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孟府是亚圣孟子嫡系后裔的府第,兼有官衙和内宅的特点。孟府档案是孟氏家族历代历年形成的有关府务管理、经济往来、祭祀活动的原始材料。孟府档案的发现,具有广泛的意义。
孟府档案项目繁多,主要包括官府政务、经济、祭祀活动等几个方面,其中公事行文、工作记录和各类收支帐等占绝大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对族人、职员、差役、祀田、林庙的管理和举行祭祀活动的记载。”孟府档案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系统的整理和充分的开发利用工作就变得相当重要。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孟府及其主人
第一节 家族、家族文化与家族档案
第二节 孟子及孟子家族
第三节 历代对孟子的尊崇
第四节 孟府概况
第五节 孟府的图书档案室——赐书楼
第二章 孟府档案
第一节 孟府档案概述
第二节 孟府档案的价值
第三节 孟府档案的分布研究
第三章 孟府档案的整理
第一节 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方法
第二节 孟府档案的整理
第三节 孟府纸质档案目录
第四节 孟府照片档案目录
第四章 孟府档案的抢救性收集
第一节 孟府档案收集工作的意义
第二节 孟府档案收集的组织和方法
第三节 孟府口述历史档案
第四节 让失散的孟府档案回家
第五章 孟府图书的整理和编目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藏书楼
第二节 图书档案之关系
第三节 孟府图书目录
第六章 孟府石刻档案
第一节 档案、文物之关系
第二节 石刻档案的种类、特点及其价值
第三节 孟府林庙历代石刻档案撷英
第四节 孟府石刻档案的整理及编目
第七章 孟府(纸质)档案精品与“世界记忆工程”
第一节 孟府(纸质)档案精品
第二节 “世界记忆工程”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
孟府档案的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附录二 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附录三 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后记
试读
《孟子家族的记忆:孟府档案管理研究》:
一、家族
家族,也称宗族。“宗指祖先,族指族属,宗族合称,是为同一祖先传衍下来,聚居于一个地域,而以父系相承的血缘团体。即指”由血缘、地缘以及业缘关系所产生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具体来讲,家指同居的经营共同生活的亲属团体,范围较小,规范不大,然而以父宗而论,这些具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家庭组合,即成一家族。因此,家是组成宗族的基本单位,是组成家族的若干分子,而更广大的意义上,家族本身即为一”家“。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家族则以血缘为基础。家是一经济单位,为一共同生活团体,而族乃家的结合体,是一血缘单位。家、族结合,形成了传统中国源远流长的家族文化。
二、家族文化
在人类社会里,人们约定成俗的习惯就是文化,无论其思维、言论还是行为。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以父系原则为主导,以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身份规定为行为规范,以祖先崇拜和家族绵延兴旺为人生信仰的一整套家法族规,并把这一套家法族规从理论上升华泛化到全社会各个层面,成为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家族文化通常包括家族的结构、行为、功能、伦理、观念、心理、精神和理论等层面。”它是在长期内宗族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它所表达的是民族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
……
前言/序言
我们常常把生活中那些不期而遇的人和事,称为缘分。本书作者刘旭光老师与山东大学和我,就颇有缘分。
早在1985年,作者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本科毕业时,适逢山东大学档案专业初创,急需教研人才。当时我们曾派人赴京联系,希望他能来山大任教。不巧的是,他选择了应征入伍。这是作者与山东大学及档案专业的一次缘分。
上世纪90年代初,作者以军人身份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当时的形势是:考生必须有定向单位。我当时担任山东大学历史系党总支书记,第一次与作者见面,并表达了希望其硕士毕业后来山大任教的愿望。这是作者与山东大学和我的又一次缘分。
1995年,作者结束了十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地方,分配至济南市档案局工作。但作者的志向是来山东大学,后来经多方斡旋,终于改派至山东大学档案专业任教。在这里从助教干起,再晋升为讲师,副教授,直到晋升为教授,至今已有二十年。当下已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管理学系系主任。
来山大工作不久,作者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博士研究生,因种种原因没有赴京就读,而是在十年后考取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专门史博士生,并正式成为我的学生(协助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化民研究员)。这时他已46岁,是名副其实的老学生。我想,这也是缘分。
本书就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订而成的。
作者选取孟府档案作为研究对象,有着开创性的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孟府档案的博士论文,具有开拓性。
孟子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留给后世两样珍贵的遗产:一是他的著作《孟子·七篇》,体现的是他伟大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二是他的嫡系世家,反映了孟子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状况。在学术界,前者研究成果颇丰,可谓汗牛充栋;对后者的研究成果都是凤毛麟角,研究者主要还是以孟子家乡的人居多。所以,本书也可以说填补了系统研究孟府档案的研究空白。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古籍图书、档案和碑文石刻,涉及历史学、管理学、图书版本学、目录学和档案学等不同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介绍孟子生平,列表说明其身后世代相承的脉络关系,梳理历代对孟子的尊崇和称号,介绍孟府概况,并对孟府图书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处所——“赐书楼”做了详尽阐述。
孟府档案是孟子嫡系后裔及其家族在府务管理、祭祀以及对外交往等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广泛分布于山东邹城、北京、南京、济南、台湾等地,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家族性和原始记录性等多重属性,以及历史凭证、经济参考、文化传承、文物收藏及文学艺术等多重价值。依据不同的载体。孟府档案可分为传统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古籍图书和石刻档案四大类型,不同类型的档案在数量和起止时间上也各不相同。
按照档案的整理原则和方法,本书编制了孟府纸质档案目录,孟府石刻档案目录,孟府图书目录和照片档案目录。在整理编目的同时,还剖析了档案与图书、档案与文物的关系。
在孟府丰富的档案中,孟府家志、孟子世家谱、孟府敕命文书等精品档案既是中国珍贵的档案文化遗产,也是世界记忆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孟府档案资源需要整合,并可以借鉴美国总统图书馆的经验和方法,实行孟府图书、档案、文物的一体化管理。
作者认为,孟府档案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开发利用和研究孟府档案也可以在社会上起到示范作用,促进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从而形成“家家建档,人人有档”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据我所知,作者刘旭光为了圆满完成这个课题的研究,苦心孤诣,刻不待时。他前后多次带领他的研究生奔赴邹城孟府,披览档案,日以继夜;多次向孟府负责人及其档案管理人员和社会专家求知求教,尽克真谛;多次召集档案专业有关老师开座谈会,倾听他们的评析,以达研究水平和论文写作尽善尽美;多次将自己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呈送给学界专家,听取他们的指教和修改意见,是以斐然成篇,蔚为可观。治学不为不刻苦,学分不为不扎实,这方面可以说继承了山东大学历史系薪尽火传的优良治学传统。
在本书付梓之际,作为老师,我真诚地期望他戒骄戒躁,继往开来,在学术研究上作出更优异的成绩,为我们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我们档案学界增光加彩。
盖言之,老师有厚望焉。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