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问世的两千多年里,便被历朝历代的学者不断学习和研究,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曾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胡适先生也曾说过:“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而在西方,《道德经》的名声更是大大超出了中国人的想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经典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多的除了《圣经》,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这是因为老子以其深邃、神秘且具有先进性的思想,赋予了《道德经》博大精深的涵义,使其历经岁月更迭而经久不衰。它不仅教上位者如何治理国家,取得民众支持;也教普通老百姓如何做人做事,所以说,《道德经》是一本适合所有人,也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书。
目录
序言 名著风景无限,阅读别有洞天——破译经典里的密码
前言 千年《道德经》,道德千年
第一章 于顺应自然中自由自在——解读老子的人生观
顺应自然,才能真正随心所欲
唯有包容,才能护自己周全
少一分杂念,多一分快乐
人生没有十全十美,但你可以追求完美
人因灵魂而高贵
谦虚一次容易,谦虚一生却不容易
方便他人,就是方便自己
谦虚是学习进步的阶梯
第二章 成功在后,立志在前——解读老子的志向论
有志者才能事竟成
不因眼前的利益放弃成功的机会
成功不易,贵在坚持
有志有始有终
立志莫偏离“大道”
前进的动力源于不自足
立志不在求高,贵在求坚
第三章 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解读老子的成功观
成功是“走”出来的
成功之路要一步一个脚印
战胜他人不如打败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
将要成功就是还没成功
知彼不如知己
没有成功,是因为时间尚早
厚积厚发,不如厚积薄发
第四章 仰慕水,亲近水,化成水——解读老子的做人艺术
做水一样的人
放低生活的姿态
你是老师,也是学生
做人要刚柔并济
锋芒毕露只会让你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
只有知道了不足,才有改正的机会
看淡名利,人就不容易犯错
用武力解决问题,是不会做人的表现
为他人考虑,其实就是让他人记住你的需要
第五章 由浅入深,以少积多——解读老子的做事技巧
做事也要顺应自然
化整为零巧做事
认真对待每一件事
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
把握好做事的分寸
……
第六章 心存无私,以退为进——解读老子的交际哲学
第七章 在祸福的无间道中稳步前行——解读老子的心态平衡法
第八章 好口才让你左右逢源——解读老子的语言修为
第九章 煎一条小鱼的完美步骤——解读老子的管理哲学
第十章 做实做久方是创业者的终极目标——解读老子的创业灼见
第十一章 不求强大,但求以弱能胜强——解读老子的谋略智慧
第十二章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解读老子的修身三要素
第十三章 将疾病扼杀于亚健康——解读老子的养生之道
试读
春秋时期,楚武王率军进攻绞国,楚军实力强大,势如破竹,一直打到绞国城下,但是绞国士兵此时坚守不出,楚军也攻不进去,一时之间陷入僵局。楚军担心情况有变,一心想趁早攻下绞城,这时,楚武王身边的谋臣向他献计,他认为“绞国弱小而轻躁,轻躁则少谋略”,楚军可以派一些士兵乔装打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现在绞国士兵正缺柴草,冲动的他们一定会不顾一切地出来抢劫和掠夺,楚军可以事先设好埋伏,到时便能够-阿打尽。
楚王听后立即照办,绞国士兵果然上当,出城去抢夺柴草,而楚王则保持冷静,任由对方抢掠。绞国士兵第一次抢劫就收获颇丰,十分高兴,于是不断地派兵出城抢东西,而楚王则依然依计行事,等待最佳时机。
绞国的一些谋士看出了楚国的阴谋,于是劝谏绞国国君立即下令阻止士兵出城抢劫,但是尝到了甜头的国君认为谋士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不仅没有采纳建议,反而变本加厉。当绞国部队再次出城抢柴草时,楚军决定出击合围,结果绞国军队中了埋伏伤亡惨重,绞国国君没有办法,只能与楚国签订降约。
无论对外还是对内,领导者都应该保持足够的冷静,不要太过轻率和狂躁,老子认为轻率和狂躁会丧失根本,从而失去控制,让自己陷入被动局面。管理者在管理企业、团队的时候,更应该保持心境平和,凡事应该求稳,稳中求胜,一定要在稳定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稳定,这样才能始终在管理中保持主动权和控制权。
轻率浮躁的人往往会人云亦云,缺乏主见,看问题做事一般不去考虑客观事实,具备强烈的主观性。而且为人急功近利,具有浓烈的欲望色彩,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常常被眼前的小利益迷惑牵制住,或者因为暂时的困难而不知所措,做出许多不恰当的意外之举。骄妄、欲念、愤懑是轻率狂躁者常见的三种不良心态和情绪,如果不加以克制,就往往会让人失去理智,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这种管理者一般都难以成就大业。
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懂得守静,一方面是无为而治,给员工制造一个相对安静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是保证自己不能轻易就被外界的各种因素所干扰,要控制内心的欲望,要保持足够的定力。管理者应该积极修炼自己,保持内心处于清静状态,这样才能遇事不慌、临危不乱,才能长远地看待问题,才能科学全面地分析问题,最终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将企业的发展控制在自己手中。
守静是保持管理合理有序地进行的基础,只有在“静”的状态下,才能保证理性的情感和思维,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支配相关的管理活动,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失误也就相应地减少。
……
前言/序言
《道德经》,又称《老子》,全文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分为上、下两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称“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称“德经”,故称其为《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内容涉及哲学、科学、政治学、宗教学、军事学、养生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各方面知识,被誉为“万经之首”。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等一系列的哲学思想,旨在强调要遵循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以“无为”的心态来达到有为的目的。
《道德经》自问世的两千多年里,便被历朝历代的学者不断学习和研究,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曾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胡适先生也曾说过:“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而在西方,《道德经》的名声更是大大超出了中国人的想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经典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除了《圣经》,就是老子的《道德经》。这是因为老子以其深邃、神秘且具有先进性的思想,赋予了《道德经》博大精深的涵义,使其历经岁月更迭而经久不衰。它不仅教上位者如何治理国家,取得民众支持;也教普通老百姓如何做人做事,所以说,《道德经》是一本适合所有人,也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书。
近年来,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时表现得困惑而盲从;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让身处其中的人疲于应付;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残忍地抹杀了许多人的进取心和拼搏精神。理想越来越远,心灵就会越来越孤寂,近乎麻木的思想迫切等待救赎,而《道德经》恰恰就如那黑暗之中的一道曙光。
它跨越千年而来,以现代人的角度教导人们怎样做人,如何做事;教导人为人处世的学问;教导人们如何创业如何成功,教导管理者如何做到尽善尽美等等。所以,学习老子的无为和不争,保持心灵的清净和头脑的冷静,有助于我们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