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关于世界美术史的著作中,分为“西方美术史”和“东方美术史”来写的并不多见。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世界美术史研究中几乎已成定势的西方(欧洲)中心论。西方美术有其悠久灿烂的历史,东方美术亦有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唯其如此,才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里的“西方”与“东方”主要是从地域上来说的,而不是按政治格局来划分。让东方人了解西方艺术,让西方人了解东方、了解中国,从而推动东西方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以促进世界文化多元一多样性发展,应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与使命。各民族的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之重要的篇章,中国文化尤其是这多元一多样性之中重要的一维。
本丛书参编者主要是从事美术史研究的年轻学者,大都具有博士学位。本丛书的体例没有按惯常教科书的章节目排序,而是由主题词统领全篇,旨在突出各个国家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艺术成就,介绍最杰出的艺术家和代表作,除了配有大量图片之外,本丛书还力求做到语言明白晓畅、简洁优美、可读性强。
目录
上篇 中国美术史
第一章 史前美术
旧石器时代的工具与饰物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
仰韶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陶器雕塑
原始人生活的写照——岩画
稷神崇拜图
水神崇拜图
大地湾地画双人图
原始玉器
红山文化玉龙玉兽形佩饰
良渚文化玉璧玉琮
第二章 先秦、秦汉美术
三代青铜器
夏代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
周代青铜器
先秦两汉的帛画与壁画
先秦两汉帛画
先秦两汉壁画
秦汉雕刻
秦始皇兵马俑
霍去病墓石刻
两汉陶俑及青铜雕刻
两汉画像石、画像砖
先秦书法
商代的甲骨文书法
西周的金文书法
大盂鼎 墙盘
散氏盘 虢季子白盘
毛公鼎
《石鼓文》和秦简 楚国的简帛
书法
秦代书法
秦刻石书法
秦权量诏版铭文
汉代书法
两汉的简牍墨迹
东汉的碑刻书法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美术
六朝人物画
曹不兴
戴逵 顾恺之
陆探微 张僧繇
曹仲达 杨子华
墓室壁画
六朝佛教石窟艺术
克孜尔石窟
敦煌莫高窟
云冈与龙门石窟
魏晋南北朝雕塑
寺观佛教造像
魏晋南北朝书法
钟繇与卫凯
王羲之
王献之
爨龙颜碑和瘗鹤铭
第四章 隋唐五代美术
繁荣灿烂的人物画
阎立本
吴道子
张萱
周肪
五代名作《韩熙载夜宴图》
开宗立派的山水画
展子虔
李思训
王维
荆、关、董、巨
花鸟画和鞍马、畜兽画
黄家富贵与徐熙野逸
曹霸 韩斡
石窟造像
隋唐五代书法
初唐书法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孙过庭
盛中唐书法
李邕
张旭
怀素
颜真卿
晚唐书家柳公权
五代书家杨凝式
第五章 宋代美术
山水画
李成
范宽
郭熙
李唐
刘松年
马远 夏圭
花鸟画
崔白
赵佶
人物画
李公麟
张择端
李嵩
梁楷
文人画
米芾与文同
徽宗朝的画院和画学
宋代书法
北宋书法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南宋书法
陆游
第六章 元代美术
山水画家
赵孟颊
高克恭
黄公望
倪瓒
王蒙
吴镇
人物画家
刘贯道
何澄
任仁发
王绎
花鸟画家
钱选
柯九思
李衍 王冕 王渊
永乐宫壁画
飞来峰摩崖造像
“青花釉里红”瓷器
元代书法
以赵孟频为主体的复古
书家群
少数民族书家群
隐士书家群
杨维桢
陆居仁
第七章 明代美术
明代早期绘画
刘俊
林良
吕纪
浙派画家戴进和吴伟
明代中期的绘画
沈周
文徵明
唐寅
仇英
明代后期的绘画
董其昌
陈淳
徐渭
陈洪绶
曾鲸
明代壁画
北京法海寺壁画
山西宝宁寺水陆画
云南丽江白沙壁画
明代书法
明初“三宋
台阁体“二沈
吴门书派
明代后期书法
第八章 清代美术
清代前期绘画
四王
四僧
金陵八家
宫廷巨制《康熙南巡图》卷
清代中期绘画
宫廷绘画
冷枚
郎士宁
王致诚
扬州八怪
金农
郑燮
清代晚期绘画
海派
任颐
吴昌硕
岭南绘画
清代书法
崇帖书家群体
尊碑书家群体
碑帖结合的书家群体
第九章 近代美术
吴友如和《点石斋画报》
周湘与图画布景传习所
广州十三行的外销画
早期美术留学生
李铁夫
冯钢百
李叔同
岭南画派
蔡元培与北大画法研究会
徐悲鸿、陈师曾、齐白石
下篇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美术史
第十章 日本美术
上古美术
绳纹陶器
弥生文化
古代美术
佛教东传
大和绘
《源氏物语绘卷》
中世美术
武家风格
禅宗空间
水墨精神
障屏画
风俗画
近世美术
琳派
江户趣味
南蛮屏风绘
宋元遗意
浮世绘
从始创到“锦绘
菱川师宣
奥村政信
铃木春信
黄金时代
喜多川歌唐
东洲斋写乐
诗意风景
葛饰北斋
歌川广重
第十一章 朝鲜半岛美术
第十二章 印度美术
第十三章 南亚其他国家美术
第十四章 东南亚美术
第十五章 波斯美术
第十六章 伊斯兰美术
第十七章 中亚美术
参考文献
试读
上篇 中国美术史
第一章 史前美术
人猿揖别之后,人类的历史就开始了。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是指从原始人群开始出现一直到夏朝建立(大约前21世纪)为止的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自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然而对于缺乏文字记载的漫长的人类原始社会生活,我们只有通过传说故事和考古发现去想象和触摸其艰辛与伟大。
在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有关上古社会的动人传说。燧人氏钻木取火,不但使人类获得了长夜中的光明,吓跑了来犯的野兽,而且改变了人们茹毛饮血的饮食状态。人首蛇身的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八卦图,并且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他还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神农氏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制造耒耜教人们稼穑饲养,形成了稳定的农耕社会;他尝遍百草,发明医药,作陶器,结绳记事。黄帝的时候,嫘祖开始养蚕,昆吾氏担任制陶的专职“陶正”,仓颉造文字,史皇作图画,并且把“神荼”、“郁垒”画在桃木板上以御百鬼。尧根据天体的运行制定历法,舜则推行德教,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尧舜时代,用作祭祀和表示等级身份的玉器被制度化,称为“五瑞”、“五器”;尧舜还派人设计了以图案色彩为等级标志的礼服,称为章服.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并且在鼎上铸出了表情狞厉的神鬼图案,使民知神奸。这些传说出现在先秦的典籍中,其中夹杂着很多神话的成分,但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记载和传达了中国原始人类在生产劳动中所进行的文化创造。例如,原始人对陶器的制造、以金铸鼎的传说以及作画驱鬼的故事都是原始社会美术活动的写照,印证了繁盛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制造,揭示了青铜时代的滥觞,提出了最初的门神年画的发生等等。幸运的是,五彩斑斓的神话故事在后来的考古活动中不断得到印证,使我们追溯祖先史前的艺术活动时不再仅仅凭借主观臆想,而是有了确切而实在的证据。
……
前言/序言
在关于世界美术史的著作中,分为“西方美术史”和“东方美术史”来写的并不多见。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世界美术史研究中几乎已成定势的西方(欧洲)中心论。西方美术有其悠久灿烂的历史,东方美术亦有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唯其如此,才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里的“西方”与“东方”主要是从地域上来说的,而不是按政治格局来划分。让东方人了解西方艺术,让西方人了解东方、了解中国,从而推动东西方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交流,以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多样性发展,应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与使命。各民族的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之重要的篇章,中国文化尤其是这多元——多样性之中重要的一维。
本丛书参编者主要是从事美术史研究的年轻学者,大都具有博士学位。本丛书的体例没有按惯常教科书的章节目排序,而是由主题词统领全篇,旨在突出各个国家在各个时期的主要艺术成就,介绍最杰出的艺术家和代表作,除了配有大量图片之外,本丛书还力求做到语言明白晓畅、简洁优美、可读性强。
感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孟岩岭先生,他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所王镛先生,他在百忙中审阅了“印度美术”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