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认真是什么?认真就是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严格按规则办事做人,就是在别人苟且随便时自己仍然坚持操守,就是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的做人态度。许多时候人们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采用同一种方式做同一件事,但效果却很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认真”二字。正如毛主席所说“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
对企业而言,认真是企业最应该倡导的企业文化。认真的企业,它就是一个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同时它又会是一个高效率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就是优秀的企业,就是一个充满竞争力的企业。当我们在追求精益化思想时,不要忘了毛泽东思想中有我们需要的源泉!
对个人而言,认真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它更是一种能力!一个认真的任,就绝不会允许自己粗制滥造,就绝不允许自己重复错误,浪费时间!一个认真的人就是对自己负责的人,也是对企业、对社会负责的人!这样的人就是社会需要的人!一个把认真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并形成习惯的人,就会比别人更出色!成功与失败有天壤之别,怕就怕“认真”二字!
精彩书评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伟大领袖 毛主席
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
——欧洲传统名言
认真的人只错一次。
——阿拉伯传统名言
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千百遍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 张瑞敏
如果你在小事上苟且,那么你在大事上,你在一生中一定也是一个苟且的人。
——“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 李亦非
我对青年的劝告只用三句话就可概括,那就是,认真工作,更认真地工作,工作到底。
——统一德国的首相 俾斯麦
做一个认真的人,一个有科学态度的人,一个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人。
——北京大学副书记 吴志攀教授
精彩书摘
无处不在的“差不多”
对员工个人来说,有了“差不多”的恶习后,必定会轻视自己的工作,甚至轻视人生的意义。而粗劣的S-作,会造成粗劣的生活。工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应付自己的工作,不但会降低工作的效率,而且还会使人逐渐丧失做事的才能。
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说: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
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也切中了许多人的要害: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到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这是过去中国人很严重的弊病之一,我们说人应该圆通豁达,但可不是让人事事都差不多就行。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带着这个毛病而不去克服,不求进取,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对存在的技术问题懒得思考,对技术隐患不去克服,总觉得问题“差不多”处理一下就行了。
差不多总是只看大概,却忽略了失误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厂商努力将降落伞的合格率提高到了99.9%。但是,军方对厂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让他们想办法将降落伞的安全性提高到100%。
而厂商却不以为然,且一再说:“99.9%差不多就是100%了,任何产品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合格率。”
但是,对于降落伞来说,99.9%的合格率就意味着每一千个跳伞的军人中,就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的质量不过关而做出无谓的牺牲。
于是,军方想出一个办法,从厂商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背着这个降落伞亲自从飞机上跳下去。
军方对厂商负责人说:“不用怕,你的运气不会那么差,偏偏碰上0.1%的不合格品。”
结果,厂商将降落伞的合格率一下提到了100%。
可见,许多事情并不是不可能实现,而是由于不认真,总是抱着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心理,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可结果却是生死攸关的!
毛主席讲的“草率从事,危险最大”,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务必谨慎从事,务必纠正一切草率从事的偏向”,工作一定要做到位,不能只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
然而,我们许多企业存在这样的问题,企业中的员工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他们每天按时打卡,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却没有及时完成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却不愿尽职尽责。对他们来说,工作只是一种“差不多”。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为什么说工作就怕“认真”二字?
无处不在的“差不多”
敷衍塞责,敷衍的是自己
认真工作是真聪明
认真,是立身之本
认真,使自己更专业
认真,才能挖掘潜力
真正的快乐从认真开始
第二章 怎样做才算认真?
每天多付出一点点
用心是最重要的
只找方法,不找借口
以老板的心态对待工作
用100%的热情做1%的事
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做好每一件小事
第三章 新员工做事尤其要注意认真
新员工为何要认真?
忠诚从入职开始
为拥有眼前的工作而感恩
抓住机会,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
不只做老板交代的事
老板不在,依然努力工作
永远主动做事
为自己工作
今天比昨天更努力
第四章 认真,首先要讲究方法
找准目标是认真的开始
认真做好主要事情
将复杂问题切片
不怕犯错,要不犯同样的错
创造性地完成工作
最大限度地简化工作
第五章 认真,一定要落到实处
打造自己最完美的职业技能
脚踏实地地完成工作任务
提高工作效率是关键
对细节较真
只有100%才算合格
完不成,不放手
执行到位
第六章 让认真成为职业习惯
认真,优秀员工的职业精神
心中常怀责任感
优在细节,胜在认真
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要认真,更要严谨
贵在坚持
试读
无处不在的“差不多”
对员工个人来说,有了“差不多”的恶习后,必定会轻视自己的工作,甚至轻视人生的意义。而粗劣的S-作,会造成粗劣的生活。工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应付自己的工作,不但会降低工作的效率,而且还会使人逐渐丧失做事的才能。
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说: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
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也切中了许多人的要害: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到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这是过去中国人很严重的弊病之一,我们说人应该圆通豁达,但可不是让人事事都差不多就行。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带着这个毛病而不去克服,不求进取,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对存在的技术问题懒得思考,对技术隐患不去克服,总觉得问题“差不多”处理一下就行了。
差不多总是只看大概,却忽略了失误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厂商努力将降落伞的合格率提高到了99.9%。但是,军方对厂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让他们想办法将降落伞的安全性提高到100%。
而厂商却不以为然,且一再说:“99.9%差不多就是100%了,任何产品都不可能达到100%的合格率。”
但是,对于降落伞来说,99.9%的合格率就意味着每一千个跳伞的军人中,就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的质量不过关而做出无谓的牺牲。
于是,军方想出一个办法,从厂商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背着这个降落伞亲自从飞机上跳下去。
军方对厂商负责人说:“不用怕,你的运气不会那么差,偏偏碰上0.1%的不合格品。”
结果,厂商将降落伞的合格率一下提到了100%。
可见,许多事情并不是不可能实现,而是由于不认真,总是抱着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心理,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可结果却是生死攸关的!
毛主席讲的“草率从事,危险最大”,正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务必谨慎从事,务必纠正一切草率从事的偏向”,工作一定要做到位,不能只觉得差不多就可以了。
然而,我们许多企业存在这样的问题,企业中的员工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他们每天按时打卡,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却没有及时完成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却不愿尽职尽责。对他们来说,工作只是一种“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