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他出生于名门望族,是民国元老张静江的亲侄子;他是教育家,出任民国中央大学首任校长;他是外交官,出任民国时期中国驻使比利时公使;他是化学博士,曾留学英国、法国、瑞士;他是历史学家,著有《世界大战全史》)、《罗马史》等巨著;他还是书画家,退隐之后,终日与笔墨为伴。《民国才子张乃燕》是这位民国才子传奇人生的全记录。
目录
序言<br>序言<br>第1章 一张老照片 爱因斯坦身边的张君谋<br>第2章 南浔尊德堂 “奇人”成堆的海派大宅门<br>第3章 父亲张弁群 一百多年前周游世界<br>第4章 留学赴欧洲 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br>第5章 化学兼史学 理学博士著《世界大战全史》<br>第6章 教育来救国 中央大学首任校长的拼搏<br>第7章 再次闻世界 驻比利时公使八面风光<br>第8章 寰球旅行家 五百多个城市尽收眼底<br>第9章 笔墨润心田 躲进小楼成一统<br>第10章 谁与论是非 延安西路399号传奇<br>附录:一、张乃燕生平<br>二、张乃燕家庭成员<br>三、张乃燕手稿《使西历聘纪详》目录<br>后记(宋路霞)
试读
第1章 一张老照片 爱因斯坦身边的张君谋<br> 张乃燕(字君谋,1894-1958),是个久被遗忘了的名字。<br> 近年来公布的一张老照片,唤醒了人们对他的记忆——显然,这不是一张普通的老照片,而是是1922年11月爱因斯坦到上海时与朋友们的合影。照片上,爱因斯坦左后侧的一个高个子,就是张乃燕。<br> 由于张乃燕的字叫张君谋,与民国时期国社党的领袖张君劢仅一字之差,后来就有人把他误当成张君劢了,在纪念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时的权威文章中,也是这么说的。当人们发现这个错误时,已经是2006年了,距离张君谋去世已经四十八年过去了。互联网上立刻出现了这样的惊呼——原来1922年参与接待爱因斯坦的“不是大名鼎鼎的张君劢,而是现在鲜为人知的张君谋,即张乃燕!”<br> 发现这个错误的,是《爱因斯坦在中国》(上海科技教育出版2006年)一书的作者、美国耶鲁大学博士胡大年先生。他在这部著作里详叙了中国接纳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历程,也记叙了爱因斯坦在赴日讲学过程中,两次路过上海的活动情况。在他引用的当时的报刊报道中,几次都提到了张君谋。<br> 当年爱因斯坦在中国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也是胡大年先生在美国发现的,编排在他的《爱因斯坦在中国》一书的第一页,该书在“内容简介”中还特意说明了这一点。显然这是从爱因斯坦的后人手里找到的,因为照片上有王一亭先生把照片送给爱因斯坦夫妇的亲笔签名。现在保存这张照片原照的是爱因斯坦的后人Leo Baeck Institute先生。<br> 爱因斯坦此行主要是应日本有关方面的邀请前去讲学,在上海是路过、顺访(尽管蔡元培先生等中国教育界人士曾积极争取爱因斯坦在日本讲学之后,能到我国北京和南京讲学,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所以在沪时间很短。第一次是1922年11月13日,船到上海,活动一天后于第二天乘原船赴日。第二次是在日本讲学七周后,于12月31日回到上海,这次在上海呆了两天,于1月2日乘船离沪返回欧洲。<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