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由王素红等同志编写的《大学物理实验》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工业学校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军训部颁发的《军队院校基础实验室建设标准》和信息工程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结合物理实验教学实践编写的。<br> 《大学物理实验》按照标准化建设,采用“单元法”教学的新模式,突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科学素质的养成、创新思维的激发。全书分为八个单元,內容涉及基础实验、近代综合实验、应用性与设计性实验、传感器综合实验、研究与课题实验等方面。教材着眼于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正确处理传统实验和新实验的关系,注意联系实际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br> 《大学物理实验》可作为在校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和应用物理专业学生基础实验用书。
目录
第一单元绪论<br>1.1 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地位和任务<br>1.2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环节<br>1.3 如何学好物理实验课<br>第二单元 物理实验基础理论<br>2.1 测量和误差<br>2.1.1 测量和有效数字<br>2.1.2 测量误差<br>2.1.3 误差的处理<br>2.2 测量结果的表述和不确定度<br>2.2.1 测量结果的表述和不确定度的概念<br>2.2.2 不确定度的计算(或估计)方法<br>2.3 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br>2.3.1 列表法<br>2.3.2 作图法<br>2.3.3 逐差法<br>2.3.4 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br>练习题一<br>第三单元 物理实验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技术<br>3.1 物理实验的基本测量方法<br>3.1.1 比较法<br>3.1.2 补偿法<br>3.1.3 放大法<br>3.1.4 模拟法<br>3.1.5 振动与波动方法<br>3.1.6 光学实验方法<br>3.1.7 非电量的电测法<br>3.2 物理实验的基本测量技术<br>3.3 物理实验设计的基础知识<br>第四单元 基础物理实验<br>实验4—1 长度的测量与数据处理练习<br>实验4—2 物体密度的测量<br>实验4—3 转动惯量的测量<br>实验4—4 用拉伸法测量金属的杨氏模量<br>实验4—5 变阻器的使用和特性研究<br>实验4—6 电表的改装和校准<br>实验4—7 补偿法和电位差计的应用<br>实验4—8 用惠斯登电桥测电阻<br>实验4—9 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br>实验4一1O 电子束实验<br>实验4—10—1 电子束的聚焦与荷质比的测定<br>实验4—10—2 电子束的偏转<br>实验4—11 示波器的使用<br>实验4—11—1 模拟示波器的使用<br>实验4—11—2 数字示波器的使用<br>实验4—12 分光计的调整和使用<br>第五单元 近代与综合物理实验<br>实验5—1 利用霍耳法测量磁感应强度<br>实验5—2 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数<br>实验5—3 铁磁材料磁滞回线的观测<br>实验5—4 光栅衍射测波长<br>实验5—5 迈克尔逊干涉仪<br>实验5—6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测量<br>实验5—7 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速度的测量<br>实验5—8 牛顿环与劈尖干涉<br>实验5—9 液晶电光效应特性研究<br>实验5—10 夫兰克一赫兹实验<br>实验5—11 激光全息照相技术<br>实验5—12 多普勒效应及其应用<br>实验5—13 温度传感器温度特性研究<br>实验5一14 弦驻波实验研究<br>第六单元 应用性与设计性物理实验<br>实验6—1 粉粒状固体密度的测量<br>实验6—2 表头内阻的测量<br>实验6—3 多量程电流表的改装<br>实验6—4 多量程电压表的改装<br>实验6—5 长直螺线管中心磁场的测量<br>实验6—6 电位差计测量电源电动势<br>实验6—7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br>实验6—8 平凸透镜曲率半径的测量<br>实验6—9 自组显微镜<br>……<br>第七单元 传感器综合实验<br>第八单元 研究性与课题实验<br>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