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结婚吗》是著名情感女记者安顿就婚恋话题对都市大龄单身男女的采访记录。书中14位被采访者都在坚定而执著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和婚姻,但他们在寻爱的旅程中充满了挫折与困惑:能跟他(她)结婚吗?他(她)能给我带来幸福吗?他(她)的哪些不足可以包容?哪些缺陷一定要计较?人品、学识、性格、品味、情趣、职业、地位、家庭、教育、习惯等,哪些才是幸福婚姻的必备条件?14个人有14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引人深思,可谓是当代青年的婚恋启示录。
目录
代序 等一份真爱到两鬓如霜
结婚不能让人更幸福,不如不结婚
我不结婚是因为机缘没到,没遇见能让我舍得自己的好日子跟他“混搭”的那个人。
不敢回家的“京漂男”
老爸还不知道上回带回去的那个“儿媳妇”已经跟人跑了,亲戚朋友全看了个遍,老妈给的见面礼人家也收了,这次一个人回去怎么收场?
围着男人转的爱情会幸福吗?
凭什么女人就应该享受着一个男人带来的一切,围着这个男人转,最后把自己转丢了,什么样的男人值得女人这样做啊?
“北京男”有什么优越?
母亲是精明而固执的人, 要在他结婚之前未雨绸缪,最好能让女孩签署一个万一离婚时甘愿净身出户的协议——哪儿有人会接受这个?别说利益,单说尊重,也没人会认为这样合理。
完全接纳的爱是一种奢望吗?
两个人一起生活最重要的是不能互相嫌弃,所有一切出现在对方身上和共同生活中的东西,一切的不好,都要面对,以接纳的态度来面对,假如你认定了这个人,这一点是必须的。
“凤凰男”与“孔雀女”的较量
我必须有自己的家,哪怕是蜗居。我也有家人,如果我住在她家,成为她家的上门女婿,以后我弟弟或者父母要来北京住几天,我是不是要送他们去住如家?
决不为了爱情抛下妈妈
我宁愿一直剩下变成“齐天大剩”,也不想把我妈送到老人院或者临终关怀中心什么的,社会服务再发达,能比得上亲闺女给端来一杯茶吗?
青春不是谁都挥霍得起的
一个女人,青春就那么几年,好时光就那么几年,美貌就那么几年,这些都没了,过程也就没了,那时候你的结果是什么?我不信谁能饿着肚子享受过程一辈子,就那么点儿过程,不够使。
饮水不能饱
恋爱也讲究优胜劣汰,我们处在史上生活压力最大的时代,生存和发展是第一主题,我们都是在生存上没问题在发展方面一点不能帮上别人还自顾不暇的弱者,人家去找强者,应该的。
责任感和忠诚比什么都重要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必须压抑自己的一部分欲望,这叫理性,人因为有理性而不随性而为,才懂得什么叫责任。
没有爱没有累
一个女人,一生拥有什么才是最宝贵的?美貌?爱情?家庭?后代?我觉得都不是,我觉得快乐是最重要的,而真正发自内心的快乐并不是一个男人、一段爱情、一个家庭和几个孩子就能带来的。
谁说胖姑娘没人爱
要等到一个能接纳我的胖的人出现,或者他是一个不胖不瘦的人,或者是一个和我一样的胖子,都没关系, 我们互相看着顺眼, 觉得胖得那么美好可爱,那就是恋爱了。
美少年与丑男人的PK
恋爱开始,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对方身上更实质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和日后两个人的生活质量相关联,外表的东西很容易磨损,也不是过好日子的充分必要条件。
挑剔老剩男
没有女朋友,可以认真挑选,多渠道挑选,没有结婚压力。这么多年都过来了,犯不上老了老了凑合一个人混日子,既然从一开始就挑了,那干脆挑下去,直到合适为止。
试读
结婚不能让人更幸福,不如不结婚
我不结婚是因为机缘没到,没遇见能让我舍得自己的好日子跟他“混搭”的那个人。谁说非要跟一个男人结婚才能过得高兴?我现在的日子挺好,高兴着呢,要是加上一个人不能更高兴,瞧着不顺眼还要增加很多烦恼,那为什么要改变?
采访手记
在熟人眼中,她是异类,不仅因为她到了35岁“高龄”还“纯单身”,更由于她对待爱情和婚姻不能“如饥似渴”有一搭无一搭的态度。单身不可怕,但总要拥有随时随地准备“扑上去”结束单身的积极姿态吧?她没有,没有还觉得这样很可笑,这是让她父母亲人最生气的。
她的名片上写的是“行政总监”,她用一张时间表解释这个身份和每月以美元计、一年按14个月计算薪水且有20天带薪假期的待遇。早晨九点上班,她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因为老板的时间表起点是九点,而这个时间表需要她安排;中午十一点半到一点半午饭,她的大多数午餐是盒饭,人不离开办公室,不吃盒饭的日子通常是陪在老板身边。不管以什么规格宴请什么人,她永远吃不饱,她从定餐厅、排座次、确认菜单酒水、安排司机分头接送等都事必躬亲。从坐下来吃饭到最后散席,不知要站起来多少次,客人上车离开,她最后一个离开酒店前门,她的姿势和眼光保持着对客人离去时车尾的关注,只要客人从车内回头,就能看到她不变的身影。下午五点下班,这个时间离开公司对她完全不可能,只要老板还在,她就是一级待命,与其被从家里或者朋友聚会上叫回来,不如干脆留在公司,因此她真正的下班时间是七点半左右——没有孩子在身边且喝过下午茶的老板夫人八点开晚餐。
她对工作很满意,一方面是得到了必要的尊重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这份薪水对于仅有学士学位、35岁的她来说稳定、可观。使她拥有自己的房子和能抵抗一段时间类似失业、疾病这种大事的积蓄,能让她在不太奢华的前提下不纠结算计就买下心仪的奢侈品而不必成天关注尾货信息,还有,她不必为获得舒适安逸的生活而委屈自己去接受一个貌似能提供这些的男人——她的个人条件决定了她可以不必在考虑感情的同时把钱这个因素计入其中。女性经济独立多么好,她由衷地欢呼,对她来说,这是在婚姻市场上她个人尊严的起点。
作为大龄“剩女”,她的烦恼基本是琐碎的,比如别人对她感情过往甚至身体状况、生育能力的猜测和窥探,比如很多人都在重复相同的话题,那就是婚姻不完美、爱情过了激情那段也不会完美、两个人最终是要过日子不是没完没了谈恋爱、有了孩子男人和女人会互相看不见对方只看见孩子、对男人不能看小节必须抓主流、吃喝拉撒睡本是俗事没人在上厕所时还优雅……所有这些,她都明白,但她没法说服自己接受这些在没看见灿烂之前已心知肚明的衰败,更没法让自己相信一个本来粗俗的人能因感情摇身一变成为绅士。那些刺目的细节,让她在相亲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意兴阑珊,而单身的乐趣和舒适则越来越令她沉溺。
单身会上瘾,你信吗?她常这样说。她的业余生活放在几件事上,装饰家、读书、看影碟、旅行。现在又加上一条,照着菜谱给自己做饭。她有过男朋友,上一任曾有过短暂的亲密关系,但她坚持不让这人住在自己家——她宁肯跟他去郊区的情人假日酒店、一起去外地过周末,也不让他到家里来住一晚,她也从不住在他家,不管多晚,她以第二天上班必须化妆换衣服为理由,回家睡觉。她的生活里很难再放下另一个人的行李箱,她不愿自己建立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因另一个人的介入而被干扰,她也不想为了照顾人家的心情在自己要决定什么的时候象征性地去征求别人的意见。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情非所愿、怀揣感伤故事的未婚女子,但她认为自己不是。为什么人们不相信有因为坚持自我而被强行划入愁嫁“剩女”行列中的异数?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认定类似她这样的人一定不是从心里真感觉快乐因而需要被同情和帮助?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认为对于35岁的单身女人来说,能达成幸福的唯一途径就是找个男人并成为他法律上认可的老婆?这是她在享受单身的同时一直存在的疑问。
口述实录:她的故事
落单
我35岁。按现在找对象所说的个人条件,除了年龄,其他条件都不算差。大学本科毕业,外企中层职员,有房子,不用付按揭,独生女,父母有退休金有房子不需要我养活。长相不算丑——我觉得在这个城市里,这种长相算中等偏上。
但我剩下了,文明点说叫落单。我的同龄人,大学同学都有对象,有的已经结婚,有的正在同居准备结婚,中学同学除了我都结婚了,有的已经结了不止一次,小学同学更是这样,有些人的孩子都要小升初了。一到同学聚会,我特别
扎眼,特别容易被关注,因为我跟他们不一样,没在找对象结婚生孩子这条路上跟他们搭伴走,成了落后分
前言/序言
等一份真爱到两鬓如霜
想写一本关于那些被媒体叫做“剩男”和“剩女”们的情感故事的书,源于一次采访。受访的单身女孩生于1979年,她给我写电子邮件约见面时用的名字叫“永远的伴娘”。从22岁起,她经常有机会出现在亲戚朋友们的婚礼上,每次,都是伴娘。和所有的女孩子一样,她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某人的新娘,那个人应该英俊儒雅有才华有担当……可以托付一生。但是,直到30岁远赴澳洲之前,她一直是伴娘,阴差阳错地,一直没能遇见如意郎君。我记得她说她离开北京选择在“如此高龄”出国留学,也有“转战寻夫”的意思,她说,她这个年纪的单身女子在国内“婚姻市场”里已经是滞销品,惟有尝试走一条“国际化”道路以自救……
这个女孩的话中“高龄”、“婚姻市场”和“滞销品”这几个词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算起来她今年才不过32岁,这个年纪没成家的男女就算高龄了吗?而像我这样从小在婚姻感情方面接受爱情至上教育的文学中年,无论如何接受不了把选择爱人等同于商品买卖——我们这代人更容易感动的故事,应该是等一份真爱等到62岁依然至死不渝,相对于伟大的爱情,32岁未嫁未娶简直不算什么。这样,我和她之间有了“代沟”,这条沟里包含着婚姻观和爱情观的不同,也包含了我们对婚姻里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不同期许、不同考量。这些不同促成了我和她长达两年的对话,也促成了我去采访和她一样历经选择、已届“高龄”依旧孑然一身的男男女女,我想知道他们在找什么,是什么让那条红毯铺成的姻缘路隐蔽着惟有走上去才能感觉到的崎岖。
这项采访进行了两年多。仿佛一个前所未知的世界,经由一扇小窗,渐渐打开,渐渐发现其中的深邃、丰富,当然也会有些因为了解深入之后随之而来的纠结。
两年多来,我常想同一个问题,在结婚之前,到底应该对另一半了解到什么程度?或者说,了解一个人多少就可以决定是否要与他(她)结婚?每次采访,我把这个问题提给受访的单身青年,他们当中有的人刚刚结束了一段相亲,有的人正捧着大把的感情经历自以为曾经沧海难为水。每次我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同的,而且大多数人的回答模棱两可——如果要在更大程度上确定是不是找到了合适的人,当然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会增加日后婚姻的安全保障,但是,很多人却因为逐渐加深的了解而分手,那些藏在浅尝辄止的交往背后的细节,那些包含了教养、道德观和价值观甚至包含了出身烙印的细节,仔细看下去,竟那么禁不住审视。特别是他们当中有过与异性同居经历的人,分手常常源于一次向着结婚方向努力的试婚。这样的故事多了,他们渐渐被叫做挑剔的一群,挑剔别人同时也被人挑剔,在这样一种氛围里,彼此选中的几率越来越低。所有这些故事告诉我,这些爱自己的人、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人,想要一个稳定的家庭至少结了婚就不用费力离婚的人,最初在一起的理由只是相爱,而最后仳离的原因掺杂了无数感情之外的因素,且千差万别。
有人说婚姻本是求同存异的利益组合,人与人之间的任何一种关系都禁不起用放大镜看,于是走进婚姻并最终在其中收获了现实版天长地久的人有了更刻薄的比喻,所谓婚姻的锦被下面是满床的虱子。因为这些“过来人”的说法,我越发觉得我采访到的被“剩下”的男女中的很多人非常可贵,他们不接受这样一条锦被盖在身上,尤其不能容忍和一个并没有从内心认定可以同床共枕的人盖在一起,他们的年纪已经超出通常人们认定的婚嫁年龄,“高龄”单身,仍不肯凑合找个人一瘸一拐地彼此搀扶着着离开这个队伍。据说,这个时代的“剩男”“剩女”都是同龄人中的精英分子,对他们来说,假如放低标准,结婚是很容易的事。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可以得过且过,但一想到这种情形要和婚姻联系起来,很多人仍然不甘心苟同。在16年的记者工作中看过无数悲欢离合之后,他们的这种固执和坚持,让我觉
得在一个物欲缤纷的时代,爱情可能还有救。有很多物质因素,可以成就婚姻,比如房子、大房子,比如钱、很多钱,比如地位、高到可以改变灰姑娘一生的地位……都可以让女人以身相许,让男人意乱情迷。所以这本书中的14位男女仍然在做的有关爱情的讨论,弥足珍贵。
感谢所有接受我采访的受访者,谢谢你们让我有幸分享你们的经历;感谢九州出版社黄宪华女士、郑闯琦先生和曹环女士在出版方面的宝贵意见和鼎力相助。
16年前我开始做有关个人感情经历的个案采访,那时也曾想也许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广见闻之后能为一些自己也困惑的问题找到答案,然而,16年的工作告诉我,有多少个人就会有多少个因缘故事,即使相似的开场,也会被不同的人演绎出截然不同的过程和结局。因此,读到这本的书的读者,但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