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吴军博士从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却在过去被忽略的历史故事里,选择了有意思的几十个片段特写,以人文和科技、经济结合的视角,有机地展现了一幅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画卷。
《文明之光》系列大致按照从地球诞生到近现代的顺序讲述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各个阶段,每个章节相对独立,全景式地展现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多样性。《文明之光》系列第一册讲述从人类文明开始到近代大航海这一历史阶段,共八个专题。
看完这个系列,读者朋友可以体会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虽然不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人类总是会有办法解决它们,我们要成为一个“理性乐观派”;其次是能够认识到普通人对文明发展的贡献,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贡献者。
经常书评
★著史需史才、史学和史识。吴军博士的史才,我们在《浪潮之巅》中已经领略;他在不同文化、不同机构下科研工作的积累,加上他长期游历欧美实地考察,也赋予了他难得的史料厚度和相关知识底蕴;从科学家向投资家身份的成功转型,使得他常常能道出跨越同侪的见识。这些独特条件,确保了他能以一人之力,从浩瀚的原材料中,合理选择片段,拼成一幅文明之光的拼图。
——王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
★古代罗马的强大,今日美国的繁荣,是因为那些建国元勋,真正接受了来自于欧几里得的灵感,理解并提炼了科学的精神,活学活用,悟出了治国之道。由此可见,人类文明跨领域的交流可以创造新的奇迹。
在今天的世界,用铁路与航海来建立地理的联络已不是那么重要,而建立知识的桥梁,连接不同知识领域的孤岛,才是推进文明的动力。知识跨领域的连接能有效提高信息的密度,必然导致我们网络时代的文明大爆炸。
——张首晟/物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
★吴军的书有一种魔力,吸引你要赶快把它读完,这种魔力源于他与众不同的看问题的视角和平实的叙述。从《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再到今天的《文明之光》,无一例外。吴军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从来不坐在书斋里编书。为了创作《文明之光》,吴军走遍世界各地,寻访当年文明的遗迹,并到各大博物馆参观了大量的文物,然后写下了自己对文明的感悟。
书中文字轻松而优美,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毫不夸张地讲,在快速消费时代,这是一本适合人们拿在手上慢慢欣赏品读的好书。
——陶宁/创新工场首席运营官
★在我看来,吴军的这部“文明之光”,独特之处,也是有价值之处,不在于他的语言、视角、论证、笔触之类的表面,而在于他所阐述的价值观:一个民族、国家、或者个人,他的“武功”(包括疆土、财富、地位、声望)不论多高,都会消散;而只有留下“文治”(包括思想、科学、艺术、文化,统称文明),这个民族或者个人才会名垂千古,因为只有文明的进步才是对人类发展重要的东西。吴军远远超脱了民族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狭隘历史观,写下这三卷人类文明的赞歌,这才是“文明之光”核心的价值。
——Ryan
★作者是一位科学家。因此,他的视角和写法与所有的历史书、文明史(作者大多来自文科)都不同。即便是讲述历史(古代的宋朝)和艺术(中国以至于世界上的瓷器),也都注重事实,冷静地约束文科作者无法抑制的感性描述,用客观的笔触渐次道来,因为毫无刻意向读者“强加”什么观点的企图而令人读得放松。另一方面,对于史料的转述细致清晰,把古书中被我们忽略的许多细节一一列出,转换为今人可以理解的度量,注释详细,令人感受到深切的对于读者的尊重和认真。文字的逻辑性自不必说,而文采斐然,又不输于任何文科作者。即便是关于科学类的片段,我这个文科生竟然读起来也感觉亲切自然,如沐春风。
——斗室的碎玉 (公众微信号:Jade_Home.)
★历史、科普类的著作,国外有很多把书写得很有趣的作家;国内鲜有出众者,吴军老师打破了这个疆界。
——○勇 (内负宿心外恧良朋)
★《文明之光》——科技史与人文史的完美融合,Geek们不容错过的时间旅行手册。
这样的细节在全书中处处可见,作者以其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广阔的历史视野,加上深邃的人文主义情怀,将千年来的许多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在书中的一些章节,作者还以极大的责任感和勇气,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触及到了当代一些现实和敏感的话题,体现出了作者极大的担当。
——水流云 (曾因醉酒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
★人文主义的透视镜。
从具体方法上来讲,吴军先生采用的是社会学与艺术史的混合视角。对于每一个文明,他都简短地总结了其农业、语言、技术水平、教育、军事与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特点。这样的高度概括,从理论上应该是抽象而浅显的。但是吴军先生通过人文主义的视角,用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人的传记将每个时代的各方面串联起来——以人写史。这一点与中国古代史学大家的纪传体记史竟不谋而合。但更进一步的,吴军先生通过对人物的寥寥几笔,在纸面上再现了一个立体的社会,如写意风流,留白处自有意。可见,吴军先生的历史观从根本上是以人为本的,是人文主义的。
——贾雯
目录
序一 跨界协作的勇气
序二 大数据时代感受人文和科技的跨界之美
前言
引子 一年与半小时—年轻的人类
第一节 我们的星球
第二节 生命的诞生和进化
第三节 最后的半小时
第一章 金字塔和死者之书—古埃及文明
第一节 偶然的伟大发现
第二节 最古老的文明
第三节 金字塔
第四节 灿烂的古埃及艺术
第五节 埃及文明和青花瓷
第二章 轮子、拼音文字和铁器—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
第一节 轮子和楔形文字
第二节 汉 谟拉比法典
第三节 冶铁的发明和人类最早的条约
第四节 亚述— 血型与文明
第五节 最后的辉煌— 空中花园
第三章 垄耕种植法和科举— 中国的农业文明
第一节 水利、垄耕种植法和农具
第二节 先进的选官制度
第三节 宋代— 幸福的农业社会的顶峰
第四章 科学之路— 从毕达哥拉斯到托勒密
第一节 几何学
第二节 物理学
第三节 天文学
第五章 罗马人三次征服世界— 罗马法
第一节 罗马的崛起与司法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罗马法的体系和法学的发展
第三节 罗马法的复兴和影响
第六章 人造的奇迹— 瓷器
第一节 陶和瓷
第二节 上天的眷顾
第三节 宋代青瓷
第四节 青花瓷器
第五节 风靡世界
第六节 日本的崛起
第七节 从炼金术士到月光社成员的尝试
第八节 瓷器在今天
第七章 一个家族的奇迹— 文艺复兴
第一节 佛罗伦萨的往昔
第二节 最珍贵的财富
第三节 昼夜晨昏
第四节 复兴走向全欧洲
第五节 科学的曙光
第六节 宝贵的遗产
第八章 香料的诱惑— 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
第一节 东方的诱惑
第二节 先驱者
第三节 新大陆
第四节 地球是圆的
第五节 全球贸易时代的到来
索引
试读
所幸的是,第六任国王(这时候可以称他是国王了)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Servius Tullius,?—前534)也是一位贤王。他对罗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点就是打破了原来的氏族部落组织结构,按照财产多寡将自由民分为五等,每一等都要出一定数量的人去充当士兵。由于古罗马士兵的武器装备是自备的,反而是最富有的第一阶层自由民尽的兵役义务最多,他们一共出了80个重装步兵百人队、18个骑兵百人队,占罗马军队人数(193个百人队)的一多半。塞尔维乌斯建立了由各个阶层代表组成的议会,各阶层比例按照其百人队数量来分配,相当于每个百人队出一个代表。这样,第一阶层为国家尽的义务最多,发言权也就最大,虽然不能算是完全公平,却也颇为合情合理,至少比完全的专制制度要好得多。议会负责选举、对外宣战和司法。这样,权力便从由原来部落首领组成的元老院转移到由各阶层代表组成的议会。塞尔维乌斯之后的国王,一个不如一个。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发动起义,驱逐了国王,从此,罗马由王政时期进入共和时期。 在共和时期,罗马的最高统治者是两名由议会选举出的执政官,设置两名执行官的目的在于用权力制约权力。执行官的权力虽然在万人之上,但是任期只有一年,因此无法形成独裁。而元老院的元老却是终身执政,因而反倒是元老院对政治的影响力大。元老院中的元老,绝大部分是贵族,而议会中也是富人代表居多。这样一来,平民的权益就很难得到保证了。 ……
前言/序言
人总是要有些理想和信仰。
当人们问起我的理想时,我就给他们讲贝多芬晚年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贝多芬的老朋友维格勒来看他,贝多芬回忆起他们年轻时的理想,那时他们一起读着席勒的《自由颂》,追求自由的理想。贝多芬说他要写一部交响曲,告诉全世界他那“人类团结成兄弟”的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出了不朽的《第九(合唱)交响曲》。一百多年后,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再次提到贝多芬和席勒那样的理想,他写下了《巨人三传》和《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后一本书中,罗曼·罗兰寄托了他希望德国和法国两个世仇民族能够团结成兄弟的理想。今天,罗曼·罗兰的这个理想已经实现了。我自己也一直有着贝多芬和罗曼·罗兰那样的信念,相信最终人类能够团结成兄弟。我相信,即使今天不完美,将来终究会变得美好,而实现这一切则是要依靠文明的力量。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看到或者听到这样那样的丑恶现象。我们有时会抱怨社会,对未来产生怀疑。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都二十一世纪了……”,仿佛在今天的文明程度下,一切事情都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其实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和地球的历史相比,实在是太短暂了,大约相当于几分钟和一年的关系。虽然我们今天的社会比农业文明时期已经高度发达了,但与它所能达到的文明程度相比,还是非常初级的。因此,我遇到各种缺憾也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了,因为我们人类还“太年轻”了,人类已经走过的路,相比今后要走的漫漫长路,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幸运的是,如果跳出一个个具体事件,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我们会发现人类是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对于人类遇到的问题,最终我们发现答案比问题更多。
在历史上,人和人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以及人类和自然之间遇到过很多的矛盾和问题,人类甚至不知道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因此,杀戮和战争成为了常态。人类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学会通过协商解决问题,还只是近代的事情。在历史上,人类对强者的崇拜、对权力的兴趣比对文明的兴趣更大。翻开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在讲述王侯将相攻城掠地的丰功伟业,帝国的扩展和兴衰,很少讲述世界各地区对文明的贡献。时过境迁,人们会发现,经过历史的涤荡,这些王侯将相其实剩不下什么影响,虽然他们的故事很好听,很好看。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看看欧洲历史上的一段纠纷。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是中国中学生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法国省份的名称,这一切要归功于初中语文课本入选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学过这篇课文的中学生都知道,这个地方自古就属于法国,在普法战争中被德国人占领了,这篇很短的小说曾经激发了很多法国人的爱国热情。但是这个地区的归属问题在历史上并非那么简单,而围绕它的历史又会引出无数关于王侯将相的生动故事,包括路易十三的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路易十四、拿破仑三世、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军事家毛奇、铁血首相俾斯麦等,它还涉及到欧洲三十年宗教战争、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诸多历史事件。但是,今天如果让法、德这两个国家的人谈谈这些历史,他们的兴趣都不大,远不如他们对当下欧债危机和各国就业情况的关注。这些地区虽然在过去的五百年里争来争去,可人们的生活基本上还是老样子,并没有因为归属法国,或者独立,或者属于德国而有什么改善。倒是在过去的五百年里,法国启蒙作家的著作、拿破仑和法学家们留下的《拿破仑法典》,以及德国工程师贡献的多项工业发明对当下世界的影响更大。真正影响到我们的是那些文明的成果,包括经济上的、技术上的和人文的,而这些文明的成就恰恰容易被历史所忽略。我们今天无法得知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是谁发明了轮子,无从知晓是中国哪个地方的农民最早采用了垄耕种植法,可是,这两项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可能比从亚历山大到拿破仑那样的10个军事家更大。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还在对那些王侯将相的故事津津乐道呢?这本身就说明人类还很年轻,依然崇尚权力。但是另一方面,那些故事常常富有戏剧性,很好听,很好看。而如果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讲述文明的发展就未必能如此吸引人了。因此,我从很久以前就萌生了一个想法,这些过去被忽略的、听起来可能枯燥的故事,是否也能讲得生动有趣呢?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这一点,但是我希望挑战一下自己,尝试一番。
在为《文明之光》选择题材时,有关王侯将相的赫赫武功基本上没有选,虽然有时可能会提上一两句,因为我们是讲文明的故事,而不是讲战争史。对大家熟知的很多内容,比如关于古希腊的艺术、罗马的城市文明、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法国的启蒙运动和大革命等等,我也没有选。这并不代表它们不重要,而是因为这方面的书籍已经很多了,各种观点相互争鸣已经足以为读者提供思考这些问题的全面视角了。
我选择题材的原则有这样几条。首先是挑选一些对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