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创办于1932年的勷勤大学建筑系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之发端,其后历经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直到今天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薪火相传80年,培养了近万名建筑学子,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岭南学派。
陈伯齐先生一直担任系主任,主持教学管理工作。1954年,教育部委托清华大学主持召开全国建筑学教学会议,陈先生代表华南工学院参加。1959年,建工部和中国建筑学会在上海联合召开了“住宅建筑标准及建筑艺术问题座谈会”,陈先生做了精彩的发言,讨论建筑艺术问题,我印象很深。在当时全国提倡学苏的背景下,陈先生曾专门著文,明确提出因为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在华南地区不能照搬,而应取最为群众欢迎的建筑造型:秀薄而伸展开放,轻快疏朗,各异其趣。这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目录
第一章 “举全村之力”造就的英才
1 出了名的好学生
2 爬上祠堂香案摹绘壁画
3 公偿相助,跃出偏僻乡村
4 坚毅乡风,哺育刻苦人格
第二章 艰苦而又漫长的求学生涯
1 教育救国
2 日本教书
3 留学日本
4 德国求学
第三章 重庆岁月,牛刀小试
1 结束爱情长跑
2 创办重庆大学建筑系
3 特殊情势中的下台风波
4 岁月,会让人看清功与过
5 捐助中国营造学社
第四章 飞扬的黄金时代(一)
1 岭南现代建筑的先锋: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筑群
2 中国华侨第一村:广州华侨新村
3 华中三院:中南地区最大的建设工程
4 北京人民大会堂:见证“十大建筑”奇迹的诞生
第五章 飞扬的黄金时代(二)
1 岭南城市住宅研究
2 为谁建筑
3 憧憬人性的岭南建筑
4 从“大屋顶”突围而出
第六章 飞扬的黄金时代(三)
1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理念:三条腿一起走路
2 高低年级混班学习
3 引导者的角色
4 古巴吉隆滩纪念碑设计竞赛
5 郭剑儿,陈伯齐的贤内助
第七章 “文革”风雨中的屈辱与摧残
1 身份复杂之疑
2 生活作风之疑
3 抱病翻译《非洲近代建筑》
第八章 魂归汶村
1 115号建筑,汶村人自豪的象征
2 魂归汶村
后记
跋
试读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冯江,在《龙非了:一个建筑历史学者的学术历史》-文中,对龙庆忠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密切联系有如下的叙述:“在龙先生的藏书中,有大量由中国营造学社刊行的著作,显然他非常关注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成果。龙非了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多位主要成员都有学术上的交往。也许是同在东京留学过的原因,与他交往最密切、对他最有影响的是刘敦桢(士能)先生。”“龙非了曾经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先后发表过《开封之铁塔》(三卷四期,1933年)和《穴居杂考》(五卷一期,1934年)两篇论文。”“1943年到1946年,龙非了和中国营造学社的社员们一同住在李庄时,彼此间过从甚密。”
龙庆忠与中国营造学社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而与龙庆忠好得如兄弟般的陈伯齐,自然要多些关注好兄弟的境况,以及与好兄弟过往甚密的中国营造学社的情况了。
1940年,陈伯齐首创重庆大学建筑系后,除了邀请在南京大学建筑系任教的夏昌世先生到重庆大学建筑系担任教授,还把本来在重庆第二兵工厂工作的龙庆忠调到了重庆大学建筑系任教。此后,陈伯齐、夏昌世、龙庆忠,这三位留学外国学习建筑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紧密地聚集到了一起,开始了他们在重庆大学的执教生涯。而后,他们又一起历经因教育理念的不同而被驱逐下台的事件。最后,这几位大师竟然又先后偏居稍微远离政治的广州,并由此开辟了一片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明快格调的教育园地,孕育出了后来的岭南建筑创作风格。这都是后话了。
……
前言/序言
陈伯齐(1903-1973),广东台山人,著名建筑设计师、建筑教育家。
陈伯齐于1930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工业大学建筑专业学习。1934年至1939年求学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回国后创办重庆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后历任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任教期间,曾数次作为中国建筑师代表团成员,到罗马尼亚、苏联及古巴等国考察。1958-1959年,作为广东建筑学会代表之一,他两次参加北京十大建筑设计组工作。由他参与或主持设计的主要作品还有:重庆浮图关体育场,广州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及展览馆设计,广州女子师范学校规划及设计,广州园林一条街实验性住宅,武汉华中理T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武汉测绘学校的校园总体规划,中山医科大学校区总体规划,华南工学院总体规划及l号楼教学楼、化工楼等设计。他一生主持、参加和指导设计的工程达100余项。
建筑设计出身的陈伯齐,重视建筑功能与技术上的合理性,强调建筑物首先要保证“适用”功能的圆满解决。他是我国在建筑教育上最早提倡地方特色的先驱者。在建国初期他就深感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建筑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明确提出华工的建筑教育要以亚热带地区的建筑理论和建筑设计为中心的办学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