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远到巴菲特的《华盛顿邮报》,近到创业板的华谊兄弟,文化产业不时地给投资者创造财富传奇。如何选择那有创造能力、有核心竟争力的文化企业,成就下一个“富矿”传奇,也许可以从美国影视巨亨巴里·迪勒的自传中得到一些启示。
巴里·迪勒纵横娱乐业三十余载,…一直走在行业的前沿,提出了“本周电影”和电视连续短剧等开创性的概念,推动了电视革命。《巴里·迪勒:美国娱乐业巨亨沉浮录》以冷静而深刻的旁观者眼光描述了好莱坞影视巨头巴里·迪勒波澜起伏的创业生涯,生动展现了这位不知疲倦的传媒大亨从小职员到派拉蒙、福克斯等影视公司CEO的传奇经历,深度透析了他给美国影视传媒带来的创造性与颠覆性的影响与改变,同时展现了风起云涌的好莱坞权力争夺战。
巴里。迪勒对创意和时尚的把握能力,及其“制造冲突式”管理理念与在娱乐业扩张经营的宝贵经验,是任何一个有梦想的文化企业所必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投资者最值得投资和期许的地方。
“他是一位真正的梦想家,精明无人能及……是他造就了整整.一代大亨。”保罗·罗森菲尔德(Paul Rosenfeld)在《好莱坞俱乐部规则》(The Club Rules)一书中如是说。
目录
总序/1
引言/1
第一章 隐私问题,守口如瓶/1
第二章 传达室内,励精图治/6
第三章 重塑体系,推陈出新/17
第四章 初涉电影,扭亏为盈/28
第五章 杀手迪勒,招贤纳士/44
第六章 赴福克斯,另谋高就/56
第七章 整饬内务,持家有方/69
第八章第四网络,招兵买马/77
第九章 内情真相,各执一词/90
第十章 情势复杂,盘根错节/98
第十一章 卡通制作,出人意料/109
第十二章 管控重任,力不从心/116
第十三章 挥手道别,志在四方/130
第十四章 奥德修斯,高瞻远瞩/136
第十五章 未来构想,众说纷纭/149
第十六章 夺派拉蒙,龙争虎斗/1 60
第十七章 追蒂凡尼,功亏一篑/191
第十八章 银王传播,自立门户/211
试读
这部电影荣获三项奥斯卡奖,包括授予比堤的最佳导演奖。这也帮助迪勒赢得擅长制作“严肃”电影的殊荣,然而迪勒并不领情,为了推翻这种看法,他会引述一系列在派拉蒙公司时制作的畅销作品,如1977年的《周末夜狂热》(Saturday Night Fever)[故事描写了纽约市布鲁克林区里一个热衷迪斯科的男孩,也让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一夜成名]和1978年由沃伦·比堤参与执导的喜剧《上错天堂投错胎》(Heayen Can Wait)(讲述了一名死去的足球队员附身在另一个人的躯体上,重返人间的故事)。
许多好莱坞评赏家强调:正是艾斯纳负责将后面的两部电影引入派拉蒙。而另一方面,很少有人否认:是迪勒要求派拉蒙公司的所有电影都要精工细制,无论观众如何变化。
其实,迪勒迫使他的执行官制作一系列健康的被他称为“帐篷杆”的电影——这类巨片造就了类似帆布帐篷宽广荫蔽的巨大财务成功,巨片中也包括规模较小、商业利益较少的项目。他的帐篷杆理论吸纳了欧文·塞拉伯格的一项基本宗旨:盈利的公司会选择制作不赚大钱的电影,只要电影可以巩固制片厂的声望。
前言/序言
“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投资大时代,无数投资人渴望着有机会感悟和学习顶尖投资大师的智慧。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素有“股神”之称的巴菲特有句名言:成功的捷径是与成功者为伍!(It’s simple to be a winner,work with winners!)
向成功者学习是成功的捷径,向投资大师学习则是投资成功的捷径。
巴菲特原来做了十年股票,当初的他也曾经到处打听消息,进行技术分析,买进卖出做短线,可结果却业绩平平。后来他学习了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策略,投资业绩很快有了明显改善,他由衷地感叹道:“在大师门下学习几个小时的效果,远远胜过我自己过去十年里自以为是的天真思考。”
巴菲特不但学习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策略,还进一步吸收了费雪的投资策略,将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称自己是“85%”“雷厄姆和15%的费雪”,他认为这正是自己成功的原因——“如果我只学习格雷厄姆一个人的思想,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富有”。
可见,要想投资成功很简单,那就是:向成功的投资人学投资,而且要向尽可能多的杰出投资专家学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