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新版重译本)》一本记述20世纪30年代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面临绝境,被迫转移,历经艰难险阻,终于脱离险境的纪实性文学作品。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新版重译本)》关于长征的书自1985年10月在美国出版以来,在很短时间里就拥有为数众多的读者,该书还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国家及许多小国翻印出版。那些从未阅读过红军壮丽史诗的人们,现在可以从这本书中开始了解那些为中国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质。他们将从这里开始知道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令人振奋的一场生存大博弈。他们仅仅从统计数值中就可以明白红军所作出的牺牲有多么重大。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月夜启程
10月,灼热的阳光倾泻在病房的石灰墙上。外面的院子里,茂密的樟树下一片嘈杂,口令声和军号声此起彼伏,踏步扬起的烟尘在原本静滞的空气中打着转儿弥散开来。病房里,消瘦的病人左腿打着石膏,正伸长了脖子去瞧外面的动静。有情况,这是明摆着的,部队有了新动向,但是却没人知会他。一个护士从门前走过,他叫道:“外面怎么了?”
“不晓得,首长。”她答道,一边向外看去。“没人通知我们。”
陈毅嘴里骂了一句,六周前在兴国县他髋部中弹,从前线抬了下来,一直都没痊愈,他的牢骚也就从没停过。骨头碎片老是取不干净,他要求用X光照一下,但是医生总有种种借口:X光机出问题了,没电源,电池的电不够了等等。
陈毅是红军高级指挥员,今年三十三岁,四川人,一向乐天开朗,出了名的风趣幽默,今天却反常地焦躁不安,满腹心事。外面肯定有情况,但具体状况却弄不清楚。他在病床上翻来覆去,为受伤而气闷。几分钟后那个护士又出现了。“有人来看你,首长。”她一边说,一边赶紧把枕头拍平,把床单拉直。在她身后,陈毅见到自己的老朋友和老同志周恩来走进了病房。直到后来陈毅还能记得周恩来这次探病的具体日期。1934年10月9日——农历狗年九月初二——那天周恩来告诉了他一个消息,也就是后来的长征。
于都是江西南部一个沉寂的小城,建在于都河两岸,人口还不到一万。这儿向来风平浪静:只有渡船在河上行来驶去,还有个集市。1934年10月,人们在这个地方还是感到安宁的,尽管还有一丝紧张。天气很宜人:白天暖和,夜晚凉爽,几乎不下雨。多数庄稼都已收获,只有晚稻,红薯和部分荞麦还等着收成。整株的黄豆全须全叶地晾在房顶的灰色瓦片上晒着,从房檐上枝枝杈杈地搭拉下来。院墙边立着一排红色的陶土罐儿,里面满满地装着豆酱。墙角堆着青皮红籽的苦瓜,黄澄澄的南瓜,还有一串串晾着的红辣椒。农人们笃定到下一茬庄稼收成之前粮食已经够吃了,但是不安的感觉还是在逼近于都。红军在夏天收了大量的稻米,征兵的数量也远超往常。田里总有干不完的活儿,开耕、插秧、种植、收获,周而复始,永不停歇。今年年景不错,人们好不容易瞅空喘口气,但是情形似乎有些反常。到底为什么却没人弄得清楚。中秋节已经过了,门楣上象征喜气的红纸和面目狰狞的门神像都有些破烂了,但是人们依然希望它们能够把厄运挡在外面。
为了给红军征募新兵,刘英在于都待了几个星期。从事这项工作的还有其他很多年轻妇女。刘英今年二十六岁,小个子,还不到5英尺(约1.52米),身材娇小,像个布娃娃。海伦·斯诺说很难想像刘英在长征时怎么没被大风吹走。后来结婚的时候,刘英的丈夫,党的高级领袖洛甫也用同样的话打趣她。刘英的个子很小,但意志却像精钢一样坚韧,毛泽东也曾把她置于自己的翼护之下。有一天他带着警卫员来共青团办事处,悄悄通知她马上离开于都,到江西南部的中央苏区总部瑞金报到,开始一项非常特殊的工作。
“我说自己走不了。”五十年后她回忆说,“我的工作还没结束,我必须完成任务,征集更多的兵员。”
但是毛泽东很坚决。她必须回去。尽管感到疑惑,可刘英还是回了瑞金。40英里(约64公里)的路她徒步走了两天,但跟马上就要开始的征程相比这不过是一次短途散步罢了。
江西省府南昌,正对湖面的一座雄壮的建筑内,穿着讲究的矮个儿光头正独坐在精美的柚木桌旁。他拿起一份《民国日报》——国民党的地方日报,薄薄的嘴唇上玩味着一丝自得的笑意。他的目光扫过关于铁路桥合同签署的重点报道,以及各种壮阳药、妇科秘方和珠宝的广告大杂烩,最后停留在头条社论上。日期是1934年10月10日——双十节——国民党政权建立纪念日。这条社论关注的是时事,它提醒人们警惕自然灾害,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迫近。共匪利用国内困境活动猖獗。因此民众应该守德尚善,停止饮宴、歌舞,为祖国、为中华存续而奋发图强。所幸的是,江西的状况正在迅速好转。共匪将在年底前被肃清。他们已经被团团包围,军队只能用绳子串在一起来杜绝逃兵。“他们溃灭的日子不远了。”
看报纸的人轻轻舔舐着嘴唇。这些文字都是经他本人审核过的。实际上,这些文字就是他口述的。他就是蒋介石,今年四十八岁,特地来南昌指挥自己的国民党部队肃清“赤匪”。进展一直很顺利。没过两天,蒋介石就命令自己的专机准备起飞去陕西、宁夏和四川短期视察。
红三军团驻扎在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北面的石城地区。孔宪权二十三岁,结实、干练,后来干了一辈子革命,向来直言不讳。他是三军团侦察小分队的指挥员。部队两周前打了一场硬仗,结果并不理想,正撤下来休整,为下一步行动作准备。这些都是高度机密。孔宪权的同志们只晓得他们很快就会继续前进。(后来,这样的保密工作因为结果适得其反而备受批评)。身为侦察员,孔宪权知道的远不止此,但是却守口如瓶。跟很多同志一样,孔宪权
目录
《长征》成书始末
第一章 月夜启程
第二章“赤匪”崛起
第三章 前夕
第四章 “独立房子”的住客
第五章 始动
第六章 瞒天过海
第七章 担架上的谋划
第八章 妇女
第九章 首场血战
第十章 变道
第十一章 遵义
第十二章 毛泽东掌权
第十三章 绵里藏针
第十四章 危悬一线
第十五章 牵着蒋介石的鼻子走
第十六章 毛泽东的妙计
第十七章 金沙水拍
第十八章 歃血为盟
第十九章 留守
第二十章 死亡之师
第二十一章 泸定桥
第二十二章 大雪山
第二十三章 会师
第二十四章 天涯海角
第二十五章 魔毯
第二十六章 黑暗与光明
第二十七章 家
第二十八章 聚头
第二十九章 浪子回头
第三十章 冷眼看世界
第三十一章 屹立不倒的小个子
译后记
译者说明
试读
第一章 月夜启程
10月,灼热的阳光倾泻在病房的石灰墙上。外面的院子里,茂密的樟树下一片嘈杂,口令声和军号声此起彼伏,踏步扬起的烟尘在原本静滞的空气中打着转儿弥散开来。病房里,消瘦的病人左腿打着石膏,正伸长了脖子去瞧外面的动静。有情况,这是明摆着的,部队有了新动向,但是却没人知会他。一个护士从门前走过,他叫道:“外面怎么了?”
“不晓得,首长。”她答道,一边向外看去。“没人通知我们。”
陈毅嘴里骂了一句,六周前在兴国县他髋部中弹,从前线抬了下来,一直都没痊愈,他的牢骚也就从没停过。骨头碎片老是取不干净,他要求用X光照一下,但是医生总有种种借口:X光机出问题了,没电源,电池的电不够了等等。
陈毅是红军高级指挥员,今年三十三岁,四川人,一向乐天开朗,出了名的风趣幽默,今天却反常地焦躁不安,满腹心事。外面肯定有情况,但具体状况却弄不清楚。他在病床上翻来覆去,为受伤而气闷。几分钟后那个护士又出现了。“有人来看你,首长。”她一边说,一边赶紧把枕头拍平,把床单拉直。在她身后,陈毅见到自己的老朋友和老同志周恩来走进了病房。直到后来陈毅还能记得周恩来这次探病的具体日期。1934年10月9日——农历狗年九月初二——那天周恩来告诉了他一个消息,也就是后来的长征。
于都是江西南部一个沉寂的小城,建在于都河两岸,人口还不到一万。这儿向来风平浪静:只有渡船在河上行来驶去,还有个集市。1934年10月,人们在这个地方还是感到安宁的,尽管还有一丝紧张。天气很宜人:白天暖和,夜晚凉爽,几乎不下雨。多数庄稼都已收获,只有晚稻,红薯和部分荞麦还等着收成。整株的黄豆全须全叶地晾在房顶的灰色瓦片上晒着,从房檐上枝枝杈杈地搭拉下来。院墙边立着一排红色的陶土罐儿,里面满满地装着豆酱。墙角堆着青皮红籽的苦瓜,黄澄澄的南瓜,还有一串串晾着的红辣椒。农人们笃定到下一茬庄稼收成之前粮食已经够吃了,但是不安的感觉还是在逼近于都。红军在夏天收了大量的稻米,征兵的数量也远超往常。田里总有干不完的活儿,开耕、插秧、种植、收获,周而复始,永不停歇。今年年景不错,人们好不容易瞅空喘口气,但是情形似乎有些反常。到底为什么却没人弄得清楚。中秋节已经过了,门楣上象征喜气的红纸和面目狰狞的门神像都有些破烂了,但是人们依然希望它们能够把厄运挡在外面。
为了给红军征募新兵,刘英在于都待了几个星期。从事这项工作的还有其他很多年轻妇女。刘英今年二十六岁,小个子,还不到5英尺(约1.52米),身材娇小,像个布娃娃。海伦·斯诺说很难想像刘英在长征时怎么没被大风吹走。后来结婚的时候,刘英的丈夫,党的高级领袖洛甫也用同样的话打趣她。刘英的个子很小,但意志却像精钢一样坚韧,毛泽东也曾把她置于自己的翼护之下。有一天他带着警卫员来共青团办事处,悄悄通知她马上离开于都,到江西南部的中央苏区总部瑞金报到,开始一项非常特殊的工作。
“我说自己走不了。”五十年后她回忆说,“我的工作还没结束,我必须完成任务,征集更多的兵员。”
但是毛泽东很坚决。她必须回去。尽管感到疑惑,可刘英还是回了瑞金。40英里(约64公里)的路她徒步走了两天,但跟马上就要开始的征程相比这不过是一次短途散步罢了。
江西省府南昌,正对湖面的一座雄壮的建筑内,穿着讲究的矮个儿光头正独坐在精美的柚木桌旁。他拿起一份《民国日报》——国民党的地方日报,薄薄的嘴唇上玩味着一丝自得的笑意。他的目光扫过关于铁路桥合同签署的重点报道,以及各种壮阳药、妇科秘方和珠宝的广告大杂烩,最后停留在头条社论上。日期是1934年10月10日——双十节——国民党政权建立纪念日。这条社论关注的是时事,它提醒人们警惕自然灾害,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迫近。共匪利用国内困境活动猖獗。因此民众应该守德尚善,停止饮宴、歌舞,为祖国、为中华存续而奋发图强。所幸的是,江西的状况正在迅速好转。共匪将在年底前被肃清。他们已经被团团包围,军队只能用绳子串在一起来杜绝逃兵。“他们溃灭的日子不远了。”
看报纸的人轻轻舔舐着嘴唇。这些文字都是经他本人审核过的。实际上,这些文字就是他口述的。他就是蒋介石,今年四十八岁,特地来南昌指挥自己的国民党部队肃清“赤匪”。进展一直很顺利。没过两天,蒋介石就命令自己的专机准备起飞去陕西、宁夏和四川短期视察。
红三军团驻扎在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北面的石城地区。孔宪权二十三岁,结实、干练,后来干了一辈子革命,向来直言不讳。他是三军团侦察小分队的指挥员。部队两周前打了一场硬仗,结果并不理想,正撤下来休整,为下一步行动作准备。这些都是高度机密。孔宪权的同志们只晓得他们很快就会继续前进。(后来,这样的保密工作因为结果适得其反而备受批评)。身为侦察员,孔宪权知道的远不止此,但是却守口如瓶。跟很多同志一样,孔宪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