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破解《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说的千古奥秘,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古中医学,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 、科学实用的中医系统科学。成为当代继承发展中医学的入门向导、成功阶梯。
为什么著名老中医李可先生,经半个世纪苦苦搜求,寻找到并亲自主校《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本“中医秘籍”? 李可老中医认为:该书作者、清末民初的中医学家彭子益,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
精彩书摘
《内经》经文读法
《内经》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自王叔和编次仲景《伤寒论》原文,自己加上伤寒序例曰,中而即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于是后世遂谓冬日受有寒气,藏在人身,至春变成温病。春日受了风气,藏在人身,至春变成飧泄。夏日受了暑气,藏在人身,至秋变成病疟。秋日受了湿气,藏在人身,至冬变成咳嗽。
果然如此,试问如何用药。治夏日飧泄,岂不要用散风的药乎。治秋日疟病,岂不要用清暑的药乎。治冬日咳病,岂不要用去湿的药乎。治春日温病,岂不要用搜寒追毒的药乎。如此用药,必定要将病治重的。世人治温病喜用大清大下之剂者,其根据即在叔和冬日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一语。而且因此根据,并认《内经》春伤于风,夏生殆泄云云,实系风藏在人身,至夏变为飧泄云云了。学中医者,容易学错,此其大概也。如要学不错,必须将大气升浮降沉中的圆运动,按着春夏秋冬五行六气的原理,整个的实地体验明白,自然了解《内经》文义之所在。
盖风者,春木疏泄之气也。平人大便不病殆泄,全在小便清通。小便清通,全在木气疏泄。春日损伤了风木之气,当春之时.风木当令,虽或被伤,仍能疏泄,小便清通,故不病飧泄。到了夏令,风木气退,无力疏泄水分,水分混入大肠,故飧泄也。所以治之之法,必用疏泄助木气之药。
暑者,夏火燔灼之气也。平人汗孔开通,荣卫无阻,不病痃疟。汗孔开通,全在火气充足。夏日伤损了火气,汗孔不开,当夏之时,火气虽伤,汗孔虽闭,大气尚未收敛,故不病疟。到了秋令,火气已退,汗孔不开,秋金收敛,将荣卫之间所停积的污垢,敛于血管之中,阻碍荣卫的运行,遂成疟病。疟病的寒热往来,即荣卫阻而复通、通而复阻之故也。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开通肺金之药。
湿者,土气运化之津液也。平人肺家滋润,收敛下行,气道流通,不病咳嗽。秋日燥金司令,湿气全收。秋时伤损了湿土的津液,当秋之时,燥气虽然司令,白露尚未成霜,肺家津液,尚未枯涩,肺气下行,尚能通利。到了冬令,阳热归下,万物坚实,肺家津液枯涩,气降不下,阳热逆冲,故病咳嗽。所以治之之法,必用润脾肺助津液之药。寒者,冬水封藏之气也。平人水气能藏,阳根不泄,养成木气,交春阳和上升,化生心火,煦和畅遂,不病温也。阳根者,藏则为生气,不藏则化邪热。冬日伤损了水的藏气,阳根外泄化热。泄之盛者,在本冬即病冬温,泄之不盛者,冬时木气未动,尚未发生疏泄作用。一交春令,木气疏泄,将木气本身根气,摇泄而起。木气失根,故病温病。温病都是虚证,原因即在于此。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培养木气之药。
……
目录
一、原理上篇
导言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说
阴阳
五行
五行相生相克
六气
人秉大气五行而生脏腑
十二经名词的说明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详细说明
大气圆运动范围图说
二、古方上篇
导言
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桂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乌梅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桃核承
试读
《内经》经文读法
《内经》曰: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自王叔和编次仲景《伤寒论》原文,自己加上伤寒序例曰,中而即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于是后世遂谓冬日受有寒气,藏在人身,至春变成温病。春日受了风气,藏在人身,至春变成飧泄。夏日受了暑气,藏在人身,至秋变成病疟。秋日受了湿气,藏在人身,至冬变成咳嗽。
果然如此,试问如何用药。治夏日飧泄,岂不要用散风的药乎。治秋日疟病,岂不要用清暑的药乎。治冬日咳病,岂不要用去湿的药乎。治春日温病,岂不要用搜寒追毒的药乎。如此用药,必定要将病治重的。世人治温病喜用大清大下之剂者,其根据即在叔和冬日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一语。而且因此根据,并认《内经》春伤于风,夏生殆泄云云,实系风藏在人身,至夏变为飧泄云云了。学中医者,容易学错,此其大概也。如要学不错,必须将大气升浮降沉中的圆运动,按着春夏秋冬五行六气的原理,整个的实地体验明白,自然了解《内经》文义之所在。
盖风者,春木疏泄之气也。平人大便不病殆泄,全在小便清通。小便清通,全在木气疏泄。春日损伤了风木之气,当春之时.风木当令,虽或被伤,仍能疏泄,小便清通,故不病飧泄。到了夏令,风木气退,无力疏泄水分,水分混入大肠,故飧泄也。所以治之之法,必用疏泄助木气之药。
暑者,夏火燔灼之气也。平人汗孔开通,荣卫无阻,不病痃疟。汗孔开通,全在火气充足。夏日伤损了火气,汗孔不开,当夏之时,火气虽伤,汗孔虽闭,大气尚未收敛,故不病疟。到了秋令,火气已退,汗孔不开,秋金收敛,将荣卫之间所停积的污垢,敛于血管之中,阻碍荣卫的运行,遂成疟病。疟病的寒热往来,即荣卫阻而复通、通而复阻之故也。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开通肺金之药。
湿者,土气运化之津液也。平人肺家滋润,收敛下行,气道流通,不病咳嗽。秋日燥金司令,湿气全收。秋时伤损了湿土的津液,当秋之时,燥气虽然司令,白露尚未成霜,肺家津液,尚未枯涩,肺气下行,尚能通利。到了冬令,阳热归下,万物坚实,肺家津液枯涩,气降不下,阳热逆冲,故病咳嗽。所以治之之法,必用润脾肺助津液之药。寒者,冬水封藏之气也。平人水气能藏,阳根不泄,养成木气,交春阳和上升,化生心火,煦和畅遂,不病温也。阳根者,藏则为生气,不藏则化邪热。冬日伤损了水的藏气,阳根外泄化热。泄之盛者,在本冬即病冬温,泄之不盛者,冬时木气未动,尚未发生疏泄作用。一交春令,木气疏泄,将木气本身根气,摇泄而起。木气失根,故病温病。温病都是虚证,原因即在于此。所以治之之法,必用培养木气之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