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以学科为轴分为10册。它们分别是: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物理、化学、体育、人体、医疗卫生、常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每一册书都用300个简单明了的问题贯穿起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门见山。这样大家一看目录就知道有没有自己想要的知识。我们的问题设置尽量贴近农村百姓生活,语言追求大白话,让大家看着不那么揪心,比较舒坦。例如,常识一册里,里面的问题多是贴近大家生活的小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水土不服”、“冬天怎么洗澡才健康”、“水井的水怎么保持干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和大家的健康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小中见大,这也是本丛书编写的理念之一。本丛书以服务农民为主要对象,从农村经济和农民需求出发,普及农村El常生活、生产的各类科普知识,想做到让农民朋友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既能够针对农村特点,也能够符合农民的阅读理解水平。我们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在这些科普问答中,大家能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来思考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改变一些不利于大家身心健康、经济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享受到科普知识的美妙。
目录
自然化学篇
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2.海洋中有多少种元素?
3.海水为什么不能饮用?
4.水里有氧气吗?
5.为什么物质会燃烧?
6.自燃是如何形成的?
7.什么是爆炸?
8.为什么食物会腐败?
9.溶洞是如何形成的?
10.为什么岩石会被风化?
11.煤是如何产生的?
12.石油是如何产生的?
13.天然气是如何产生的?
14.沼气是如何产生的?
15.为什么会有盐碱地?
16.火山喷发物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17.为什么温泉可以治病?
18.为什么地震前井水的状态会变化?
19.氮的固定是如何形成的?
20.为什么人和动物可以消化食物?
21.什么是人体的新陈代谢?
22.细胞是如何吸收物质的?
23.光合作用是如何形成的?
24.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
25.黄鼠狼的屁为什么那么臭?
26.乌贼的墨汁是什么物质?
27.树胶是一种什么物质?
环境篇
28.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29.化学武器是怎么样发明的?
30.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31.重金属污染是怎样形成的?
32.为什么臭氧层会被破坏?
33.为什么要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
34.为什么烟花爆竹会污染环境?
35.为什么汽车尾气会引起环境污染?
36.为什么汞会引起环境污染?
37.为什么不能乱扔乱弃废旧电池?
38.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是什么?
39.为什么化肥会污染环境?
40.为什么要提倡垃圾分类?
41.为什么土壤酸化危害大?
42.为什么使用碘化银可以实现人工降雨?
43.新装修的房子为什么不能立即入住?
44.为什么活性炭可以清洁空气?
45.软水和硬水有何不同?
饮食化学篇
46.什么是食品化学?
47.食品添加剂的功能是什么?
48.人体内的pH值会影响健康吗?
49.为什么说钙是生命之体?
50.钙和锌可以同时补吗?
51.什么是维生素?
52.为什么油炸食品对健康有害?
53.为什么要少喝碳酸饮料?
54.为什么大蒜有杀菌的作用?
55.为什么睡前喝牛奶好?
56.为什么炒菜时油不要过热?
57.为什么糖是甜的?
58.白糖烧焦了为什么会变黑、变苦?
59.糖精是糖吗?
60.木糖醇是糖吗?
61.为什么苹果和马铃薯切片后会很快变成褐色?
62.水果可以空腹吃吗?
63.为什么鸡蛋不宜与糖同煮?
64.鸡蛋可以与豆浆一起吃吗?
65.为什么鸡蛋放人石灰水中可以保鲜?
66.鸡蛋可以生吃吗?
67.为什么新鲜的黄花菜不宜多吃?
68.为什么豆腐不宜与葱同吃?
69.为什么海味食品不要与洋葱、菠菜、竹笋同食?
70.为什么酒后不宜饮茶?
71.为什么猪肝不宜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同食?
72.为什么山楂忌与猪肝、黄瓜等食物合用?
73.为什么鲜猪肉忌用热水长时间浸泡?
74.为什么烧肉时忌过早放盐和酱油?
75.为什么刚宰杀的畜禽肉忌立即烹食?
76.为什么炖肉、煮豆时忌加碱?
77.为什么煮饭忌用冷水下米?
78.为什么熬绿豆汤忌加白矾?
79.为什么菠菜忌生炒?
80.为什么忌用沸水冲饮品?
81.为什么忌用面肥发面?
82.为什么忌饮用未煮沸的豆浆?
83.为什么要少吃烧烤食品?
84.茶叶中含有什么化学成分?
85.为什么绿茶可以减肥?
86.为什么铁锅炒菜好?
87.为什么喝酒会醉?
88.多吃牛肉有什么好处?
89.为什么吃海带对健康益处大?
90.为什么午饭后喝一杯酸奶好?
91.为什么牛奶加热会损失营养?
92,为什么人类离不开盐?
93.为什么食盐中要统一加碘?
94.为什么吃海鲜喝啤酒容易得痛风?
95.味精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96.为什么炒鸡蛋不需要放味精?
97.鸡精和味精有区别吗?
98.吃鱼眼真的可以补眼睛吗?
99.只吃素不动荤对健康有帮助吗?
100.一天到底应该吃多少个鸡蛋?
101.为什么吃猪蹄可以改善睡眠?
102.为什么蒸锅水不能喝?
103.为什么不要喝涮羊肉的汤?
104.为什么鱼刺卡嗓子时不要用醋?
105.为什么发烧时不要吃鸡蛋?
106.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
107.为什么红萝卜和白萝卜不能混吃?
108.为什么醋和酸味果汁不是酸性食物?
109.为什么鸡蛋和西红柿是绝配?
110.为什么饭后不要马上吃水果?
111.为什么西瓜不宜吃冷的?
112.孕妇应该多吃山楂吗?
113.为什么不密封的葡萄酒会变酸?
114.为什么虾及蟹煮熟后变红?
115.为什么做豆腐要点卤水?
116.为什么奶粉中会被不法分子加入三聚氰胺?
117.为什么油条会比较蓬松?
118.为什么馒头饼干里会有很多洞?
119.汽水里的“汽”是怎么来的?
生活篇
120.什么是绿色化学?
121.为什么毛巾使用时间长会变硬?
122.肥皂和洗衣粉可以混用吗?
123.洗衣粉和消毒液可以混用吗?
124.为什么自来水不适宜直接放人金鱼池中养鱼?
……
医疗卫生篇
化学俗称篇
农业化学篇
作物病害篇
试读
自然化学篇
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气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气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之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可变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气、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地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2.海洋中有多少种元素?
人类在陆地上发现的100多种元素,在海水中可以找到其中的80多种。除了已形成工业规模生产的各种化学元素外,海水还“无私”地奉献给人类全部其他微量元素。
海水中溶解了大量的气体物质和各种盐类。人们利用海盐为原料生产出上万种不同用途的产品,例如烧碱、氯气、氢气和金属钠等,凡是用到氯和钠的产品几乎都离不开海盐。
海洋中还贮存着多种元素。钾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一种重要元素,它是海洋宝库馈赠给人类的又一种宝物。海水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钾盐资源,在1升海水中能提取380毫克钾。
地球上99%以上的溴都蕴藏在汪洋大海中,故溴有“海洋元素”的美称。溴是一种贵重的药品原料,可以生产许多消毒药品。
海水中还含有镁,而且提取技术并不复杂,只要将石灰乳液加入海水中,沉淀出氢氧化镁,注入盐酸,再转换成无水氯化镁就可以,电解海水也可以得到金属镁。
铀是高能量的核燃料,海水水体中含有丰富的铀矿资源,约相当于陆地总储量的2000倍。以水合氧化钛吸附剂为基础的无机吸附剂的研究进展最快。
“能源金属”——锂是用于制造氢弹的重要原料,海洋中每升海水含锂15—20毫克。随着受控核聚变技术的发展,同位素锂6聚变释放的巨大能量最终将服务于人类。
3.海水为什么不能饮用?
在航海出行的时候,四周都是海水,但是如果不经过特殊的处理,海水是绝对不能饮用的。为了弄清楚这个原因,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半透膜的原理。在自然界中,植物通过根部的半透膜,在土壤中吸收水分;把食盐或浓盐水撒在新鲜蔬菜上,菜里的水分就会渗透出来;在人体内血浆和红血球之间、组织液和细胞之间水分的交换等现象,都是渗透现象。
渗透现象有个规律,如果用半透膜把浓度不同的两种盐水隔开的话,水分子总是由稀盐水一侧向浓盐水中渗透,直至两边浓度相等为止。
其次,人体的组织液、细胞里都含有食盐也就是氯化钠的成分。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溶液跟细胞外的血浆,必须维持一定浓度。
海水中的含盐量通常超过人体液中的三倍以上,人如果喝海水,人体中含盐量大大增加。为了达到细胞内外浓度相等,细胞里水分将渗出,引起细胞缺水,所以海水不能直接饮用。
同样的情况其实也存在于输液时,如果输进的生理盐水过浓,那么,输液后血浆的浓度就会增大,血细胞里的水分,又会向外渗透,造成细胞脱水。如果输入的生理盐水过稀,血浆里的水分就会往浓度大的血细胞里渗透。结果就会引起血细胞膨胀,甚至是破裂,发生溶血现象。
4.水里有氧气吗?
水中是有氧气的,因为氧气是不易溶于水的。至于水溶氧的多少要视情况而定:第一,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少。第二,压强越大,溶的越多。第三,水中植物越多,氧气含量越多,因为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第四,与空气接触面越大,水中含氧越多。
容易混淆的是,水可以电离成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但水中是否含氧气与此无关,因为这是氧离子,与维持呼吸的氧气分子的性质是不同的。
水里的鱼类和其他的生物都是靠呼吸水里面的氧气生存的,不过它们的呼吸器官与我们人类不同罢了。
5.为什么物质会燃烧?
&nb
前言/序言
服务“三农”是出版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人民出版社围绕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结合中国农村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编写了这套“新农村科普”丛书。丛书主要服务于广大农民,书中所谈的内容是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关系相关的。编写、出版这套丛书是顺应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出版者希望落实科技惠农的一项有意义的行动,是出版者切实履行工作职责、用科技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方式。
农民朋友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老观念、老思想、老生产方式在剧烈变革,消耗高、品质差、效益低的粗放式经营正在向低消耗、高品质、高收益方向发展,很多农业新机械迅速应用,人们的保健意识、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卫生知识增多,对自己生产、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他们亟需相关的科普图书来提高自己。
精神层次的发展需要物质的保证,农村的物质保证主要是科技。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指出了“实施科教兴农,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也就是说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农村的科技能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让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增强我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由此可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我们必然要加强科技和教育,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和教育作为潜在的生产力,通过科教兴农这一战略附着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要素之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各级政府也积极响应这个方针,为建设理想的新农村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