厅那头钉着一张彩色宣传画,大得不适合钉在室内,上面只有一张巨大的面孔,宽度超过一米。那是个四十五岁左右的男人,蓄着浓密的黑色八字胡,面相粗犷而英俊。温斯顿朝楼梯走去。想坐电梯是没希望的,即使在情形最好时也很少开。目前白天停电,这是为迎接仇恨周的节约运动中的做法之一。温斯顿所住的公寓在七楼,他现年三十九岁,他的右脚脖上方还有一处因静脉曲张形成的溃疡,所以只能缓慢地走楼梯上去,中途还歇了几次。每层楼梯平台正对电梯门的墙上,那张有着巨大面孔的宣传画从那里凝视着,它是那种设计得眼神能跟着你到处移动的肖像画。“老大哥在看着你”,下方印着这样的标题。
在公寓里,有个洪亮的声音正在念一连串数字,跟生铁产量有关。声音来自一块长方形金属板,它像一面毛玻璃面的镜子,嵌在右墙上。温斯顿扭了一下开关,声音多少低了一点,但仍清晰可闻。这个装置(叫做电屏)的声音能关小,然而无法完全关掉。他走到窗前。他的体形偏小,瘦弱,作为党员制服的蓝色工作服只是让他更显单薄。他长着淡色头发,面色红润自然,皮肤因为使用劣质肥皂和钝剃须刀片而变得粗糙,然而冬天的寒意才刚刚结束。
外面,即使隔着关闭的窗户,看去仍然一副寒冷的样子。下面街道上,小股的旋风卷动尘土及碎纸打着旋越飞越高。尽管出了太阳.天空也蓝得刺眼,但是除了到处张贴的宣传画,似乎一切都没了颜色。那张蓄着黑色八字胡的脸从每个能望到两边的街角居高临下盯着。正对面的房屋前面就贴了一张,标题印着“老大哥在看着你”,那双黑色眼睛死盯着温斯顿。下面临街地方有另外一张宣传画,一角已破,在一阵阵拍打着,把一个词一会儿盖住,一会儿展开:“英社”。远处,一架直升飞机从屋顶间掠过,像苍蝇般在空中盘旋一会儿,然后划了道弧线急飞而去。那是警察巡逻队,正在窥视人们的窗户。但巡逻队还不足为惧,为惧的只是思想警察。
在温斯顿身后,电屏传出的声音仍在喋喋不休地播报有关生铁产量和超额完成第九个三年计划的事。电屏能同时接收和发送,温斯顿所发出的任何声音,只要高于极低的细语,就能被它拾音。而且不仅如此,只要他待在那块金属板的视域之内,他就不仅能被听到,而且也能被看到。当然,在具体一时刻,你没办法知道自己是否正在被监视。思想警察接进某条电线的频度如何以及按照何种规定进行,都只能臆测而已,甚至有可能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监视着每个人。但无论如何,他们什么时候想,就可以什么时候接上你那条电线。你只能生活——确实是生活,一开始是习惯,后来变成了本能——在一个设想之下,即你所发出的每个声音都会被偷听,除非在黑暗里,否则你的每个举动都会被细察。
温斯顿保持背对电屏,这样比较安全,不过他也知道,即使是背部,也可能暴露出什么。一公里之外是真理部,那是他上班的地方,是幢在一片不堪入目的地带拔地而起的白色大型建筑。这里——他略有几分厌恶地想道——这里就是伦敦,第一空域的主要城市,第一空域本身是大洋国人口第三大省份。他绞尽脑汁想找回一点童年记忆,以便让他记起伦敦是否一直就是这个样子:满眼都是摇摇欲垮的建于十九世纪的房屋,侧墙靠木头架子撑着,窗户用纸板挡着,屋顶是瓦楞铁皮,破旧的院墙东歪西斜,是否一直就是这样?在挨过炸弹的地方,空中飞腾着灰泥和尘土,野花在一堆堆瓦砾上蔓生,还冒出许多龌龊的聚居区,也就是鸡舍一样的木板屋,是否一直是这样?可是没用,他想不起来:他的童年除了一系列光亮的静态画面,什么也没留下,但那些画面都缺少背景,大部分也不可理解。
真理部——用新话来说就是“真部”——跟视野中能看到的其他建筑明显不同。它是座巨大的金字塔形结构,白色水泥熠熠发亮。它拔地入云,一级叠一级,达三百米之高。从温斯顿所站的地方,刚好能看到党的三条标语,以漂亮的美术字镌刻在真理部大楼正面: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据说真理部在地面上的房间就多达三千间,另外还有相应的地下附属建筑。此外只有三座外表及规模类似的大楼分散坐落在伦敦,周围建筑彻底被那三座大楼比了下去,所以站在胜利大厦顶上,同时可以看到这四座大楼,分别为四个部的所在地,政府的所有职能就分工到了这四个部。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教育以及美术,和平部负责战争,仁爱部负责维持法律和秩序,富足部负责经济事务。这四个部的名称用新话
目录
第一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第二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第三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新话的原则
附录 我为何写作
试读
第一部
一
这是四月里的一天,天气晴朗却又寒冷,时钟敲了十三下。温斯顿。史密斯快步溜进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他低垂着头,想躲过阴冷的风,但动作还是不够快,没能把一股卷着砂土的旋风关到门外。
门厅里有股煮卷心菜和旧床垫的气味。门厅那头钉着一张彩色宣传画,大得不适合钉在室内,上面只有一张巨大的面孔,宽度超过一米。那是个四十五岁左右的男人,蓄着浓密的黑色八字胡,面相粗犷而英俊。温斯顿朝楼梯走去。想坐电梯是没希望的,即使在情形最好时也很少开。目前白天停电,这是为迎接仇恨周的节约运动中的做法之一。温斯顿所住的公寓在七楼,他现年三十九岁,他的右脚脖上方还有一处因静脉曲张形成的溃疡,所以只能缓慢地走楼梯上去,中途还歇了几次。每层楼梯平台正对电梯门的墙上,那张有着巨大面孔的宣传画从那里凝视着,它是那种设计得眼神能跟着你到处移动的肖像画。“老大哥在看着你”,下方印着这样的标题。
在公寓里,有个洪亮的声音正在念一连串数字,跟生铁产量有关。声音来自一块长方形金属板,它像一面毛玻璃面的镜子,嵌在右墙上。温斯顿扭了一下开关,声音多少低了一点,但仍清晰可闻。这个装置(叫做电屏)的声音能关小,然而无法完全关掉。他走到窗前。他的体形偏小,瘦弱,作为党员制服的蓝色工作服只是让他更显单薄。他长着淡色头发,面色红润自然,皮肤因为使用劣质肥皂和钝剃须刀片而变得粗糙,然而冬天的寒意才刚刚结束。
外面,即使隔着关闭的窗户,看去仍然一副寒冷的样子。下面街道上,小股的旋风卷动尘土及碎纸打着旋越飞越高。尽管出了太阳.天空也蓝得刺眼,但是除了到处张贴的宣传画,似乎一切都没了颜色。那张蓄着黑色八字胡的脸从每个能望到两边的街角居高临下盯着。正对面的房屋前面就贴了一张,标题印着“老大哥在看着你”,那双黑色眼睛死盯着温斯顿。下面临街地方有另外一张宣传画,一角已破,在一阵阵拍打着,把一个词一会儿盖住,一会儿展开:“英社”。远处,一架直升飞机从屋顶间掠过,像苍蝇般在空中盘旋一会儿,然后划了道弧线急飞而去。那是警察巡逻队,正在窥视人们的窗户。但巡逻队还不足为惧,为惧的只是思想警察。
在温斯顿身后,电屏传出的声音仍在喋喋不休地播报有关生铁产量和超额完成第九个三年计划的事。电屏能同时接收和发送,温斯顿所发出的任何声音,只要高于极低的细语,就能被它拾音。而且不仅如此,只要他待在那块金属板的视域之内,他就不仅能被听到,而且也能被看到。当然,在具体一时刻,你没办法知道自己是否正在被监视。思想警察接进某条电线的频度如何以及按照何种规定进行,都只能臆测而已,甚至有可能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监视着每个人。但无论如何,他们什么时候想,就可以什么时候接上你那条电线。你只能生活——确实是生活,一开始是习惯,后来变成了本能——在一个设想之下,即你所发出的每个声音都会被偷听,除非在黑暗里,否则你的每个举动都会被细察。
温斯顿保持背对电屏,这样比较安全,不过他也知道,即使是背部,也可能暴露出什么。一公里之外是真理部,那是他上班的地方,是幢在一片不堪入目的地带拔地而起的白色大型建筑。这里——他略有几分厌恶地想道——这里就是伦敦,第一空域的主要城市,第一空域本身是大洋国人口第三大省份。他绞尽脑汁想找回一点童年记忆,以便让他记起伦敦是否一直就是这个样子:满眼都是摇摇欲垮的建于十九世纪的房屋,侧墙靠木头架子撑着,窗户用纸板挡着,屋顶是瓦楞铁皮,破旧的院墙东歪西斜,是否一直就是这样?在挨过炸弹的地方,空中飞腾着灰泥和尘土,野花在一堆堆瓦砾上蔓生,还冒出许多龌龊的聚居区,也就是鸡舍一样的木板屋,是否一直是这样?可是没用,他想不起来:他的童年除了一系列光亮的静态画面,什么也没留下,但那些画面都缺少背景,大部分也不可理解。
真理部——用新话来说就是“真部”——跟视野中能看到的其他建筑明显不同。它是座巨大的金字塔形结构,白色水泥熠熠发亮。它拔地入云,一级叠一级,达三百米之高。从温斯顿所站的地方,刚好能看到党的三条标语,以漂亮的美术字镌刻在真理部大楼正面: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据说真理部在地面上的房间就多达三千间,另外还有相应的地下附属建筑。此外只有三座外表及规模类似的大楼分散坐落在伦敦,周围建筑彻底被那三座大楼比了下去,所以站在胜利大厦顶上,同时可以看到这四座大楼,分别为四个部的所在地,政府的所有职能就分工到了这四个部。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教育以及美术,和平部负责战争,仁爱部负责维持法律和秩序,富足部负责经济事务。这四个部的名称用新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