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慈善论稿》内容包括慈善研究的基本问题、慈善的思想渊源、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与特征、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慈善事业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慈善人物、从晚清到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中国红十字研究等内容。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研究视野和学术个性。《近代中国慈善论稿》对构建和谐社会、当今办理社会慈善事业者颇有参考价值。
精彩书摘
基于“兼爱”这一人伦思想,墨子还提倡“非攻”,他认为人与人相斗,家与家相侵,国与国相攻,“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他要求“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勿杀无辜,矜恤弱寡。他由此而把“兼爱”上升为天的意志。“强暴寡,诈谋愚,贵傲贱”是“天下之所欲也”。而天之所欲是“人之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这种思想反映了墨子对互助共济的人类早期社会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墨子欲建立一种“兼爱交利”的理想天堂。墨家摩踵而利天下的精神对后世慈善事业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在历史上,下层群众中互爱互助的行为从未停止过,一人有事,众人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慷慨解囊,急公好义之士屡屡见于史志杂录。
墨家文化中还强调粮食积贮对救灾备荒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也是墨家慈善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墨子先引述《周书》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他进而提出:“故备者,国之备也。”五谷为防范饥荒的必备物质,不可不备,亦不可不节用。“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备也,地不可不用也,用不可不节也。”重视粮食储备,方可国泰民安。这亦成为后来义仓、常平仓积谷备荒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渊源,在长期的慈善救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论,墨家兼爱、贵义、互助、共济的慈善观构成了古代中国传统慈善思想的一部分,也不失为人类的高尚道德理想,时至今日,“兼爱天下”仍未失去其现实意义。
3.法家文化与慈善思想
法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李斯、韩非等,他们共同的观点即主张以刑赏为治国方略。在法家丰富的思想体系中也蕴涵着一些慈善方面的内容,亦多为后世所借鉴。
在仓储备荒的救济措施上,商鞅、李斯和韩非三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都存有相同的看法,比较重视农耕,发展生产,丰仓裕廪。如商鞅就说:“民之欲利,非耕不得。”国家应采取措施来满足或保障农民的利益以达到强国富民,抵御贫困的目的。
目录
关于慈善事业的几个问题(代序)
一 论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二 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 试论近代慈善事业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四 晚清时期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
五 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
六 近代中国的城市与慈善事业
七 民国时期社会慈善事业研究刍议
八 民国时期的慈善法规述略
九 传承与革新:中国慈善事业近代化述论
十 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和特征探析
十一 慈善事业与近代中国的民族精神
十二 论慈善事业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十三 近代西方教会在华慈善事业述论
十四 近代港澳台地区的慈善事业述论
十五 论熊希龄的社会慈善观
十六 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
十七 熊希龄的救灾办赈活动
十八 近代中国的慈善教育——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
十九 轮船招商局与近代中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二十 论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
二十一 论早期红十字会在华诸问题
二十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
二十三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组织与发展
二十四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会内宣传与经费筹措
二十五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国际交往
二十六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
二十七 沈敦和与中国红十字会
二十八 关于近代中国慈善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
后记
试读
基于“兼爱”这一人伦思想,墨子还提倡“非攻”,他认为人与人相斗,家与家相侵,国与国相攻,“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今唯毋废一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他要求“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勿杀无辜,矜恤弱寡。他由此而把“兼爱”上升为天的意志。“强暴寡,诈谋愚,贵傲贱”是“天下之所欲也”。而天之所欲是“人之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这种思想反映了墨子对互助共济的人类早期社会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墨子欲建立一种“兼爱交利”的理想天堂。墨家摩踵而利天下的精神对后世慈善事业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在历史上,下层群众中互爱互助的行为从未停止过,一人有事,众人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慷慨解囊,急公好义之士屡屡见于史志杂录。
墨家文化中还强调粮食积贮对救灾备荒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也是墨家慈善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墨子先引述《周书》说:“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他进而提出:“故备者,国之备也。”五谷为防范饥荒的必备物质,不可不备,亦不可不节用。“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备也,地不可不用也,用不可不节也。”重视粮食储备,方可国泰民安。这亦成为后来义仓、常平仓积谷备荒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渊源,在长期的慈善救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论,墨家兼爱、贵义、互助、共济的慈善观构成了古代中国传统慈善思想的一部分,也不失为人类的高尚道德理想,时至今日,“兼爱天下”仍未失去其现实意义。
3.法家文化与慈善思想
法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重要的一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李斯、韩非等,他们共同的观点即主张以刑赏为治国方略。在法家丰富的思想体系中也蕴涵着一些慈善方面的内容,亦多为后世所借鉴。
在仓储备荒的救济措施上,商鞅、李斯和韩非三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都存有相同的看法,比较重视农耕,发展生产,丰仓裕廪。如商鞅就说:“民之欲利,非耕不得。”国家应采取措施来满足或保障农民的利益以达到强国富民,抵御贫困的目的。
前言/序言
中国大陆在1998年夏季发生的一场特大洪灾,给人们带来了慈善的话题。慈善在救灾中的巨大作用开始为人们所认同和关注。但是,慈善究竟是什么,慈善行为与政府行为有何区别,慈善之心怎样培育,慈善资金如何运作以及慈善机制如何运行,人们还不甚明了甚至产生误解,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阐示和解析。现就上述问题略抒管见,识者正之。
(一)慈善的概念与定位
慈善二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典籍中被解释为“仁慈”、“善良”,包含有“恩被于物,慈爱于人”,“老其老,慈其幼,长其孤”的意思。慈善行为亦常被喻为“积德行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献爱心”。
慈善的动机应当是“为人”与“无我”,必须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如果含有任何功利目的,算不得真正的慈善。也就是说,慈善纯粹是一种付出,不求回报。
慈善作为一种观念,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作为一种事业,就是调节、补救、福利人群与社会。因此,慈善事业是人道的事业。
对于慈善,中外文化有着共同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大慈善家熊希龄曾经这样说:“孔教言仁,又日博施济众;耶教言博爱,又日爱人如己;佛教言慈悲,又日普度众生。”总之,“无论为何教何学,无不以人道为重”。可见,发扬人道,救人济世,乃是中外以及人类共通的理念。慈善无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