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风雨岁月:1964-1976年的清华》作者刘冰原是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亲身经历了清华大学“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并因其所处的地位而深受冲击。十年中,刘冰等人三次向毛主席、党中央写信,反映清华大学“文革”的一些错误做法以及“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共和国史上那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从文教领域首先发动的,清华大学作为高校的重中之重首当其冲。1975年8月和10月刘冰等人告发迟群、谢静宜的两封信被毛主席批为“矛头是对着我的”,这使清华大学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处于风口浪尖上,刘冰等人也被打为“右倾翻案的急先锋”。
目录
再版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山雨欲来
一 毛主席批评了教育工作
二 北京大学开始社教运动
三 怀仁堂会议
四 对《海瑞罢官》、《三家村札记》的批判
五 毛主席批评北京市委
六 《五一六通知》
第二章 狂风暴雨
七 北京饭店会议
八 第一次受到围攻
九 北京饭店会议结束
十 急风暴雨式的批斗会
十一 红卫兵的诞生和红卫兵运动
第三章 路难行
十二 初次上书毛主席
十三 “打倒刘少奇、邓小平”口号的出台
十四 上书周总理和中央文革领导人
十五 作为王光美、彭真等同志的陪斗
十六 囚禁
十七 更为残酷的迫害
第四章 宣传队进驻
十八 红卫兵运动完结
十九 “犯走资派错误”的典型
二十 “解放”了的“另册人”
二十一 王洪文宴请迟群
二十二 绵阳分校之行
第五章 新的斗争
二十三 “三个月运动”对何东昌发动突然袭击
二十四 迟群、谢静宜施展阴谋
二十五 迟群的闹剧
第六章 上书毛主席
二十六 与迟、谢斗争公开化及筹划上书
二十七 艰难的投书、焦急的等待
二十八 参加国庆招待会
二十九 再次上书
第七章 招来横祸
三十 被告审原告
三十一 列席政治局会议
三十二 “大辩论”招牌下的“反击右倾翻案风”
三十三 周总理逝世
三十四 “四五”运动被镇压,白色恐怖笼罩清华园
三十五 斗争何时了,逆境中见真情
第八章 粉碎“四人帮”后
三十六 毛主席逝世
三十七 “四人帮”覆灭
附录一 两封信
附录二 蒋南翔同志对《创办》的批注
后记
前言/序言
《风雨岁月》于1998年2月内部出版发行,当年4月第二次印刷。现在应读者的要求再版,并且公开发行。
这本书记录了我在“十年浩劫”中的亲身经历。记录这段历史是想让人们了解那场动乱中的一些真实情况,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文化大革命”是党的领袖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并被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了的从党内波及到党外的一场全国规模的大的政治斗争。在这场非常特殊的斗争中,作为共产党员既要坚持真理、敢于斗争,又要遵守党的纪律,服从组织原则,实属不易。
我在“文革”中,无论是上书毛主席、党中央,还是在校内与师生员工一起同“四人帮”的代理人作斗争,在凄风苦雨中挣扎搏击,支撑我思想和精神的,固然源于自己的理想信念,相信党、相信群众。但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在与蒋南翔同志长期共事中,他的那种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和精神,一直是鼓舞着我同错误和邪恶势力战斗的力量。我想借再版的机会讲述一些蒋南翔同志这方面的事,作为对这本书的补充。
蒋南翔同志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他善于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清华大学的实际,贯彻落实党中央、毛主席的教育理论、教育方针,给党和国家培养输送了成千上万“又红又专”的高质量人才,创造了“蒋南翔教育思想”。这在清华大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高峰。我作为他的助手,在工作中跟他学习办高校、搞教育,也学习了政治。当时在学生中流传“刘冰报告、南翔精神”,确是如此。
60年代初,南翔同志多次提醒我注意“左”的影响,防止思想政治工作中简单化的倾向。在他的启示下,我和学校团委的同志研究,制定了一个团支部的工作条例,以便学生中党团组织的工作有所遵循。团委的同志走群众路线,集中了五十条思想、政治上的政策界限,在团员和同学中普遍征求意见后,又经党委讨论通过。这就是《清华大学学生团支部工作条例》,简称“五十条”。实行之后,反应热烈,效果良好。
《条例》被《红旗》杂志选登在《内参》上。1961年春天,一次中宣部部长办公例会,我随南翔同志参加了会议。康生在会上手指蒋南翔,高声斥责:“你那个清华大学,自己搞了个团支部工作条例,昨天我全天都在看你那个条例。好家伙,你一个学校可以制定团的工作条例,真了不起!能这样做吗?”对康生这个以势压人的话,南翔同志未予理睬。会议室里沉默了几分钟,不了了之。会后,南翔同志对我说:“我们党历来有个规矩,为了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各级党委可以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贯彻实施的具体条例、规定。我们这个‘条例’正是为了切实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从学校的实际和工作需要出发制定的。条例的执行情况是好的,是合法的。学校仍应按照原定计划实行。”并且要我以党委名义写出报告,送康生,同时报送中央文办、中宣部、高教部、北京市委,说明制定“条例”的理由和实行的情况。南翔同志说:“对于领导人的话,我们要尊重,但我们头脑要清醒。”按照南翔同志的意见,校党委作了妥善处理,得到了学校广大党团员的支持和欢迎。
1965年,在一次全国高等院校负责人会议上,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批评清华大学办得太大了,要一分为四。这个批评因为涉及到清华的命运,使我心情沉重。1964年中央决定清华在四川办分校,学校正在贯彻落实之中,基本建设已大规模展开。中央领导应该都是知道的。现在提出一分为四是什么含义?清华该怎么办?散会后,我立刻问南翔同志知道不知道此事?他说:“不知道,你先回学校,待我了解情况后再告诉你。”晚上南翔同志来电话,说他问了彭真同志,中央书记处、中央政治局都没有讨论过,也未听有谁提出过这个问题。南翔同志说:“你告诉党委的同志,清华办多大,怎么办,要根据党中央的正式指示和决定执行。对领导同志的话,我们要尊重,但那只是个人的意见,我们不能执行。”南翔同志这种为了党的事业坚持原则,充满党性的言语,至今我记忆犹新。
蒋南翔同志一直比较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学习。这一点,无论是在团中央还是在清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秋,在他的提议下,我从团中央调到清华工作,往后的岁月里我经常当面受到他的教诲。1957年有几次我到他的寓所,都遇到他在圈圈点点阅读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征求意见稿。他问我对主席的著作学得怎么样?我说:“学习了,但很粗糙,不深入。”他说:“主席的著作很精辟,要仔细认真学习。有些重要的地方,要多读几遍。”在他的启示下,我通读了“毛选”四卷,并把《矛盾论》、《实践论》反复学习了多遍,使我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