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云计算核心技术剖析》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篇,主要介绍云计算理论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为产品与技术篇,深入剖析多个云计算产品的实现,介绍了云计算中非常重要的系统虚拟化技术和安全方面的机制;第三部分为实践篇,将选择云的核心模块之一——分布式数据库作为实践的方向,并以YunTable这个云时代的BigTable为例,给大家演示如何手动编写和设计一个分布式数据库;最后一部分为展望篇,预测了云计算和整个科技事业未来的发展。 《云计算核心技术剖析》适合所有云计算开发人员学习和参考。
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篇
第1章 云计算的概念
1.1 什么是云计算
1.1.1 云计算的优点
1.1.2 云计算的特点
1.2 云计算的由来
1.2.1 思想演化
1.2.2 技术支撑
1.3 云计算的诞生
1.3.1 SaaS的诞生
1.3.2 “IT不再重要”的发表
1.3.3 Google的三大核心技术
1.3.4 AWS的推出
1.3.5 IBM和Google的合作
1.4 云计算的成长
1.5 云计算的影响
1.5.1 服务器供应商
1.5.2 软件开发商
1.5.3 云终端供应商
1.5.4 云供应商
1.5.5 整个IT产业
1.6 云计算的使用场景
1.6.1 IDC云
1.6.2 企业云
1.6.3 云存储系统
1.6.4 虚拟桌面云
1.6.5 开发测试云
1.6.6 大规模数据处理云
1.6.7 协作云
1.6.8 游戏云
1.6.9 HPC云
1.6.10 云杀毒
第2章 云计算的架构
2.1 云的架构
2.1.1 SaaS
2.1.2 PaaS
2.1.3 IaaS
2.1.4 云管理层
2.1.5 架构示例
2.2 云的4种模式
2.21 公有云
2.2.2 私有云
2.2.3 混合云
2.2.4 行业云
第二部分 产品与技术篇
第3章 Google App Engine
31 Google的云计算产品
3.1.1 SaaS层
3.1.2 PaaS层
3.1.3 IaaS层
3.1.4 云客户端
3.2 Google的核心技术
3.2.1 分布式基础设施
3.2.2 分布式大规模数据处理
3.2.3 分布式数据库技术
3.2.4 数据中心优化技术
3.3 Google的设计思想和整体架构
3.3.1 设计思想
3.3.2 整体架构
3.4 Google App Engine简介
3.4.1 历史
3.4.2 功能
3.4.3 使用流程
3.4.4 主要组成部分
3.4.5 编程模型
3.4.6 限制和资费
3.5 Google App Engine的使用
3.5.1 例子
3.5.2 搭建环境
3.5.3 初始化项目
3.5.4 编写数据库代码
3.5.5 添加Web 处理方法
3.5.6 测试和部署
3.6 Google App Engine的架构
3.6.1 设计理念
3.6.2 架构
3.6.3 流程
3.6.4 Python版和Java版的区别
3.7 本地测试服务器的设计
3.7.1 架构
3.7.2 工作流程
3.8 Datastore的设计
3.8.1 使用方面
3.8.2 实现方面
3.9 总结
3.9.1 注意点
3.9.2 最佳实践
3.9.3 适用场景
3.9.4 对未来的期望
第4章 Salesforce Forcecom
4.1 Salesforce简介
4.1.1 公司历史
4.1.2 Salesforce的整体架构
4.1.3 Forcecom
4.2 多租户的介绍
4.2.1 概念
4.2.2 多租户技术的优缺点
4.2.3 常见的多租户模型
4.3 Forcecom的多租户架构(上)
4.3.1 总体架构
4.3.2 元数据驱动
4.3.3 应用服务器
4.3.4 共享数据库
4.4 Forcecom的多租户架构(下)
4.4.1 应用服务器的模块
4.4.2 数据库表的设计
4.4.3 Apex
4.5 总结
4.5.1 设计理念
4.5.2 经验教训
第5章 系统虚拟化
5.1 系统虚拟化简介
5.1.1 虚拟化的概念
5.1.2 系统虚拟化的概念
5.1.3 系统虚拟化技术的分类
5.1.4 系统虚拟化的用处
5.2 x86虚拟化技术
5.2.1 虚拟机的3大特征
5.2.2 为什么x86架构很难被虚拟化
5.2.3 CPU虚拟化
5.2.4 内存虚拟化
5.2.5 I/O虚拟化
5.2.6 总结与预测
5.3 VMware vSphere的简介
5.3.1 VMware的思路
5.3.2 VMware vSphere
5.4 VMware ESX的架构
5.4.1 Service Console
5.4.2 VMKernel
5.5 虚拟网络
5.5.1 简介
5.5.2 虚拟网卡
5.5.3 虚拟交换机
5.6 动态迁移背后的奥秘
5.6.1 动态迁移的实现机制
5.6.2 动态迁移今后的挑战
5.7 虚拟器件
5.7.1 虚拟器件的定义
5.7.2 虚拟器件的主要组成部分
5.7.3 虚拟器件的生命周期
5.7.4 虚拟器件的好处
5.7.5 虚拟器件的不足之处
5.7.6 业界支持
5.7.7 虚拟器件与云计算
5.8 OVF协议
5.8.1 OVF信封
5.8.2 OVF环境文件
5.8.3 使用流程
5.9 VMware的云计算计划
5.9.1 VMware vCloud Express
5.9.2 VMware vCloud Director
5.9.3 VMforce
5.1 Xen的架构
5.10.1 Xen简介
5.10.2 半虚拟化技术介绍
5.10.3 Xen的架构
5.11 Xen的实现机制
5.11.1 超级调用
5.11.2 v
试读
1.使网络架构更复杂
在数据中心的网络设计方面,普遍使用核心(Core)、汇聚(Aggregation)和接入(Access)这三层架构,但是随着虚拟交换机的出现,数据中心的网络虽然还能维持三层架构,但是接入层将从原先常见的机架(Rack)或者刀片机箱(Blade Chassis)级别降至主机(Host)级别,这不仅影响这三层架构,而且打破了之前每个网口对应唯一一个物理机的假设。同时,虚拟交换机又打破了另一个操作系统无法移动的假设,其原因是高级的虚拟化技术(比如vMotion)使一个操作系统在多个物理机乃至多个数据中心之间移动。这种移动性的变化对整个网络架构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首先,部分属于汇聚层的网络服务需要修改以支持虚拟机的移动性。其次,在接入层,vMotion需要动态迁移的发起者和接受者都必须位于一个统一的第二层网段内,而且为了迁移方便,会有过多的主机接入到同一个第二层的网段内,这种方式极大地违反了经典的网络设计理念。最后,在普通物理环境下,每个网口和接入它的物理机的网络设置[比如端口的安全设置、ACL(Access Control List,访问控制列表)和VLAN等]都是固定的,但是在虚拟环境中,因为系统会不断迁移,导致上面提到的这些网络配置也需要做相应迁移来保持统一,这个工作也是很麻烦的。
2.加大管理难度
虽然虚拟交换机的诞生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如果数据中心部署了许多虚拟主机的话,这将会带来很多管理问题。首先,每个虚拟交换机都是一个独立的管理点,如果需要管理它的话,那就需要耗费很多精力,所以经常被忽视;其次,因为现在虚拟交换机属于主机这个层次,普遍由服务器管理员负责,而不是由网络管理员控制,所以虚拟交换机的设置和维护都脱离了数据中心整体的网络架构,再加上虚拟机的移动性,更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
为了解决上面提到的那些虚拟交换机的不足,VMware在vSphere4中推出了分布式虚拟交换机(vDS)。vDS堪称VMware新一代的虚拟网络技术,它是能横跨多个主机的分布式交换机,而不是像虚拟交换机那样只能在一台主机上活动。
它的实现机制是分离了交换机的数据功能和控制功能。虽然数据功能还是由主机上的虚拟交换机来处理的,但是控制功能都被集中起来移至主机之外,并将其安装在一个特制的虚拟机内(比如Cisco Nexus 1000V)、Virtual Center内或者一个特制的物理机上(比如Cisco Nexus 1010)。
引入vDS最大的好处就是简化了管理。它通过一个能横跨多个主机的数据中心级分布式交换机来替代很多主机层次的虚拟交换机。通过这个方式,不仅能对虚拟环境的网络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而且可以通过Virtual Center来进行管理。
在vSphere4中,VMware还推出了主机配置(Host Profile)和分布式虚拟端口组(Distributed Virtual Port Groups)这两个功能来进一步简化vDS的部署和管理,同时能更好地维护网络配置的一致性。另外,vDS还支持其他一些网络功能,具体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