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这本《小小麦田》书里,我不仅仅是想展现我这十年,更想要表达的是解决一个人性的疑问,这本书里有我家庭十年的苦难,还有我自己三段并不完美的感情。
我永远信奉一句话:要想遇到光明,必先经历黑暗。
我的第一段感情是暗恋,那是一个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和向往;第二段感情是初恋,就像很多人的初恋那样,那种甜蜜、痛苦,都是这辈子没办法再去体会的;第三段感情是一段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感情,它带给我的,更多的可能是一种爱情的遗憾。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小麦田的十年成长故事,亦是本书作者麦洛洛的亲身经历。12岁离家前往北京,15岁少小成名,18岁成为专业作家。书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个青春期少年的叛逆和矛盾百出的心理。同时描绘了少年眼中成人世界的真情。他的经历是独特而伤痛的,但经历伤痛后,最终收获的是一份淡然与温暖。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十年后,小麦田的家从城东搬到了城西。搬家那天,云很淡,天空像一面平整的镜子,底板是浅灰色的。这是小镇再平凡不过的雾霾一日。
小镇的雾霾缘起于小麦田父亲所在的钢铁厂,厂子如一头睡着的巨兽,每天往外喷着黑烟子,染了小麦田童年记忆里天空的湛蓝,也染了城东城西之间跨越的这座桥。此刻,桥在小麦田眼里虚幻起来,连同整个小镇一起,浮在空中。
能见度不足二十米,开车过桥是危险的。十年了,他不曾一次走过这座桥。他童年的生活范围仅仅限于城东的钢铁厂家属区,钢铁厂子弟学校,钢铁厂门口的镇一中学。小麦田的童年从他十二岁前算起。
还好,十年后的小麦田看不见桥下往外省绵延而去的大河。这条宽敞的河在十年前还没有被厂子巨兽吞噬,流淌着干净的水。河边两排大柳树也很年轻,没被巨兽催老,变成如今的耄耋病状。小麦田把头伸出车外。开车的父亲老了,昔日年轻的继母也老了,如同这个小镇、小镇里的人那样,一起衰老。老了,安静下来也容易。此刻,车内安静得像个微型灵堂。连汽车马达发出的轰鸣也被这安静压过了。
二姐出殡的时候,灵堂也像此刻的车厢一样,无底的安静使十二岁的小麦田深受震撼。人的生前不管再怎么闹,再怎么绝望,死都是解决一切的办法。死让一切归于寂寞。他还记得他走到二姐的棺材前面,看着她躺在一团软絮里,被水泡发的煞白的脸成为面具,生前的喜怒哀乐全被这惨状的白抹平。于是也就寂寞了。一个人丢掉了灵魂,连肉身都不再与灵魂相伴。除了寂寞,还剩什么?
十年后,二十二岁的小麦田搭着父亲开的车开过这座桥时,他想到的是:姐姐太傻了。这是小麦田用了十年时间才得出的结论。十年前,小麦田想的是:我杀了姐姐,父亲杀了姐姐,那个赌棍男人杀了姐姐。那时他对姐姐的死还耿耿于怀,每天思考的问题是,到底谁杀了姐姐。如果他早到五分钟,姐姐的跳江也许就会沦落成十年后的荒谬往事。如果父亲不阻止姐姐和那男人结婚,姐姐也许根本不会想到跳江。如果那赌棍男人变好了,不把自己的孩子也赌输出去,姐姐也许就幸福地当了妈妈。可是,小麦田十年后得到的答案是:为了爱情,姐姐让自己去死,太傻了。
小麦田姓“杨”。小麦田这名字是二姐杨蓓取的。说母亲在产房里把小麦田生出来时,二姐就在旁边,看着一个小小的黄人儿从母亲的产道里脱颖而出。一下地就开始吹喇叭,哭声震天。母亲是高龄产妇,如果不是奶奶催得紧,一心盼望着孙子,父亲和母亲是不准备再要孩子的。幸亏是个男孩,杨蓓想。不然三十八岁的母亲又得遭一回罪,又得把身上的血来次大清洗。二姐看着自己的弟弟,如一颗麦穗那样瘦小孤零,头和身子不成比例,明显头重脚轻。她只觉得他丑,一点想不到几年后,弟弟的样貌竟逐渐出落得清秀乖巧。大概是吃了五十年素的佛奶奶祈祷的结果,本来命里该是个女孩的,结果临产前,佛祖发了慈悲,小女孩成了小男孩。小麦田长大后,从哪个角度看,都应该是个漂亮的姑娘。他身上除了那嘹亮的小喇叭,别的地方没有一点男性征候。
二姐小蓓蕾在母亲痛得要死的间隙里,在她耳边悄声说:“妈,是个弟弟。我们给他取名小麦田吧。”
小麦田从小只跟二姐亲。十个月时,他开口会喊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妈妈”,而是“姐姐”,尽管从来没有人教婴儿小麦田喊姐姐。
所以二姐杨蓓在小麦田断奶之后,就把他接到了自己的卧室,每晚抱着他睡。也只有在二姐怀里,小麦田才能安安静静的,不哭不闹。
小麦田断奶后的十天,杨家发生了第一个大变故。母亲把小麦田偷偷抱进自己怀里,趁家人不在,反锁家门,扭开了煤气。直到二十年后,小麦田还对浓浓的煤烟味仍心有余悸。半小时后,婴儿小麦田脸涨得黑紫,他仰视着的母亲便成了他眼中最后的母亲。那是个靠在床头、掉垂着脑袋的女人,脖子和身躯似乎脱了节,长头发盖了满脸。这最后一眼的母亲,还是没能让小麦田看到她的脸,只有个模糊的轮廓。然后,小麦田的注视就被二姐打断了。
几年后二姐小蓓蕾告诉小麦田,母亲自杀的下午,她正上着课,突然没来由地一阵恐慌。恐慌里只现出小麦田的脸。于是她跑出教室,只用了五分钟便奔回家里。门口围满人,但谁都打不开门,煤气的浓厚程度体现了母亲求死的决心。没人知道小蓓蕾哪来的力气,她用瘦弱的身体一下下撞着门,把铁门的锁撞脱,不管不顾地冲进煤气里,从已死的母亲手里,从死神手里,夺出了小麦田的命。
那时小蓓蕾已经忘记了哭,只是抱着小麦田呼哧呼哧喘气。看小麦田在怀里挣扭,与死神做着最后决斗,此刻她才想起来哭,才想起要给弟弟做人工呼吸。她把空气连带着咸咸涩涩的眼泪一起喂到弟弟嘴巴里。几分钟后,小麦田的呼吸渐匀了,在姐姐的怀里稳稳睡去。
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在钢铁厂是出了名的。生下两个女孩后,人们经常可以看见在钢铁厂荷花池旁的小路上,一个恶婆婆推搡着自己儿媳的画面,还可以听见恶婆婆辱骂儿媳的高亢嗓音。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试读
第一章
十年后,小麦田的家从城东搬到了城西。搬家那天,云很淡,天空像一面平整的镜子,底板是浅灰色的。这是小镇再平凡不过的雾霾一日。
小镇的雾霾缘起于小麦田父亲所在的钢铁厂,厂子如一头睡着的巨兽,每天往外喷着黑烟子,染了小麦田童年记忆里天空的湛蓝,也染了城东城西之间跨越的这座桥。此刻,桥在小麦田眼里虚幻起来,连同整个小镇一起,浮在空中。
能见度不足二十米,开车过桥是危险的。十年了,他不曾一次走过这座桥。他童年的生活范围仅仅限于城东的钢铁厂家属区,钢铁厂子弟学校,钢铁厂门口的镇一中学。小麦田的童年从他十二岁前算起。
还好,十年后的小麦田看不见桥下往外省绵延而去的大河。这条宽敞的河在十年前还没有被厂子巨兽吞噬,流淌着干净的水。河边两排大柳树也很年轻,没被巨兽催老,变成如今的耄耋病状。小麦田把头伸出车外。开车的父亲老了,昔日年轻的继母也老了,如同这个小镇、小镇里的人那样,一起衰老。老了,安静下来也容易。此刻,车内安静得像个微型灵堂。连汽车马达发出的轰鸣也被这安静压过了。
二姐出殡的时候,灵堂也像此刻的车厢一样,无底的安静使十二岁的小麦田深受震撼。人的生前不管再怎么闹,再怎么绝望,死都是解决一切的办法。死让一切归于寂寞。他还记得他走到二姐的棺材前面,看着她躺在一团软絮里,被水泡发的煞白的脸成为面具,生前的喜怒哀乐全被这惨状的白抹平。于是也就寂寞了。一个人丢掉了灵魂,连肉身都不再与灵魂相伴。除了寂寞,还剩什么?
十年后,二十二岁的小麦田搭着父亲开的车开过这座桥时,他想到的是:姐姐太傻了。这是小麦田用了十年时间才得出的结论。十年前,小麦田想的是:我杀了姐姐,父亲杀了姐姐,那个赌棍男人杀了姐姐。那时他对姐姐的死还耿耿于怀,每天思考的问题是,到底谁杀了姐姐。如果他早到五分钟,姐姐的跳江也许就会沦落成十年后的荒谬往事。如果父亲不阻止姐姐和那男人结婚,姐姐也许根本不会想到跳江。如果那赌棍男人变好了,不把自己的孩子也赌输出去,姐姐也许就幸福地当了妈妈。可是,小麦田十年后得到的答案是:为了爱情,姐姐让自己去死,太傻了。
小麦田姓“杨”。小麦田这名字是二姐杨蓓取的。说母亲在产房里把小麦田生出来时,二姐就在旁边,看着一个小小的黄人儿从母亲的产道里脱颖而出。一下地就开始吹喇叭,哭声震天。母亲是高龄产妇,如果不是奶奶催得紧,一心盼望着孙子,父亲和母亲是不准备再要孩子的。幸亏是个男孩,杨蓓想。不然三十八岁的母亲又得遭一回罪,又得把身上的血来次大清洗。二姐看着自己的弟弟,如一颗麦穗那样瘦小孤零,头和身子不成比例,明显头重脚轻。她只觉得他丑,一点想不到几年后,弟弟的样貌竟逐渐出落得清秀乖巧。大概是吃了五十年素的佛奶奶祈祷的结果,本来命里该是个女孩的,结果临产前,佛祖发了慈悲,小女孩成了小男孩。小麦田长大后,从哪个角度看,都应该是个漂亮的姑娘。他身上除了那嘹亮的小喇叭,别的地方没有一点男性征候。
二姐小蓓蕾在母亲痛得要死的间隙里,在她耳边悄声说:“妈,是个弟弟。我们给他取名小麦田吧。”
小麦田从小只跟二姐亲。十个月时,他开口会喊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妈妈”,而是“姐姐”,尽管从来没有人教婴儿小麦田喊姐姐。
所以二姐杨蓓在小麦田断奶之后,就把他接到了自己的卧室,每晚抱着他睡。也只有在二姐怀里,小麦田才能安安静静的,不哭不闹。
小麦田断奶后的十天,杨家发生了第一个大变故。母亲把小麦田偷偷抱进自己怀里,趁家人不在,反锁家门,扭开了煤气。直到二十年后,小麦田还对浓浓的煤烟味仍心有余悸。半小时后,婴儿小麦田脸涨得黑紫,他仰视着的母亲便成了他眼中最后的母亲。那是个靠在床头、掉垂着脑袋的女人,脖子和身躯似乎脱了节,长头发盖了满脸。这最后一眼的母亲,还是没能让小麦田看到她的脸,只有个模糊的轮廓。然后,小麦田的注视就被二姐打断了。
几年后二姐小蓓蕾告诉小麦田,母亲自杀的下午,她正上着课,突然没来由地一阵恐慌。恐慌里只现出小麦田的脸。于是她跑出教室,只用了五分钟便奔回家里。门口围满人,但谁都打不开门,煤气的浓厚程度体现了母亲求死的决心。没人知道小蓓蕾哪来的力气,她用瘦弱的身体一下下撞着门,把铁门的锁撞脱,不管不顾地冲进煤气里,从已死的母亲手里,从死神手里,夺出了小麦田的命。
那时小蓓蕾已经忘记了哭,只是抱着小麦田呼哧呼哧喘气。看小麦田在怀里挣扭,与死神做着最后决斗,此刻她才想起来哭,才想起要给弟弟做人工呼吸。她把空气连带着咸咸涩涩的眼泪一起喂到弟弟嘴巴里。几分钟后,小麦田的呼吸渐匀了,在姐姐的怀里稳稳睡去。
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在钢铁厂是出了名的。生下两个女孩后,人们经常可以看见在钢铁厂荷花池旁的小路上,一个恶婆婆推搡着自己儿媳的画面,还可以听见恶婆婆辱骂儿媳的高亢嗓音。
前言/序言
自序
[一]
十年前,我从故乡湖南到北京上学,那年我十二岁。十年后,我离开北京到大理,并最终决定在此定居,这年我二十二岁。
二十二岁这年,我在大理租下了两处院落,相互打通,有一亩多地。像来大理定居的多数人那样,我照自己的想法装修了院落,作为客栈对外营业。这一年里,我发生的最大改变 就是如此。
这一年之前,我出版了三本书,有不错的反响。这一年以后,我与写作的缘分还在继续。
从客栈开始迎接络绎不绝的游客、读者之后,我身上的转变开始显而易见。我从一个不与陌生人话说三句的人,变成一个愿意与之敞开心扉交流的人。在珠海闭关写作《野人》时,每天见黎明暮色从海平线上升起又落下,常常一个星期都不说几句话,失语症让我只能在黑夜里喃喃自语,像自己给自己搭建了一个黑色舞台。后来客栈开起来,无论是白发苍苍来大理修养心性的画家,还是青春洋溢的高中毕业生,无论是离婚来大理疗伤的女人,还是来大理度蜜月的夫妻,我都能在院子荷花池旁的露天茶室里,与之饮茶,展开对话。我们会聊自己的故事,也会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
这便是写作本书的缘起。
[二]
我常梦见自己。另一个我站在梦的界外,观察梦境中童年或少年的我自己。我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聆听他的一句一话。在他爱得愚蠢又冲动时,我特别想冲进梦里阻止他,以免他受到伤害。在他哭得伤心时,我又特别想冲进梦里抱住他,告诉他黎明会来的,伤心也总会过去。但我却无能为力,只能在梦境之外眼睁睁看他或喜或悲,笑得没心没肺,哭得肝肠寸断。
这篇小说里的主人公“小麦田”,非常像我,应该说有百分之八十的我,但又不同于我。我与他的关系,就很像我和自己梦中的关系。一个在界外,一个在界里。我书写他,但不能改变他的成长轨迹。我无法纠正他每一次犯下的错,也无法分享他每一次收获的喜悦。他是独立的。最后,我塑造了他,仅此而已。
很多读者说,他们羡慕我的经历与生活。但当我真正开始书写自己的故事,才发现它单调得近乎无味。我不知道自己的喃喃自语是否会让人把书丢在一边。但写作这本书,我唯一的目的是,希望比我年长的人在书里看到青春,希望比我年少的人能够少走一些我曾走过的弯路。
每个小说家笔下的人物,或多或少都会有他自己的影子。我喜欢用小说的形式刻画人物,因为他们在我的笔下会渐渐饱满、丰盛。梦境里的我,过着我想过却无法过的精彩人生。
这个故事从我的十二岁开始,到二十二岁结束。
[三]
十年。
也许很多人都忘记了十年前的自己。时间是很无情的,同时它又多情。你当下感受到的喜悦、伤悲、幸福、痛苦,都是不作数的。等到时间过去,低谷过去,你会知道所有的情绪都将化作力量,变成通往未来路上的石头。
过去的经历会决定你未来变成怎样一个人。
我所理解的幸福生活是,经历磨难和成长后,你终于变成了自己最喜欢的样子,和自己最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四]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样子。穿着返古,喜欢长袍老绣。头发是利落的短发,褪去了婴儿肥的脸上,轮廓伸出来,脸颊上散些雀斑。有安静规律的作息,清瘦健康的身体。
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切。有一个安静的院子,前院是荷花池,五彩锦鲤穿梭在油绿荷叶中,还有一片小小天地看电影。晚上剪一瓣荷叶,盛养在清水中,深夜在卷起的荷叶中放些沱茶普洱。第二天清晨,跑完步后,卷开荷叶,用沾了荷叶香的茶叶煮一碗茶,让温暖的水把身体里的寒气驱散。后院是一片小森林,自己种苹果树、栀子树、梨树、樱花树、桂花树、枫树、朴树、梅花树,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盎然生长的植物。夏日炎热,在树下乘凉读书,看着看着就睡去了。突然下起一阵雨,也躲在树下,让被树叶遮挡的、零零碎碎的雨点打在身上。有多久没在雨中了?像小时候那样在雨水里玩耍。再过些年,我也许会领养一个孩子,让他在苍山下、洱海前静默成长,去领略大自然。
最近阅读的书里,一个回到故乡的摄影师说:“不喜欢什么变化,一辈子可以只守着一片树林过活……一生可能只完成这一部东西,得让它继续走下去。它是一个自然状态,像种子撒在地里,自然生长。我爱这片山丘。我可以面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直到死。”
我想我也是愿意的。
[五]
我曾经历低谷,在珠海无人的郊区看了半年大海,人生丧失目标。我也曾坚持下来,把脸上的淡漠渐渐变成微笑。能把生活过成艺术的人很少。
就像他还说:“艺术是一座独木桥,没有坚强的信念无法坚持。信念来自是否真的热爱艺术。如果真的热爱,就无所谓苦难,无所谓离开大众的价值观。选择了艺术,也是选择了一条苦行的路,但其实也是一条幸福的路。”
全书共十三章。“13”是不吉利的数字,代表黑暗。但我希望度过轮回苦海后,能够遇见新的光明。
我把自己的十年青春都装在这本书里了。它几乎有我所有的认知,对于情爱、家庭、光明,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