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对盲目求多的职场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清晰的思路帮你看清那些混乱的、低效率的忙碌认识误区,让你走出盲目求多的阴影,并给出在做对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才能出结果、出业绩。本书说理与方法自成体系,剖析精当,案例翔实,内容丰富。对职场流感“做多做不对”对症下药,具有药到病除的疗效,对员工减少忙碌、大幅提升业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相信本书能帮你从此脱离盲目忙碌的不堪现状,避免无为的忙碌。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做得多却做不好,透视企业忙症的七种表现<br> 为什么只见行动,不见结果——职场蜗牛的效率低下/1<br> 为什么只见努力,不见业绩——职场笨牛的方法不对/3<br> 为什么整日忙乱,碌碌无为——无主题变奏者行动盲目/5<br> 为什么热情高涨,希望落空——职场大跃进者心态浮躁/9<br> 为什么制度完美,漏洞百出——踢皮球的权责不明/12<br> 为什么会议很多,效益低下——落实不力等于零/14<br> 为什么心愿很好,现实残酷——盲人骑瞎马的方向不对/17<br> <br> 第二章 没有结果,求多是一种虚耗<br> 忙=忄+亡,乱忙心就死了/21<br> 没有功劳,苦劳就是“白劳”/24<br> 员工没有业绩就是剥削企业/27<br> 没有结果,工作流程就没有效率/31<br> 无效忙碌造成企业资源损耗/34<br> <br> 第三章 做多不等于做好,做对了才叫做<br> 不是“做事”,而是“做成事”/39<br> 目标太多等于没有目标/42<br> 在正确的道路上做正确的事/47<br> 做对了,才叫做了/50<br> <br> 第四章 做得对了才能做的多,经对取胜是职场赢道<br> 努力不等于成功,忙碌不等于成效/53<br> 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56<br> 责任在于创造价值,使命在于解决问题/58<br> 行动又好又快,做对的前提下多做事/61<br> <br> 第五章 走出“做多”的误区,用结果来复命<br> 摆脱“速度病”,快节奏不等于高效率/65<br> 跳出数字的误区,数量不等于质量/67<br> 忙碌不等于高效,关键是要忙出成效/70<br> 树立“结果心态”,用结果来复命/73<br> <br> 第六章 认真能把事情做对,用心能把事情做好<br> 为自己打工,养成认真的做事风格/77<br> 不糊弄工作,合格是最低的要求/79<br> 用心做事,思路清晰才不会漫无头绪/82<br> 戒除浮躁,不为薪水而工作/85<br> <br> 第七章 总要思想不坡,方法总比困难多<br> 努力做事,还要聪明地做事/91<br> 反弹琵琶,异工同曲/94<br> 善于变通,迂回前进/97<br> 田忌赛马,以排序取胜/100<br> 庖丁解牛,分解工作难题/103<br> 打破常规,推开虚掩之门/106<br> <br> 第八章 找准工作方向,做一只“偷闲”的赖蚂蚁<br> 走出忙碌的迷雾森林,方向比距离更重要/109<br> 眉毛胡子分开抓,找准问题的关键/112<br> 做最重要而非最紧要的事/116<br> 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119<br> <br> 第九章 落实出结果,行动见成效<br> 落实到位,人人都管事/123<br> 锁定责任,才能锁定结果/126<br> 公司就是你的船,永远不做旁观者/129<br> 自动自发,主动做最有价值的事/132<br> 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延长工作时间/137<br> 掌握你的时间节奏/139<br> 把时间花在关键问题上/142<br> 
试读
有一位勤劳的伐木工人,被指派砍伐100棵树。接受任务以后,他毫不拖延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每天工作10个小时。可是渐渐的,他发觉自己砍伐的数量在一天天减少。他开始想,一定是自己工作的时间还不够长,于是除了睡觉和吃饭以外,其余的时间他都用来伐树,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但他每天砍伐的数量反而有减无增,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一天,他把这个困惑告诉了主管,主管看了看他,再看了看他手中的斧头,若有所悟地说:“你是否每天都用这把斧头伐树呢?”工人认真地说:“当然了,没有它我可什么也干不了。”主管接着问道:“那你有没有磨利这把斧头呢?”工人的回答是:“我每天勤奋工作,伐树的时间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干别的?” <br> 忙,左边一个“心”字,右边一个“亡”字——忙到一定程度,“心就死亡了”。长期高负荷忙碌的人很容易产生能量耗尽的感觉,很容易在工作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变成麻木不仁行尸走肉的躯壳,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怎样做。无尽的疲惫导致工作激情和创造力严重消失,甚至开始莫名迁怒于公司和周围的人,工作和人际关系不约而同“告急”。<br>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的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出版后在美国引起轰动,因为在当时的美国,职业枯竭问题相对比较严重。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鲁登·伯格首次将“职业枯竭”这一概念应用到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所造成的身心耗竭状态。职业枯竭的主要表现是:无法满足工作需要,身心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无法适应知识更新,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消极怠工、工作陷入失控的混乱状态……<br> 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无法让老板满意,无论你怎么忙碌都无法得到高薪,无论你怎么没日没月的忙碌都还是事业无成、功名无就,捧着这种悲怆无比的结局,再看看那些整天优哉游哉却能成为明星员工的家伙,心里自然会很不平衡。<br> 孙屹刚毕业时,她和所有的“北漂”一样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人才济济的北京。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她纯粹是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追赶高手和铺垫成绩,甚至到了过劳死的边缘。没日没月的奋斗,一度让孙屹的所有创造力濒临枯竭。整个大脑从刚开始的高速运转到后来的几近瘫痪,一切都是机械地惯性维持,这样的状况让孙屹差点绝望,因为这样的状况持续越久她就越有可能被淘汰。一个周末孙屹决定不再加班,给自己放个假。躺了整整两天之后,睡眠充足所带来的高效持续了没多久之后又陷入以前的倦怠状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孙屹总是说:“很累,不想工作,但却不得不工作。”她说,每天都是例行公事,一叠叠文件摆在那里,好像一座山一样,永远也搬不完。第二天醒来又要重复前一天的工作,没完没了,看不到尽头。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感觉特别疲劳。而且,每次目睹办公室里种种明争暗斗时,她更是感到厌倦万分。<br> 孙屹一脸疲惫,她说,周围的人羡慕我拿着高薪,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我其实过得并不好。总感到自己很忙,但是最重要的是忙了半天却没忙出个什么名堂来,根本没有任何时间去享受生活。年终填写业绩总结表时,自己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并且想了很久能写下的成绩微乎其微。<br> 为什么做同样的工作,付出别人双倍甚至多倍的努力却无法换来令人满意的结局?这个问题需要深思。并非笨鸟先飞就能迎头赶上,即使兔子不睡觉乌龟也无法赛过兔子,除非乌龟从路程最短的那条小河边游过去。每个人都不是笨鸟,关键在于你以怎样的姿势飞翔。
前言/序言
在某公司销售部门的一次销售总结会上,销售经理周嵘询问本周的业务销售情况:<br> 甲说:我本月回访了5个老客户,新开发了2个新客户,我说服他们购买我们公司的产品。<br> 乙说:我本月回访了10个老客户,新开发了15个新客户,他们都对公司的产品表现了浓厚的兴趣。<br> 丙说:我本月回访了15个老客户,新开发了20个新客户,我对他们进行了强势公共公关,同时还签下了意向性协议。<br> 周嵘最后总结陈词:“你们一个比一个的工作做得多,可是从公司整体的销售数据和你们个人的销售业绩来看,我们这个月的销售收入远低于去年同期13%的增长水平。我们是时候反思一下我们忙碌的效率和价值了!”<br> 在许多公司里,从领导到员工,成天都忙得晕头转向,老觉得工作干不完,任务压头。但他们却毫无成效可言,他们做了大量无意义的事情而使得忙碌失去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