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凡人伟业:中外学人眼中的季羡林》汇集的文章,有的是新约写的,有的则是以往发表过的。它们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季羡林先生的品格、思想和学术。季羡林先生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他研究领域之广,学术造诣之深,学术成果之多,学风学德之高,在当今世界上是很少见的。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除印度学,即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印度历史以外,还包括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佛教史、中国文化史等。他对东方学的建立和发展贡献巨大,人们称他为“东方学的缔造者和引路人”;他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文学、比较文学的深入研究,这又使他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灵魂”、“比较文学的奠基者”。此外,他创作的散文,以丰富的内涵、动人的情感,在我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目录
卷一 学者风范
季羡林的“和谐”观
学术征途上的智者和强者——祝季羡林先生八十五岁华诞
大江阔千里
如同野老话家常——聆听季羡林谈翻译、写作、和谐
学习先生的治学精神
季羡林——感动中国的著名学者
季羡林的洽学之道
卷二 精深学术
从东方语文学到东方学——庆祝季羡林先生九十华诞暨执教五十五年时的一点感想
季羡林先生与民间文学
季羡林:教书育人与科研的典范
季羡林与吐火罗文研究——恭贺恩师九十华诞
季羡林教授与印度学
季羡林与翻译
季羡林与东方比较文学
郁郁诗人意悠悠赤子情——谈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创作
真情及其传递——重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
羡林师对中印比较文学的贡献
大儒无声亦有声 ——2006年初的季羡林先生
穷搜百代不世之功——读季羡林先生新著蔗糖史
季老对敦煌文化研究的一大理论贡献——从敦煌文化的历史定位问题谈起
隔山拜师
中国的马克斯·穆勒——记季羡林先生
独具特点别有风格——谈季羡林先生的序跋
卷三 高尚人品
东方之子
季羡林的学术与人格
传道·受业·解惑
梦系燕园
季羡林的免战牌
君子一诺——季羡林先生新作《病榻杂记》编后感
谈羡林师的学风学德
“领异标新二月花”——重读季羡林东西文化新论有感
季羡林与泰戈尔
卷四 学人楷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牛棚杂忆》成为畅销书说起
生命的赞歌——《病榻杂记》读后
读《病榻杂记》有感
季羡林先生说:我不能封笔——读季先生《病榻杂记》有感
两件难忘的事
人生的幸运
谈谈季羡林教授
我心目中的季羡林先生
我永远的先生
生当作人杰
音乐的活化石
附录
季羡林教授所获奖项
试读
季羡林的“和谐”观
2006年8月6日,季羡林九十五岁生日,温家宝总理专程去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为他祝寿。据报导,在交谈中,温总理特意就“构建和谐社会”问题,与季羡林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温总理在季羡林病中为其祝寿,按常理,应该是说一些安慰祝福之类的话,可是却提出了如此严肃的政治话题,这让许多人感到诧异和困惑。其实,这件事说怪也不怪,温总理恐怕是有备而来的。温总理曾自称是季羡林文章的“忠实读者”,那么,季羡林十几年来,先后发表的几十篇谈“和谐”的文章,大概应该是读过一些的,而且早有所感,所以才会有这次颇为令人感到诧异的对话。
季羡林关于“和谐”的问题,究竟发表过什么高见呢?
1998年,季羡林在《做人与处事》这篇短文里写道:
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这段话,可以看做是季羡林“和谐”观的高度概括。季羡林谈的“和谐”,不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兴邦治国的大道理,而是从个人品德与修养的角度,谈“一个人做人与处事”的原则,也可以说是“人生的和谐”之道。而这一点,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季羡林看来,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想“生活得愉快”,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个人内心保持和谐的心态。一个人这三个方面都处理好了,生活就愉快了。每个人这三个方面都处理好了,社会自然就和谐了。
下面,我们就对季羡林这段话逐一进行分析和探讨。
人与大自然要和谐相处
关于处理好第一个关系:“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把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当作“为人处世”之道的原则之一,过去我们恐怕是难以理解的。记得前些年,从电视上看见外国绿色和平组织成员,与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事进行顽强的斗争,当时还觉得好笑,以为环保问题离我们还很遥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环境严重污染,长江洪水泛滥,黄河断流,各地缺水现象日趋严重,新疾病不断滋生,北方沙尘暴肆虐,南方非旱即涝,甚至喜马拉雅山上的万年冰雪也开始融化,等等等等。面对这一切,谁也笑不起来了,反而对那些有先见之明的环保卫士倍加尊敬。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季羡林称得上是一位先知先觉者。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那场东西文化辩论中,季羡林就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大声疾呼,警告世人,现代化建设切莫走西方“征服自然”、破坏环境的老路,那是会遭到大自然报复的;应该以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奉行的“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与大自然交朋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可惜,季羡林的这些忠告,当时不但没有人听,甚至还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和嘲讽。此后十几年中,地方官员和老板们,为了升官和发财,不但不问姓“社”姓“资”,也不问姓“中”姓“西”,滥砍滥伐,滥拆滥建,蛮干胡干,大肆破坏生态平衡,冲昏头脑地又来了一个“大跃进”。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有了,“高楼连成片,汽车满街跑”也有了,可就是不适宜人居住。中国现在排放二氧化碳量居世界第一,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十座城市,中国占其中八座。国家每年不得不斥巨资退耕还林,退田还牧,治理城市各种环境污染。虽然我国的GDP连年攀升,然而扣去治污费后,就要大打折扣了。而且,有的生态破坏了,几十年、几百年也难以恢复,有的永远也不能恢复了。这代价岂不太大了吗!
为什么我们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就不能听一听那些有识之士的“逆耳忠言”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如果听了马寅初先生关于“人口论”的建言,今天就不会有十三亿这样庞大的人口数,我们的日子就会比现在好过得多。“大跃进”时,如果认真接受了彭德怀“万言书”的忠告,就不会给国民经济造成那么巨大的损失。同样,十几年前,我国大规模现代化建设刚刚开始时,如果采纳了季羡林“天人合一”的意见,也就不会付出今天这样惨重的代价。这真是一个沉重的教训!后来治国者不能不深思的问题。前两位进言者,不但意见未被采纳,还招来横祸。所幸的是,今天季羡林的意见虽未被采纳,却还未遭到“祸从口出”的厄运,并且还能与总理促膝交流意见,总算有别于前,有了一点进步。
在季羡林看来,“对待大自然的态度,大而言之,是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小而言之,对个人来说,常常表现为一种品格,一种感情,一种情操”。这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更深刻的认识,更精辟的论述。
 
前言/序言
季羡林先生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他研究领域之广,学术造诣之深,学术成果之多,学风学德之高,在当今世界上是很少见的。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除印度学,即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印度历史以外,还包括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佛教史、中国文化史等。他对东方学的建立和发展贡献巨大,人们称他为“东方学的缔造者和引路人”;他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文学、比较文学的深入研究,这又使他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灵魂”、“比较文学的奠基者”。此外,他创作的散文,以丰富的内涵、动人的情感,在我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社会不断进步,渴望在精神人品和学术思想上更多了解季羡林先生的中外人士日益增多;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我们收集相关文章,汇编了这样一本书。
季先生的高尚品德、渊博知识和聪慧才智,影响、教育了同他比较接近和在学术上受惠于他的老、中、青几代人,而且随着对他的了解的增加,所受的教育和所得的感受也就越深。季先生的人品和才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他是这种美德和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了解他、研究他和介绍他,目的就在于更好地学习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我们相信,这在当今,对于个人,对于整个民族,都是有益的。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里汇集的文章,有的是新约写的,有的则是以往发表过的。它们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季羡林先生的品格、思想和学术。为方便读者,我们对这些文章作了大体分类——也只能是“大体”,因为不少文章是很难确定其单一的性质归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