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生态环境安全法制建设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学术问题。《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研究》立足于西部的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建设,意义在于为保障西部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有序进行、防止生态环境破坏提供理论依据。《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研究》首先在分析生态环境安全及其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及其防范的主要途径;其次,进一步探讨西部生态环境安全及其对国家安全和区域安全产生的重大影响,并分析我国现行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再次,探讨构建西部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及具体建议。最后,论证中国与WT0环境保护规则之间的内在关系。<br> 《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研究》可作为高校法学专业本科生、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和其他环境法学研究者的参考书,也可供管理部门、环保部门相关从业人员在实践中参考。
目录
总序<br>第二辑序<br>前言<br>第一章 生态环境安全及其问题<br>第一节 生态环境安全基本问题研究<br>第二节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威胁<br>第三节 生态环境安全与国家、区域安全的关系<br>第四节 生态环境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br>第二章 生态环境安全风险及其防范<br>第一节 生态环境安全风险<br>第二节 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的意义<br>第三节 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的途径<br>第三章 西部生态环境安全及其风险<br>第一节 西部生态环境状况及其特点<br>第二节 西部生态环境安全风险<br>第四章 中国现行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br>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研究<br>第二节 “三同时”制度<br>第三节 环境资源许可证制度<br>第四节 清洁生产法律制度<br>第五节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制度<br>第六节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br>第五章 构建西部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br>第一节 经济学分析<br>第二节 法学分析<br>第三节 生态学分析<br>第六章 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基本法律制度建设<br>第一节 控制外来物种入侵风险的法律制度<br>第二节 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法律制度<br>第三节 西部土地资源安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br>第四节 西部水资源安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br>第五节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br>第六节 环境信息披露法律制度<br>第七章 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防范其他领域法律制度建设<br>第一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制度<br>第二节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br>第三节 食品安全召回法律制度<br>第四节 公共健康安全法律制度<br>第五节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br>第六节 生态税收法律制度<br>第七节 地质灾害安全防治法律制度<br>第八章 中国与WTO环境保护规则<br>第一节 WTO简介<br>第二节 WTO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br>第三节 环境与贸易的法律关系<br>第四节 污染转嫁及其法律控制<br>第五节 绿色壁垒及其法律对策<br>第六节 WTO与中国环境标志法律制度的完善<br>第七节 环保产业及其发展前景<br>参考文献<br>后记
试读
1991年美国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首次将环境视为其国家利益组成部分,认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在政治冲突中起作用了。为消除来自环境的压力和保护美国国家利益,美国有义务督促世界各国来共同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美国国防部自1995年起,每年向总统和国会提交关于环境安全的年度报告。美国白宫与国务院官员称“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退化已威胁到美国的繁荣”,进而认为:在某些对美国利益至关重要的地区,环境资源问题可能导致冲突,将促使美国介入其中并实施干预。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与自然灾害相关的第一环境问题特别严峻,因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历来为统治者所高度重视。①<br> 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参与讨论。例如,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参与的还有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如欧盟、北约、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及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等。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一批代表性研究报告和论述,如《国际背景下的环境与安全》(北约),《环境、短缺和暴力》(加拿大),《环境与安全:通过合作预防危机》(德国)。<br> 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从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看,天然林面积减少,森林质量明显降低,天然草地面积减少,土地退化严重。此外,自然的降解功能也在逐年衰退。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旱灾、沙尘暴频繁发生,地质灾害不断加重,森林病虫害加剧。从生态环境污染状况来看,我国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空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危险废物污染等存在,而且出现了酸雨污染、气候变异等问题。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饲料添加剂、农药、化肥对食品的污染,以及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尚属未知,它们都有可能影响食品安全乃至生态安全;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看,虽然我国的资源和能源在总量上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并随中国人口基数的扩大而进一步减少。另外,在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资源与能源不能合理使用,导致巨大的浪费。供不应求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看,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正呈现出衰退的趋势,生物物种尤其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数目不断减少。而且,外来物种的大规模入侵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我国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威胁。<br> 中国在国家规范性文件中正式提出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概念始见于2000年底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如果)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前言/序言
近年来,软科学作为一门立足实践、面向决策的新兴学科,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活力的部分。当前,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复杂局面,我国各级政府将面临诸多改革与发展的种种问题,需要分析研究、需要正确决策,这就需要软科学研究的有力支撑。<br> 陕西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科技资源。利用好这一知识资源优势发展陕西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并将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建设成西部强省,一直是历届陕西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要工作。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之际,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如何更好地集成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合作互动机制,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全省科技工作者需要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软科学研究者更是要发挥科学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为实现科技强省献计献策。<br> 陕西省的软科学研究工作始于1990年,在国内第一批建立了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体系,成立了陕西省软科学研究机构。多年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政府决策和专家学者咨询的融合,陕西省软科学研究以加快陕西改革与发展为导向,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出发,组织、引导专家学者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门类、多学科知识,开展战略研究、规划研究、政策研究、科学决策研究、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等,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了决策支撑和参考。<br> 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研究成果,近年来,陕西省科技厅先后编辑出版了《陕西软科学研究2006》、《陕西软科学研究2008》,受到了省内广大软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