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公元前722年—公元220年)》内容简介:天文历法水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古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四分历》(即《殷历》甲寅元)创制始用于公元前427年(周考王十四年),本表据此及后来的历法演变,推算编制春秋战国秦汉间942年的溯闰历日,印证史文日辰干支记载,反映其间的改历过程,从而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古历创制、运用和沿革的状况。同时,针对古历创制行用的具体情况和涉及的若干疑难问题,表后附录进行了简明而深入的论述和辨正。
目录
前言<br>春秋朔闰表(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76年)<br>战国朔闰表(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br>秦朝朔闰表(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br>西汉朔闰表(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br>东汉逆闰表(公元25年~公元220年)<br>附录 古历的创制、运用和沿革<br>一 星象与人事<br>二 观象授时<br>三 《四分历》的创制<br>四 《四分历》的运用<br>五 两汉历法沿革说略<br>六 《颛顼历》和《三统历》辨正<br>主要参考书目<br>后记
前言/序言
一、本表起自公元前722年,终于公元220年,包括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时期942年间的全部朔闰日辰干支和朔日余分。其分期与《中国历史纪年表》相一致。<br> 二、《四分历》(即《史记·历书》所载《历术甲子篇》,又称《殷历》甲寅元)创制行用于公元前427年(周考王十四年)。此前属于观象授时时期,建正、置闰尚在探索之中。但是,《春秋》、《左传》等典籍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后纪事完整,鲁国十二公及相关史实清楚,日食记载准确,朔望月相在天,又有连续的年月日干支为据,完全可以用《四分历》逆推而定。据此,本表中的《春秋朔闰表》参考先师张汝舟先生《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春秋经朔谱》,采用张培瑜先生《中国先秦史历表》所推每年子月冬至干支,确定建正月序,设置闰月于岁末,并将《春秋》、《左传》经传所记干支录入表中,用阿拉伯数字标明是该月第几日,加以印证。干支误记者,注有“误”字,稍加说明;有日无月者,承前记事,注有“承前”字;赴告于鲁而不合者,注有“从赴”字,以便查对。<br> 三、公元前427年以前既然是观象授时,以实际天象纪事,就必须求得当时天象实况才能编制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