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根据与限度:公诉程序中被害人诉权问题研究》旨在为破解“被害人应不应当成为公诉程序当事人”的理论难题提供一种新思路。通过将诉权理论导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揭示了被害人作为刑事诉讼当事人的正当性来自于其享有的诉权;而由于刑事诉讼结构的先天性失衡,法律赋予被告人一系列特殊保障以达到“平等武装”,被害人诉权的行使方式及法律效果不得不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被害人作为诉讼当事人,有着不同于民事原告或刑事被告的特殊性。被害人诉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对刑事诉讼构造的研究——传统的“控、辩、裁”三角结构是以诉讼职能为基础的,而由裁判权、公诉权、被害人诉权、被告人诉权组合而成的则是以诉讼主体为基础的“四极构造”;由于被害人诉讼利益的不确定性,“四极构造”的理论模型不是一个规则的四方形,而是一个由控辩裁三角结构演化而成的扇形。
目录
导言 从“罪犯的公正”到“所有人的正义”<br>第一章 被害人及其相对方<br>第一节 犯罪入、被追诉人、被定罪人及其关系<br>一、犯罪人与被追诉人<br>二、犯罪人与被定罪人<br>三、犯罪人、被追诉人、被定罪人的关系分析<br>第二节 被害人的双重意义及与相对方的关系<br>一、被害人的双重意义<br>二、区分被害人双重意义的必要性<br>三、被害人与其相对方的关系<br>第三节 刑事诉讼三阶段论<br><br>第二章 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基本问题及重构<br>第一节 被害人权利保障的世界潮流<br>一、被害人学与被害人保护运动<br>二、联合国受害者保护机制<br>三、恢复性司法<br>四、被害人保护的国际经验<br>第二节 被害人当事人化的理想与现实<br>一、被害人的当事人化:1996年刑事司法改革<br>二、被害人当事人化的现实困境<br>三、有关被害人当事人化的理论争鸣<br>第三节 “以民释刑”的局限性<br>一、民事诉讼当事人理论概述<br>二、法定诉讼担当:“以民释刑”尝试之一<br>三、诉讼信托:“以民释刑”尝试之二<br>四、检察官是当事人吗?<br>第四节 被害人诉权问题的提出<br>一、被害人当事人化“路在何方”<br>二、被害人当事人化的限度<br>三、被害人保护问题重构<br><br>第三章 被害人诉权的正当性与相对独立性<br>第一节 刑事诉讼中诉权理论的导入<br>一、诉权在刑事诉讼中的客观存在<br>二、诉权的宪法化与国际化<br>三、刑事诉讼中诉权的特殊性<br>第二节 诉权的内涵与被害人诉权的特点<br>一、民事诉权学说述要<br>二、关于诉权内涵的基本认识<br>三、程序基本权<br>四、被害人诉权的特点<br>第三节 被害人诉权的正当性<br>一、诉的利益:被害人诉权的正当性基础<br>二、国家主义犯罪观的历史考察<br>三、国家主义犯罪观之反思<br>第四节 被害人诉权的相对独立性<br>一、何为“国家利益”<br>二、被害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必然一致吗<br>三、公权力对保护被害人必然有效吗<br><br>第四章 被害人诉权与刑事诉讼构造<br>第一节 被害人的诉讼主体资格<br>一、被害人主体性之缺失<br>二、诉讼主体理论之辨析与重释<br>三、被害人诉讼主体资格之恢复<br>第二节 “第三人”:被害人诉讼地位的一种解释<br>一、民事诉讼第三人理论之引入与重构<br>二、被害人:“辅助性第三人”<br>三、被害人:“原告型第三人”<br>四、被害人:何种意义上的第三人<br>第三节 刑事诉讼的四极构造<br>一、刑事诉讼四方构造之反思<br>二、基于诉讼主体理论的四极构造<br>三、四极构造的理论模型<br>四、我国刑事诉讼构造中的被害人<br><br>第五章 被害人诉权与被告人诉权的平衡<br>第一节 被害人与被告人诉讼利益的关系<br>一、走出“零和博弈”的误区<br>二、“同向损益”与“逆向损益”之辨<br>三、被害人与被告人利益关系的三种模式<br>第二节 控辩平衡对被害人诉权的合理限制<br>一、三方构造下的控辩平衡<br>二、四极构造下的三面平衡<br>三、对被害人诉权的合理限制<br>第三节 被告人特殊保障对被害人诉权的影响<br>一、“公诉失灵”与被害人诉权<br>二、被告人特殊保障对被害人诉权的影响<br>三、刑讯逼供:一个放大的分析<br><br>第六章 公诉程序中被害人诉权的保障问题<br>第一节 审前程序中被害人诉权保障<br>一、犯罪发生、犯罪发现与刑事程序的启动<br>二、刑事审前程序中被害人诉权之行使及限制<br>三、被害人诉权与我国刑事诉讼启动程序改造<br>四、被害人诉权与我国刑事审前程序的诉讼化<br>第二节 审判程序中被害人诉权保障<br>一、定罪与量刑程序合一的潜在问题<br>二、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的分离:英美法系的经验<br>三、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的分离:被害人的视角<br>四、我国刑事审判中的问题<br>第三节 执行程序中被害人诉权保障<br>一、刑罚目的论对被害人参与刑罚执行的影响<br>二、刑罚的变更与被害人诉权保障<br>三、我国被害人参与执行变更程序的实证分析<br><br>第七章 刑事和解中的被害人及诉权<br>第一节 刑事和解: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br>一、国际视野中的刑事和解<br>二、我国的刑事和解制度<br>
试读
全书正文共七章,分为四个部分:<br>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对刑事诉讼中与被害人相关的主体概念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刑事诉讼三阶段论”。在“前诉讼阶段”,被害人的相对方是犯罪人;在“定罪前阶段”,被害人的相对方是被追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定罪后阶段”,被害人的相对方是被定罪人(法定的犯罪人)。正是因为作为被害人相对方的犯罪人、被追诉人、被定罪人的同一性具有复杂的不确定性,导致既往的研究对被害人权利保障的理据与限度往往失之偏颇。<br> 第二部分即第二章,依循“世界的眼光,中国的问题”的治学方法④,对被害人权利保障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问题进行梳理,回顾和介绍了世界范围内被害人保护运动的潮流与趋势,考察了我国1996年刑事司法改革前后被害人诉讼地位在形式上和实质上的变化(或者不变),揭示了民事诉讼当事人理论无法解决被害人当事人地位问题,因而必须回溯到被害人的诉权为其当事人地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br> ……
前言/序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持续不断的重大转型,刑事司法制度正在发生缓慢却相当深刻的变化。与过去法学界对被告人权利保障问题高度推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现在开始真正关注犯罪被害人的诉讼权利问题。特别是刑事和解运动的兴起,辩诉交易制度的引入,加上刑事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暴露出诸多缺陷和不足,使得法学界对被害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一时间,被害人诉讼权利和诉讼地位问题成为诉讼法学领域中的一门显学,多部有关“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的博士论文也相继问世。<br> 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的研究,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展开。如果从被害人提起自诉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相对于公诉而言的自诉程序问题;如果从确保被害人获得民事赔偿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民事侵权与犯罪、民事赔偿之诉与刑事诉讼的关系问题;如果从刑事和解、辩诉交易的角度来看的话,这又是一个对抗性司法与合作性司法的关系问题。当然,对于被害人问题的研究,最具有挑战性的当属被害人在刑事公诉程序中的诉讼地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