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位战死的越南女兵,她的日记记录着怎样的战争与柔情?曾经的美国大兵为何最终决定让这日记重见天日?
本书是一部感动全人类的倾诉之书、和平之书。
经常书评
“情感的剧情波澜起伏,就像战争一样残酷迷人。”
——塞斯·麦当斯,《纽约时报》
目录
武元甲大将的话
序 昨夜我梦见了和平
关于日记
引子 冰心玉壶
编年表
第一本日记:1968~1969
第二本日记:1970
尾声 日记的另一面
试读
在他去进修并取得化学博士学位的那段日子里,这些日记静静地摆在他的档案柜里。之后,他加入了美国联邦调查局,成了爆炸物和爆炸残余物专家。怀特赫斯特时常在想,应该怎样找到垂簪的家人并把日记还给他们,但他不知道该怎样去找。而且作为一名FB人员,他也无法与越南大使馆的官员正式接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是一个“曝光者”,专以揭露FBI的丑闻出名,他揭露了FBI机构的贪污腐败和在分析调查中的无能,特别是关于1993年的纽约世贸中心爆炸案。在经过与FBI针锋相对的抗争后,他辞去职务,重新考虑起日记的事情来。他希望如果将日记出版的话,也许能找到垂簪的家人,他把日记交给了他的哥哥罗伯特,罗伯特也是个越战老兵。他娶了一个越南女人,他还会讲越语。于是罗伯特开始用闲暇的时间翻译日记,不久后,他也像弗雷德一样迷上了这本日记,并萌发了把日记交还给越南的愿望。2005年3月,兄弟俩带着日记参加了在得克萨斯理工学院举行的越战研讨会。在那儿,他们遇到了一个几天后将去越南旅行的空军老兵。两兄弟把一份日记的日记的复印本给他,最后,在美国驻河内人道组织一个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找到了垂簪的家庭。
前言/序言
“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进行阑尾切除手术,镇痛药只有几瓶努弗卡因,但年轻的伤员不但没有哼一声,还含笑鼓励我。”邓垂簪的日记开始于1968年4月8日,刚好是越南戊申年“春季崛起进攻”’两个月之后。她当时只有25岁,是越南中部山区一个野战医院的医生。医院只是一个民用诊所,她主要是给患病或受伤的士兵治疗。有时,北越的部队或游击队的主力武装经过时,会留下大约80个伤员在她那所茅草屋顶的医院里。她经常要越过好几里崎岖的山路或去平原地区为战地前线的伤员治疗。她还在她所工作的广义省德普县培养了许多年轻的医疗卫生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