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俯拾与守望:孔令铜军事随笔选》分为“强取者必后无功”、“未来对手可能是谁”、“别了,兰切斯特”、“做传递战斗力的能动载体”等九卷内容,收录了作者越战教训殷鉴不远、当理性果实变为非理性者的武器、素质深层结构的两个案例、机械化意识断想等众多的随笔。
精彩书摘
上个世纪将要进入尾声的时候,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这位当时越战的决策人物在保持了近30年的沉默之后,对美国的越战决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无情的批判,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们错了,错的可怕!”也正因为此书令人难以置信的坦诚,重新挑起了美国人竭力想忘掉却又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所以发行之后风靡读书界,成了众人竞相先睹的第一畅销书。
麦克纳马拉为越战的失败开列了一个有11条之多的教训清单,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情况和自身“塑造能力”判断的失误。“我们(指美国,下同)用自己的经验模式来看待南越的人民和领袖,我们认为,他们渴望并决心为自由和民主而战斗。我们对这个国家的政治力量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力,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二是对军事力量和技术的有限性认识不足。“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化、高科技的军事装备、军队和理论,在与非正规的、被高度激发起来的人民运动的对抗中,所起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仅凭军事力量本身,并不足以重建一个'已经失败的国家'。”三是对战争代价的盲目乐观。“冷战后的世界里,在解决国际国内不可避免的一些冲突时,应尽量减少使用军事力量的风险,并将伤亡控制在最低水平。”“如果我们的有限目标在付出可接受的风险和代价后无法达到,那么,我们的领袖和人民必须有决心放弃已付出的代价,立刻撤退。”
用5.8万名美军生命换来的这些教训,无疑是弥足珍贵的前车之鉴。可惜后来的决策者们却不能、甚至不愿接受这些教训。尤其当这些教训和眼前的利益相悖之时,他们宁可重蹈前辙。于是,越战和伊拉克战争便有了惊人的相似。
布什出兵伊拉克的堂皇理由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恐怖主义渊薮之嫌,必须对其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而当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其师出无名之后,美国政府又祭出“推翻独裁,催生民主”的遮羞布。如今3年零8个月过去了,大炮与刺刀下产生的政府、国会、宪法等等依然无力中止伊拉克的流血与暴力。且不说反美和反政府的袭击几乎每天都有发生,不同宗教派别、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和杀戮也此起彼伏,就连美国人扶持和武装起来的伊拉克安全部队和警察也难免敌对势力的渗透,许多针对当局和占领者的暗杀和袭击实际都是穿着军装和警服的反美分子所为。难怪有学者说,伊拉克战争也许会变成取胜最快,打扫战场最慢的战争。因为一个年度军费高达4千亿美元的超级帝国击败一个早就元气大伤的伊拉克,本来就没有什么悬念,它也可以以“解放者”的傲慢睥睨世界舆论对其真实动机和地缘战略的质疑,但若想赢得一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民的心灵与思想,可就绝对没有那么容易。上个世纪,西方主流社会对于所谓“输出革命”挞伐甚多;到了这个世纪,“输出民主”就能径情直遂么?答案岂不就在眼前。
伊拉克战争可谓本世纪第一场具有顶尖水平的军事高技术局部战争,所谓全频谱信息优势,单向透明战场,非接触、超视距、全纵深精确打击,以及战斗人员的零伤亡,都是前所未闻的新概念。似乎拥有了军事高技术,传统的战争阻力荡然无存,占领亦可兵不刃血。然而当反美抵抗组织得以接触自己的目标,同时又能混迹于普通百姓之中的时候,这一切便开始向原始的搏斗与拼杀回归。CNN曾经公布过一盘录像带:抵抗战士用大口径狙击步枪瞄准一个美国士兵,旁边的拍摄者提醒,“目标周围有人,是否换个位置?”“不,请等我一分钟。”只听一声枪响,美国兵应声倒下。“真主是伟大的!”得手的狙击手欢呼着跳上一辆汽车一溜烟地消失了。据说这些狙击手射杀300米内的目标顶多用两发子弹,因此他们已经成为美国大兵的噩梦,更不用说那些随时准备与袭击目标同归于尽的人体炸弹。要知道,高福利社会是死不起人的。美国观众几乎每天都能从电视上看到血腥的画面,零伤亡的神话早已破产,2800多个命丧伊拉克的美国军人及其家庭对当局和决策者带来多么大的压力,可想而知。这诚如麦克纳马拉所言“外部的军事力量不能取代其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这些只能靠其人民自己来建造。”
战争中最受煎熬、承受牺牲最大的永远是哀哀无告的老百姓,那个头缠着绷带,在惊恐和疼痛中号啕大哭的伊拉克男孩的形象,已经定格于21世纪初人类的历史。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调查披露,自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已经有65.5万伊拉克人死于兵燹,其中三分之一是被侵伊联军打死的,其余则死于战争衍生的各种暴力。伊拉克曾经是巴比伦文明的发祥之地,它自身丰富的石油资源也足以让自己的人民过上体面的生活。然而战争却毁了这一切,超过75万的伊拉克人不得不含泪挥别这片血腥的故土。如今,这场战争已经用掉了美国纳税人的3200亿美元,军事占领当局却连巴格达
目录
“苇草”,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代序)
卷一强取者必后无功
越战教训殷鉴不远
潘杰希尔山谷的启示
别样的“易受攻击之窗”
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专家的目光毕竟犀利
“哀兵”的分量岂可小觑
营救奇迹的逆向观察
信息战:水不到渠不成
纠正迷误
近乎黑色幽默的克拉克谎言
关于地利:科索沃战争提供的反证
暴得者必暴亡强取者必后无功
今非畴昔,莫算错了流年
伊战中的蚯蚓斗蜈蚣
“蝙蝠侠”的出局及其它
推土机:拯救美国大兵?
恐不只是反应速度的PK
“宙斯盾”:莫不陷之盾?
美国构想“快速主导部队”有何图谋
卷二未来对手可能是谁
当理性果实变为非理性者的武器
关于化学武器:限制与暴力同在
未来对手可能是谁?
潜入新世纪的隐忧
高风险社会与国防
能源与军事战略
也说“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从经营之道说到生存智慧
暴力传统的叛道离经:生存优先
战争征候断想
珍珠港罹难之前
“连环计”今昔
防突袭问题琐谈
建立电子对抗观念
今日“特洛伊木马”
步兵班长“袖里乾坤”
猩猩可能向你袭来
小分队小看不得
基因武器:宁可信其有
未来陆战兵器王冠属谁?
俄罗斯:奋苏联之余烈
以色列:武器改装的行家里手
走近数字地球
矛与盾寓言的现代版
网络战争:技术弱势一方反客为主的契机
城市安全呼唤科学发展
佩雷斯的担忧及其它
聆听盛世危言
倾听天使的呐喊
地火正在运行
和平轮回的代价
三则战争轶事
凯末尔:知兵非好战的诠释者
卷三别了,兰切斯特
素质深层结构的两个案例
从职业危机说到自我扬弃
用“心理”变化迎接“物理”变化
圆越大,毗连未知越多
别了,兰切斯特
技术崇拜的冷思考
“弦”的力量体现在箭上
诺曼底登陆拾遗
“外行军队”的教训
中低技术仍有可为
阀门灾难引发的思考
匹兹堡跃迁的解读
技术选择的“直出”战略
智无常局十六字
风马牛相及
巧思:以面截点
将注意力从武器平台引开
武器装备生产对“CKD”说不
话说以色列的创新立国
明清战争中的技术引进
卷四做传递战斗力的能动载体
正确的战略指导:红飘带的灵性
机械化意识断想
让历史嘱告未来
“冷眼向洋看世界”
文化之于军事
学而方能有术
实现第二次飞跃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做传递战斗力的能动载体
地形,也是一部兵书
战场概念随想
从天时不如地利谈起
读《战争论·防御篇》札记
得道深者方能浅言
值得一说的FAA质量检查
话说许老将军的少林功底
“绿贝雷帽”训练法一瞥
能勇能毅者胜
不可鄙薄近战
战斗作风的传承:革命精神加科学态度
军胜弥警
恪守规章
不要把位置颠倒了
功不必由己出
从“刘邓不可分”说开去
感悟周恩来的魅力
诚招天下
卷五“马革裹尸”之外的辉煌
赵云的将道
韦睿作风
一个不肯矫饰过去的英雄
用人不疑说古今
“马革裹尸”之外的辉煌
想起了“好整以暇”
英雄所见略同
兵败之后
时势造就的另一种英雄
大事不糊涂可矣
谢玄何以脱颖而出
房瑁之不足为训
寻觅腐朽中的神奇
余蚧:令“上帝折鞭”的传奇
重读《教战守》
薛福成的短长观
百年之前《枪炮说》
历史湮没不了的凛冽庄严
从车辚辚到马萧萧
从“物壮则老”到“以柔克刚”
韩非“储说”以论兵
注经典发幽微
一种今已稀见的论兵方式——问对
顾祖禹的纵横比较法
卷六超越“酒绿灯红”
从对遗产税的担心说起
超越“酒绿灯红”
由“熵”理念说到幸福观
触龙批评艺术浅析
义无反顾的人们
青春无悔的年代
孩子们怎么了
删改青春抒情诗
勿忘:毛泽东曾经的忧虑
崇尚国货
读《纩衣诗》想到的
卷七怀念顾拜旦
体育,值得军人思索的甚多
千叶世乒赛摭谭
也谈那87分钟
“择人任势”是一个常新的课题
“海外兵团”之我见
欲求不败唯有创新
怀念顾拜旦
卷八漫长的坚韧与终极的融合
长城:悲壮的歌哭与艰辛的攀援
长城——漫长的坚韧与终极的融合
感悟长城的积极防卫理念
墙与路之偶思
“成吉思汗边墙”心解
壶口长城:历史的低回与沉重
浅论“土木之变”的历史教训
读金山岭长城
一段非同小可的插曲
未妨白发老边才
姜女庙思忖
卷九凭“眼光”拿来用“脑髓”创造
谋略创造是生生不息的伟业
寻觅不该被尘封的箴言与哲思
凭“眼光”拿来用“脑髓”创造
中国兵学理应有自己的扛鼎之作
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以军人的理智立说
谋略学金字塔的阔大底座
不要剥夺后代的犁铧
一座城市,“关口”与“窗口”
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留下来
人类自我救赎的思想放飞
跋清晨,我摊开生命的一页新书
试读
上个世纪将要进入尾声的时候,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出版了一本回忆录《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这位当时越战的决策人物在保持了近30年的沉默之后,对美国的越战决策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无情的批判,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们错了,错的可怕!”也正因为此书令人难以置信的坦诚,重新挑起了美国人竭力想忘掉却又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所以发行之后风靡读书界,成了众人竞相先睹的第一畅销书。
麦克纳马拉为越战的失败开列了一个有11条之多的教训清单,但归纳起来,无非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情况和自身“塑造能力”判断的失误。“我们(指美国,下同)用自己的经验模式来看待南越的人民和领袖,我们认为,他们渴望并决心为自由和民主而战斗。我们对这个国家的政治力量做出了完全错误的判断。”“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力,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二是对军事力量和技术的有限性认识不足。“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化、高科技的军事装备、军队和理论,在与非正规的、被高度激发起来的人民运动的对抗中,所起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仅凭军事力量本身,并不足以重建一个'已经失败的国家'。”三是对战争代价的盲目乐观。“冷战后的世界里,在解决国际国内不可避免的一些冲突时,应尽量减少使用军事力量的风险,并将伤亡控制在最低水平。”“如果我们的有限目标在付出可接受的风险和代价后无法达到,那么,我们的领袖和人民必须有决心放弃已付出的代价,立刻撤退。”
用5.8万名美军生命换来的这些教训,无疑是弥足珍贵的前车之鉴。可惜后来的决策者们却不能、甚至不愿接受这些教训。尤其当这些教训和眼前的利益相悖之时,他们宁可重蹈前辙。于是,越战和伊拉克战争便有了惊人的相似。
布什出兵伊拉克的堂皇理由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恐怖主义渊薮之嫌,必须对其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而当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其师出无名之后,美国政府又祭出“推翻独裁,催生民主”的遮羞布。如今3年零8个月过去了,大炮与刺刀下产生的政府、国会、宪法等等依然无力中止伊拉克的流血与暴力。且不说反美和反政府的袭击几乎每天都有发生,不同宗教派别、不同种族之间的冲突和杀戮也此起彼伏,就连美国人扶持和武装起来的伊拉克安全部队和警察也难免敌对势力的渗透,许多针对当局和占领者的暗杀和袭击实际都是穿着军装和警服的反美分子所为。难怪有学者说,伊拉克战争也许会变成取胜最快,打扫战场最慢的战争。因为一个年度军费高达4千亿美元的超级帝国击败一个早就元气大伤的伊拉克,本来就没有什么悬念,它也可以以“解放者”的傲慢睥睨世界舆论对其真实动机和地缘战略的质疑,但若想赢得一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民的心灵与思想,可就绝对没有那么容易。上个世纪,西方主流社会对于所谓“输出革命”挞伐甚多;到了这个世纪,“输出民主”就能径情直遂么?答案岂不就在眼前。
伊拉克战争可谓本世纪第一场具有顶尖水平的军事高技术局部战争,所谓全频谱信息优势,单向透明战场,非接触、超视距、全纵深精确打击,以及战斗人员的零伤亡,都是前所未闻的新概念。似乎拥有了军事高技术,传统的战争阻力荡然无存,占领亦可兵不刃血。然而当反美抵抗组织得以接触自己的目标,同时又能混迹于普通百姓之中的时候,这一切便开始向原始的搏斗与拼杀回归。CNN曾经公布过一盘录像带:抵抗战士用大口径狙击步枪瞄准一个美国士兵,旁边的拍摄者提醒,“目标周围有人,是否换个位置?”“不,请等我一分钟。”只听一声枪响,美国兵应声倒下。“真主是伟大的!”得手的狙击手欢呼着跳上一辆汽车一溜烟地消失了。据说这些狙击手射杀300米内的目标顶多用两发子弹,因此他们已经成为美国大兵的噩梦,更不用说那些随时准备与袭击目标同归于尽的人体炸弹。要知道,高福利社会是死不起人的。美国观众几乎每天都能从电视上看到血腥的画面,零伤亡的神话早已破产,2800多个命丧伊拉克的美国军人及其家庭对当局和决策者带来多么大的压力,可想而知。这诚如麦克纳马拉所言“外部的军事力量不能取代其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这些只能靠其人民自己来建造。”
战争中最受煎熬、承受牺牲最大的永远是哀哀无告的老百姓,那个头缠着绷带,在惊恐和疼痛中号啕大哭的伊拉克男孩的形象,已经定格于21世纪初人类的历史。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调查披露,自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已经有65.5万伊拉克人死于兵燹,其中三分之一是被侵伊联军打死的,其余则死于战争衍生的各种暴力。伊拉克曾经是巴比伦文明的发祥之地,它自身丰富的石油资源也足以让自己的人民过上体面的生活。然而战争却毁了这一切,超过75万的伊拉克人不得不含泪挥别这片血腥的故土。如今,这场战争已经用掉了美国纳税人的3200亿美元,军事占领当局却连巴格达
前言/序言
“苇草”,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代序)
(一)
“既然选择了守护和平的职业,就得净化自己的情感。虽说历史和社会都不能只靠道德的力量去推动,军人却不能躲避崇高”。这段话,是写在我的一本随笔集封面上的提示语。应该说,那既是我心路历程的真切感受,又是我军旅生涯的些许自豪。记得当年,我穿上并不合身的军装将作远行时,妈妈拢了拢被风儿吹散了的华发,说:去吧,孩子,尽三年义务,咱们平平安安地回来!那是我们的国家刚从三年自然灾害的噩梦中醒来,国际形势“高天滚滚寒流急”、“备战备荒”的大标语到处可见的时代。一个送儿当兵的母亲,其心情之复杂是不言而喻的。以她的识见未必通晓什么社会责任、民族大义,但她明白,既为七尺男儿,就该去尽一份保卫国家的义务。她暗祈着儿子的平安,又忐忑于这一幕会不会变成诀别……我的母亲极希望我们的职业选择是为人师,她认为那是最少生命风险而又最受人尊重的职业。每当她四散的儿女聚拢到一起,她都会由衷地说出一句今天我们听来颇有些可笑的话:好了,现在打原子弹也不怕了!这,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母亲对和平的理解与向往。但我却未能按母亲设计的生命轨迹前行,不意中成了一名职业军人。不过,可以告慰她老人家在天之灵的是,我始终以透视危机的目光和职业良心参与着降低国家风险的筹谋,为了让所有的母亲都远离恐惧与担忧,而认真地准备,艰苦地思索。
(二)
离开基层之后,我在领率机关做了二十多年的参谋工作。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你必须要有一定的宏观运筹水平,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完备的咨询建议。实际工作的需求压力和高层决策机关的学习氛围,使我得以比较系统地探究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流光溢彩的谋略创造,并对不断发展的军事学术产生了跟踪兴趣。那时,几乎每个参谋人员的案头都有一本什捷缅科著的《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这位前苏联统率部将领强调:“军事工作也需要创造性灵感和高度发展的智力。有时军人需要比其他专家有更大量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利用这些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根据正确的结论,定下最有效的决心”。战争是一种排除不确定性的博弈。所谓创造性灵感就是使灰色系统白化的直觉,就是在刹那之间对运行大势的把握,就是在临界之前挽狂澜于既倒、在灯火阑珊处牵住命运女神衣襟的能力。我们的领导为大家规定了博闻强记的目标:熟记一千个数据,了解一百个战例,储备五万个知识单元!是不是有点令人生畏?但这位领导说,他的要求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达成某一行业专门家所应具备的英智,恰需五万个以上相对独立、呈游离状态的多学科知识单元。一旦需要,这些作为潜意识存在的知识储备,才能非逻辑地进发链接,实现信息跃迁,为你提供足够的想象力与判断力!我的军事学知识储备和创造性思维训练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孰料,这竟像是得了一双“红舞鞋”,送我踏上了一条没有尽头的求索之路。
(三)
最初使我卷入一场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是关于阵地战与运动战两种作战形式能否相互融合与渗透问题。“阵地战中的运动战”,是我在一篇学习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的札记中首先提出的概念,质疑者颇多,附议者也不少,由此形成了两种观点的争论。这在七十年代中后期我们准备举国迎敌、进行大规模战场准备的背景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当时,对待防御作战有两个误区,一是鉴于二战以来突然袭击和实施大纵深进攻的一方每每得手,而“马其诺”之类苦心经营的防御壁垒却几乎发挥不出什么战争效益,于是有人便以为现代条件下组织阵地战压根儿就不合时宜;二是囿于传统的战争理论和条令概则,认为防御作战与进攻作战是两个迥然有别的畛域,互不搭界,防御的弹性只能依靠战略机动力量来保证,阵地战本身只需有“招架之功”,不需有“还手之力”。这中间,自然有方法论上的偏差,但信心不足、妄自菲薄的倾向似也不能排除。其实,克劳塞维茨和毛泽东对于战略防御的优长早有经典论述。防御无非是可以更有把握地战胜敌人的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防御作战本身具备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基因,但基因的充分调遣与放大却要仰赖于人的主观能动和历史能动。科学技术进步衍生的新技术兵器不仅赋予进攻者以新的突破能力,也刺激防御一方寻求新的阻滞手段与制敌对策。譬如为了对付敌人的集群坦克,网状阵地和反坦克火器的小型化、便携化便成为必然;譬如针对敌人大纵深进攻的理论与实践,多地带、岛屿式、要点式的防御布势则不可或缺;譬如在我远射火力不足以对迂回进攻之敌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守株待兔”将无所作为,而必须辅以“阵地战中的运动战”,方可演成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作战形式是为作战目的服务的。阵地战与运动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牵引,魔高道高,扶摇而上。而最终突破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