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本好书,将改变无数人的命运
身无分文的青年李嘉诚如何赚得第1桶金;出身寒微的李嘉诚如何征服名门小姐的芳心;李嘉诚如何从小老板变为“塑胶花大王”;李嘉诚如何把握地产市道良机;李嘉诚如何兵不血刃以7亿搏60亿;李嘉诚如何连续多年稳跨全球华人首富宝座。
他掌控着香港的经济;他一年财富激增6成;他经营世界上较大的港口;享有高级地产商和零售商的美誉;拥有移动手机运营商的头衔;他被美国《商业周刊》誉为“全球企业家”;他统领的“和黄”集团被美国《财富》杂志封为“全球赚钱公司”;惟有他能够在他的领域中频繁地被世界所感知,进而影响全球这一行业的未来……
目录
第一章 时局动乱 辗转香港弃家园
李嘉诚出生于潮州的书香世家,从小聪颖好学。风云突变,日军侵占潮州,父亲教育救国的理想泯灭,亦打碎李嘉诚求学治学的志向。1940年冬,少年李嘉诚跟随父母,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辛,逃到香港。
第二章 雪上加霜 天灾人祸接踵至
李嘉诚一家投靠舅父庄静庵,一年之后,香港沦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祸不单行,父亲劳累贫困成疾,于两年后郁郁谢世。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到李嘉诚瘦弱的双肩上,他不得不中止学业,独立谋生。
第三章 少年涉世 自古雄才多磨难
日治时期,百业萧条,求职谈何容易?李嘉诚求职四处碰壁,好不容易找到茶楼跑堂的工作。一天,他不小心把开水洒在客人身上,险些被炒鱿鱼。可没多久,他自动辞工,进了舅父的公司,干得好好的,突然又一次跳槽……
第四章 不安现状 频频跳槽步步高
性格沉稳的李嘉诚,实际上是个不安分的人。他去五金厂做推销员,但打开局面就跳槽去了塑胶公司。他很快成为公司出类拔萃的推销员,18岁当部门经理,20岁升为总经理,深得老板器重。他春风得意时,突然又要跳槽!
第五章 创业伊始 万里长江立大志
1950年夏,李嘉诚在筲箕湾创立长江塑胶厂。他取“长江”的厂名,来自“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他长江般的雄心大志。他没想到,创业不久,遇到空前危机:客户退货,产品积压,他一筹莫展……
第六章 塑胶之花 开遍香江满世界
1957年,李嘉诚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生产,回港后,他率先推出塑胶花,立即成为热销产品。其后,他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又因生产规模太小,险些前功尽弃。当塑胶走遍世界之时,他由此赢得“塑胶花大王”的桂冠。
第七章 心心相印 亲上结亲喜叠喜
李嘉诚的妻子是表妹庄月明。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传闻,舅父庄静庵极力反对女儿下嫁李嘉诚。诚哥是如何征服表妹的心?表妹出身名门名校,他们门户不相对,地位不般配,世人众说纷纭,人言人殊……
第八章 涉足地产 人弃我取显卓识
1958年,有“塑胶花大王”之称的李嘉诚涉足地产业,先后在北角、柴湾兴建工业大厦。1967年香港发生暴乱,人心浮动,地产市道一落千丈。李嘉诚正是在地产低潮中,大量购入廉价地盘物业,显示出超人的远见。
第九章 骑牛上市 地产股市任驰骋
1971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1972年,香港股市一派兴旺,李嘉诚认准时机,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骑牛上市,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从此,李嘉诚在香港地产股市大展拳脚。
第十章 地铁招标 一飞冲天战地王
1977年,长实参与地铁遮打站、金钟站的上盖兴建权竞投。当时呼声最高的是置地公司。中区是置地的“老巢”,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置地志在必得。群雄逐鹿,鹿死谁手,似有定局,但结果出人预料。缘何缘何?
第十一章 立足中区 再建华行攀高峰
李嘉诚一举夺得中区地铁车站上盖发展权后,再接再厉,购得中区著名的希尔顿酒店。1978年,长实与香港第一财团汇丰银行携手合作,重建华人行。长实总部搬入位于中区心脏的华人行。从此,李嘉诚的事业攀上高峰。
第十二章 力助船王 大战英资九龙仓
九龙仓属怡和系的大洋行,其旧址将成为九龙地王,而九龙仓股票却被低估,若合理开发,前景辉煌。包玉刚看好这一点,李嘉诚亦看好;包氏欲夺,李氏欲购。结果李嘉诚成全船王,掀起轰动一时的九龙仓战役。
第十三章 蛇吞大象 李超人入主和黄
和记黄埔,是香港第二大英资洋行,资产价值六十多亿港元。而长实只是一间资产不到7亿的中小型公司。李嘉诚不但控得和黄,还做到兵不血刃,他由此而被誉为“超人”。和黄一役,李超人究竟有何超人高招?
第十四章 招贤纳士 知人善任辅大业
一个小徒仔,受尽英国人的侮辱与歧视。他一旦成为富翁,便雇一名英国人做他的保镖,为其开车,连上厕所都要这英国保镖站岗。此富翁一泄心头之恨,趾高气扬。李嘉诚雇有不少英籍助手,他会因此而扬眉吐气吗?
第十五章 锐意进取 再购青泥控港灯
1979年,李嘉诚入主英资青洲英泥董事局;1985年,他又斥资29亿港元,从老对手置地手中购得港灯集团;1987年,港灯分拆另组嘉宏。马世民任和黄行政总裁,并兼任港灯、嘉宏两主席。洋大班深孚众望,和黄系业绩惊人!
第十六章 地产大王 迂回包抄赛置地
1979年,长实拥有地盘物业首次超过置地。李嘉诚仍不满足,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推出四大屋村,规模之大,盈利之丰,令人叹为观止。1986年,《信
试读
塑胶之花,开遍香江满世界
1957年,李嘉诚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生产,回港后,他率先推出塑胶花,即成为热销产品。其后,他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又因生产规模太小,险些前功尽弃。当塑胶走遍世界之时,他由此赢得塑胶花大王的桂冠。
50年代中期,香港工业化形成热潮,港产工业品源源不断打入国际市场,越来越引起国际商界的重视。在港九市区边沿及新界,山寨式工厂如葡萄串布满新工业区。
长江塑胶厂经历过频临倒闭的危机后,生机焕发,订单如雪片飞来,工厂通宵达旦生产,营业额呈几何级数增长。李嘉诚的信誉有口皆碑,银行不断放宽对他的贷款限额;原料商许可他赊购原料;客户乐意接受他的产品,派送大笔订单给他。
居安思危,上一次危机,正是在春风得意时发生的。李嘉诚的头脑异常冷静,思考长江研制的现状及未来。
香港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300多家,长江厂只是其中经营状况良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长江厂出口的塑胶玩具,跟同业并无多大区别,只是款式有细微变化而已。除了同业,谁还会关注有一个“长江塑胶厂”呢?李嘉诚不满且忧虑。
的确,香港的塑胶制品在国际市场卖得很“火”。细究之,香港产品的优势却是廉价,这实在是可悲的事情。大陆政权更替,“难民”逃港,香港储备了大量的劳力资源。50年代,港府对来港人员,来者不拒,作为后备劳力资源。香港的工资低廉,故而产品廉价。难道港产货就不能以质优款新而称雄国际市场吗?
长江厂从创办起,所生产的两大门类:塑胶玩具和塑胶日用品,先后变化了几十款。这大部分是按照代理经销商的订单,设计改型的。厂家为商家所左右,李嘉诚曾想站在消费者立场上,推出新产品左右商家,因为太忙,风险又大,只能作罢。
执业塑胶业已是第7个年头,李嘉诚自觉仍属这一行业的平庸之辈,他从来就不是个甘于平庸之人。他渴望有个新突破,使长江厂从同行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寻找突破的视野,不能局限于弹丸之地香港,而是国际市场。
李嘉诚不是一个寻常意义的企业主。我们且不探究他的内心世界,单看他的外在表现。在工业区和闹市区,人们常能见到不少这样的中小企业老板,他们聚在酒楼菜馆,觥筹交错,豪饮暴食;他们或去麻雀馆(赌坊)小赌,去跑马场大赌,去澳门豪赌;他们中,更有人是妓寨凤楼的常客,枕香抱玉,共度春宵。香港既是投资家的乐土,又是逍遥客的销金窝。他们中,不乏精明的赚钱高手,就这一点,注定他们不太可能发大达。
李嘉诚与这一切无缘,这必须归结于他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李嘉诚每天都要工作10多个小时,工作完毕,还要自修功课。临睡前,舒展疲惫的身肢,斜靠在床头翻杂志。他购买和订阅的杂志都是经济类的,他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一日深夜,李嘉诚翻阅英文版《塑胶》杂志,目光被一则简短的消息吸引住: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胶花,即将投入成批生产推向欧美市场。
一直苦苦寻找突破口的李嘉诚,如迷途的夜行人看到亮光,兴奋不已。
欧美的家庭,室内户外都要装饰花卉。这些植物花卉,经常要浇水、施肥、剪修、除草。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许多家庭主妇变成职业妇女,对这些家庭来说,不再有闲情逸致花费时间去侍弄花卉。并且,植物花卉花期有限,每季都要更换花卉品种,实在麻烦得很。
塑胶花正好弥补这些缺陷。现代人以趋赶时髦为荣,塑胶花的面市,将会引发塑胶市场的一次革命,前景极为乐观。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希冀和强烈的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
春天的意大利,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明媚的阳光、旖旎的山色、千姿百态的雕塑、古色古香的建筑,莫不吸引了大批的世界游客。李嘉诚无心观光游览,他心里惟有争奇斗妍的塑胶花。
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急不可待去寻访该公司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厂门口,却嘎然却步。
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方肯出手。
那么长江厂只能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谈何突破?聪明的香港人善于模仿,对急于打冷门,填空白的李嘉诚来说,,等塑胶花在香港大量面市后模仿,将会遇到众多的竞争对手。
市场的竞争,又是时间的竞争;赢得时间,就赢得市场。
李嘉诚以香港经销商的身份,进入这家公司,言称准备在香港推销贵公司的塑胶花。公司职员彬彬有礼地带李嘉诚进产品陈列室,琳琅满目的塑胶花使李嘉诚恨不得长10双眼睛。李嘉诚一面拿花束在手中端祥,一面询问有关塑胶花的知识。
这位挑剔的“港商”差不多在公司蘑菇了一整天,才购买各种款式和颜色的塑胶花,准备先带回香港试销。
样品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