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读毛泽东札记》呈现的,是毛泽东读书做人的内修之道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样被历史选择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的?他深厚的主观素养和非凡的历史功绩有什么联系?怎样看毛泽东在当代中国的影响和意义?<br> 毛泽东是如何从前人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的?<br> 他是怎样知人善任、重视人才的?<br> 他怎样评点党内一些重要领导干部?<br> 他为什么重视培养党内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和工作方法?
目录
毛泽东在中国:存在和意义<br> 青年毛泽东的“问题意识”<br> 青年毛泽东和青年马克思的“异曲同工”<br> 毛泽东早年的思想风景<br> 从毛泽东的境遇看中共早期领导层的变化特点<br>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是怎样确立的<br> 国共两党领袖人物与黄帝陵<br> “韩荆州”在哪里?<br> 一封电报的解读<br> 第一个“历史决议”通过之后<br> “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br> 从山水诗人到造反诗人——毛泽东读评谢灵运<br> 两晋南北朝知识分子的言行“异相<br> 器识为先——毛泽东谈古代知识分子参政言政<br> “务虚”之用<br> “看得到,抓得起”——毛泽东1959年初做的一件事<br> “只唱一出《香山记》<br> 感悟七千人大会的开法<br> 行文言事的繁与简<br> 干部团队的“和而不同<br> 团队核心人物的凝聚力<br> “出主意,用干部<br> 毛泽东评点党内重要领导干部<br> “我劝马列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br>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br> 毛泽东看叶剑英的“大关节<br> 毛泽东·格瓦拉·游击战<br> 毛泽东的几个九月九日<br> 《毛泽东文艺论集》答问录<br> 诗雄不一般<br> 毛泽东之读书<br> 从北往南看毛泽东<br> 领袖故里和领袖文化<br> 毛泽东和党史题材纪实作品的虚构问题<br> 搏击与新生——读电影剧本《毛泽东,1922》<br> 历史旅途中播下的心路风景——序《诗人毛泽东》<br> 雪地一片天——序《毛泽东的诗词世界》<br> 搜藏出来的学术空间——序《毛泽东诗词版本丛谈》<br> “毛诗”研究的“美学突围”——序《鲲鹏之路》<br> 1996年有关毛泽东的书籍随想<br> 我看“毛泽东热<br> 邓小平性格及其决策的几个侧影<br> 邓小平和他的三个军事“搭档”<br> 视察背后的历史含量<br> 心有所系,方事有所悟——邓小平读两篇外电引发的思考<br> 永远年轻——有感于邓小平的一种精神<br> 后记
试读
这个“问题研究会”虽然没有如愿办起来,但《章程》彰显的“问题意识”,及其列举的认为应该研究和解决的大量“事”和“理”,却记录下青年毛泽东一段值得咀嚼的思考轨迹。<br> 《问题研究会章程》列举的71项144个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外交以及科学技术诸多方面。有的问题比较宏观抽象,如中央地方集权分权、普通选举、国防军建设、社会主义能否实施、经济自由、教育普及、孔子研究、东西方文明会合等等;有的问题则比较微观具体,如不搞惩罚式教育、私生儿待遇、姑媳同居、工人退职年薪、茶产改良、清丈田亩、退回庚子赔款等等。有的问题比较现实和迫切,如大总统权限、新旧国会、废除各省督军、司法独立、劳工住屋、劳工娱乐、勤工俭学、编纂国语教科书、恋爱自由等等;有的问题则不那么现实,不那么迫切,甚至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改造关系不大,如裁军、外债偿还、币制本位、海外贸易经营、海洋自由、爱尔兰独立、重建东部法国,以及飞渡大西洋、太平洋和天山,在白令、英吉利、直布罗陀三个海峡开凿通车隧道等等。<br> 从起草《问题研究会章程》的时间看,毛泽东当时提出这些事和理,明显受到胡适实验主义主张的影响。1918年秋冬在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时,毛泽东便认识了胡适,且多有来往。胡适在7月20日《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提出,“我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毛泽东也如期看到并表示认可。李大钊在8月17日《每周评论》上发表文章反驳胡适的观点,提出:“不错,纸上的空谈的‘主义’是危险的,但主义本身并不带来危险!”这个观点,想必毛泽东也看到了。但他并没有介入这场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