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走向辉煌(插图本)》是一部把党和军队的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来解读的著作;这是一幅用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画卷。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将军为您揭示:什么才是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的力量源泉?此刻,我们为什么特别需要回望历史?怎样避免走得太快太远忘掉当初出发的理由?
目录
第一讲 东方之梦
第二讲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上)
第三讲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下)
第四讲 对手:蒋介石与毛泽东(上)
第五讲 对手:蒋介石与毛泽东(中)
第六讲 对手:蒋介石与毛泽东(下)
第七讲 陈独秀、李立三的愿望与失误
第八讲 威震华夏的红军战将(上)
第九讲 威震华夏的红军战将(下)
第十讲 派系搏杀中的蒋军将领(上)
第十一讲 派系搏杀中的蒋军将领(下)
第十二讲 浴血湘江
第十三讲 真假共产国际军事顾问
第十四讲 长征--命运的抉择
第十五讲 嬗变:叛变者是怎样形成的
第十六讲 信念的力量:三位不能忘记的红军将领
第十七讲 从量变到质变:遵义会议
第十八讲 胜败交集的赤水河
第十九讲 鲁班场:毛泽东的街亭
第二十讲 抢渡金沙江:危局中的大智大勇
第二十一讲 大渡桥横铁索寒
第二十二讲 主力会师:张国焘是个实力派
第二十三讲 毛泽东的三个九月九
第二十四讲 弥合:长征胜利大结局
第二十五讲 尾声:狂飙为我从天落
本书大事年表
试读
胜败交集的赤水河
大家都非常清楚,遵义会议奠定了毛泽东在工农红军中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中的地位。实际上,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才真正奠定了毛泽东在中央红军的指挥权。尤其是,这种奠定不是从胜利走到胜利,而是从失败走向胜利。
1956年9月10日,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我是犯过错误的。比如打仗。高兴圩打了败仗,那是我指挥的;南雄打了败仗,是我指挥的;长征时候的土城战役是我指挥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挥的。”
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中,蒋介石因陈济棠反蒋而实行总退却,中央红军追歼蒋鼎文第九师和蔡廷锴第六十师、六十一师。
蒋鼎文师为蒋军嫡系,红军未集中主力便歼其一个旅,俘2000人枪;毛泽东集中红军主力(彭德怀的三军团、林彪的红四军及方面军直属红三十五军)打非嫡系的蔡廷锴,未料到竟打成了一场持续数日的血战。
战场在距离兴国40里的高兴圩。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再到黑夜,红军反复发起冲击,双方数十次用刺刀拼刺。放牛娃出身的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驱策战马,挥舞战刀,身先士卒,率队奋身冲击;医牛病出身的蒋军一军团代总指挥蔡廷锴手持双枪,声嘶力竭,亲率指挥部人员压在第一线督战。
高兴圩血战,成为红军第三次反“围剿”中持续时间最长、战况最烈的一次战斗。特别是徒涉高兴圩以西河流时,红军遭受重大伤亡。红三军团四师师长邹平、红四军十一师师长曾始莪均不幸阵亡。
后来红军主动退出战斗。蔡军也因伤亡过大,未加追击。
国民党政府战史汇编在《关于第三次赣南围剿之经过情形》的作战总结中,称高兴圩战役“实为剿匪以来最胜利最激烈之血战”。
毛泽东1956年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坦承的四次败仗,第一个就在高兴圩。
南雄之战发生在1932年7月,乘蒋军围攻鄂豫皖苏区,中央红军进攻粤军余汉谋部,也是损失较大,未达到作战目的。
毛泽东所举的四次败仗,高兴圩战斗发生在第三次反“围剿”末期,南雄战斗发生在第四次反“围剿”开始之前。
其他两个,则都发生在四渡赤水之间。一个是一渡赤水前的土城战斗,另一个是三渡赤水前的鲁班场战斗。
《长征组歌》中唱道:“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两次败仗与用兵如神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弄透这个问题,才能知道一个领袖人物,其伟大是从哪里来的?长征的队伍之所以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溃散,最终夺取胜利,其生命力是从哪里来的?
遵义会议不但产生了红军新的领袖,而且产生了红军新的方向:经川南渡江转入川西北,协同四方面军实行总反攻,争取赤化四川。同时致电四方面军,指示其“向嘉陵江西进攻”,配合中央红军北上。
但是,新的方向一开始就潜伏着非常大的危机。此计划的重大缺陷,是严重低估了川军的战斗力。
当时中央红军对川军比较了解,因为刘伯承长期在川军中工作过,聂荣臻对川军也很了解,他们都是四川人。川军与红军交过手,尤其是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川军出川作战后,懒懒散散,拖拖拉拉,作战效能很差。这样,中央红军就产生了错误的估计。
长征之前,当川军田颂尧部对红四方面军的三路围攻失败后,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就称川军“全部瓦解”,“战斗力全无”;甚至一支妇女赤卫队也“缴了一团白军的枪”;川军各部“兵无斗志,纵令开到前线难保不以送枪送弹而终”;对川军极其轻视。
长征到贵州后,红军打了黔军王家烈的部队。红军称黔军叫“双枪兵”,双枪即枪杆子和烟杆子,觉得黔军战斗力太差。于是,又认为川军与黔军差不多,内部四分五裂,普遍吸食鸦片,纪律涣散,只会打家劫舍,奸淫妇女。对川军装备优良、注重训练、各级均设军官教导团或教导队的情况,以及四川从1912年到1933年470余次混战,刘湘部几乎无役不与,作战经验相当丰富的情况,中央红军的主要领导者基本不了解。
对川军的战斗经验和战斗力估计严重不足,所以赤化四川的计划一提出来就潜伏着失败。
1月25日,红一军团进占土城,并向赤水城推进。赤水城却被川军将领郭勋祺率领的两个旅先期占领。
有必要审视一下红军的对手--川军将领郭勋祺。此人与四川籍共产党人 、刘伯承、陈毅等人都有很深的交往。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川军也大肆搜捕共产党人,郭勋祺曾将几名共产党人安置在自己公馆,把他们装扮成弁兵,亲自护送上船去武汉。陈毅被困在重庆,找到郭勋祺。郭留陈毅住一夜,次日将陈毅化装,坐上郭的轿子,派亲信副官护送上船赴武汉。郭又得知杨闇公也要去武汉,转告千万不可外出活动。但杨去武汉心切,化装上船后不幸被捕遇难。
郭勋祺是共产党人的同情者,他的这一系列活动被人向刘湘告密,说这个人通共,跟共产党员联系密切。为了自己的利益,刘湘把郭勋祺留了下来,但是他做了防范。刘湘便撤其旅长之职升为副师长,不让他掌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