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师十论》堪称全球管理思想的奥斯卡!
《大师十论》代表了《哈佛商业评论》经典文章的头号阵容,精选创刊近百年来重印次数多的文章,是创业者与商界人士解决管理难题的推荐作品!
《大师十论》汇集了十位管理巨匠的商业智慧。
《大师十论》的作者是影响了全球企业家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迈克尔?波特、约翰?科特、C?K?普拉哈拉德、丹尼尔?戈尔曼、罗伯特?卡普兰、加里? 哈默尔等传授了10个重要的商业技能,为创业者提供了核心的商业知识与根本的管理架构。《大师十论》涵盖颠覆性创新、领导力、转型、营销、战略、数据分析、核心竞争力等多个视角,直击公司经营的本质,是全球各大企业与新创公司长期学习与一致推崇的读本。
经常书评
《哈佛商业评论》之所以赢得关注,不仅是教会企业管理者“怎样正确地做事”,还在于探讨和定义“什么是正确的事”。联想控股伴随着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一路成长,就是通过不断的实战,以及从诸如《大师十论》《什么造就了领导者》《自我发现与重塑》这个系列的文章中汲取全新的管理理论和知识,同时总结提炼自己的管理思想和方式方法。
——柳传志,联想控股董事长
“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必读”这套管理丛书的文章在世界各地经历了不同读者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检验,是公认的全球商业管理的经典之作,饱含了超时代的管理智慧,称之为“管理**”也并不为过。
《大师十论》《什么造就了领导者》《自我发现与重塑》这套管理经典丛书是所有试图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企业家必读的管理精华,亦是致力于全球发展的中国新一代管理学院和商学院教师及学生们*需要扎实学习的基本管理思想和思考框架。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院长
无论文化与技术如何变迁,人性始终不变,而管理的本质终究是人的发展与成长——因而“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必读”与今日世界紧密相关,在时代巨变中始终绽放着智慧之光。
——殷阿笛(Adi Ignatius),《哈佛商业评论》出版集团总编辑
目录
1.应对颠覆性创新的挑战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迈克尔·奥弗多尔夫)
创新如此艰难有因可循,尽管公司聘用的人才十分优秀,但如何保证人才能在优秀的组织中工作,是我们这一变革时代管理者的主要责任。
2.基于数据分析力的竞争
(托马斯·达文波特)
作为一名分析型竞争者,你要运用复杂的数据采集技术,并对采集到的数据加以分析,将公司所有业务流程中的最后一点价值都攫取无余。
3.自我管理
(彼得·德鲁克)
在知识经济时代,成功青睐那些了解自己的人,也就是那些了解自身优势、价值观以及如何表现最佳的人。先管理自己,后管理公司。
4.是什么造就了领导者
(丹尼尔·戈尔曼)
智商和技术能力很重要,但情商才是领导力的根本。
5.平衡计分卡的实践应用
(罗伯特·卡普兰戴维·诺顿)
苹果公司为何使用平衡计分卡来衡量绩效并制定战略?因为平衡计分卡能让管理者看到公司运营的广度和整体性。
6.躲开创新的经典陷阱
(罗萨贝思·莫斯·坎特)
创新只能在鼓励合作的文化中蓬勃发展,要懂得如何在公司主流业务或外部世界中寻找合伙人。
7.变革之路多险阻:公司转型失败的八大主因
(约翰·科特)
变革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要想提高变革成功的可能性,你需要理解变革的各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
8.营销短视症
(西奥多·莱维特)
有时公司会形成一种危险的假象:好产品无须营销。其实,营销应该通过产品本身以及与产品的创造、提供、最终消费相关的一整套活动满足客户需要。
9.什么是战略
(迈克尔·波特)
战略就是企业通过一系列不同的运营活动,创造出独特且极具价值的定位。能找到新的战略定位将成为创业者的优势。
10.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C·K·普拉哈拉德、加里·哈默尔)
全球领导地位争夺战有三个不同层面: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公司必须了解自己在每个层面的输赢状况。
试读
自我管理
Managing Oneself
作者: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历史上成就非凡的人物——无论是像拿破仑、达·芬奇,还是像莫扎特那样的人——都一直坚持自我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这正是他们成就非凡的原因。但是,他们是罕见的特例,无论在天资还是个人成就方面都如此不同寻常,非凡人可比拟。现在,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即使天资平平,也必须学习如何管理自己、如何发展自己,还必须把自己放在能够做出最大贡献的地方。同时,在长达50 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们还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和专注,这意味着我们要知道如何换工作以及何时该换。
我的优势是什么?
多数人以为他们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但他们往往错了。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们知道自己不擅长做什么——即便是在这件事上,错误的人也比正确的人要多。而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优势。我们不可能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取得成就,更不用说在那些自己根本无能为力的事情上了。
以前的人们不必了解自身的优势。一个人生来就进入了某种社会角色、某个行业:农民的儿子依然会是农民;工匠的女儿则会嫁给另一位工匠为妻。但如今,人们有了选择的自由。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优势,从而知道我们归属何处。
要发现你的优势,唯一的方法就是回馈分析法。每当你做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写下你期望发生的事情。9 或12 个月以后,将实际结果与你的期望做对比。这种方法我已经采用15~20 年了,而且每次我这么做的时候,都会有意外的收获。例如,回馈分析法告诉我,我可以凭直觉理解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无论他们是工程师、会计人员还是市场研究者——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这同时表明,我与通才无法产生什么真正的共鸣。
回馈分析法绝非什么新鲜事物,是14 世纪时一位生平不详的德国神学家所创。大概150 年之后,这种方法被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和依纳爵·罗耀拉(Ignatius of Loyola )分别重新采用。两人都向他们的追随者宣导这种方法。事实上,回馈分析法让他们的信徒始终关注自己的表现和结果,也就解释了为何两人分别创立的加尔文派和耶稣会主宰了欧洲整整30 年。
只要始终如一地运用这个方法,你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也许只是两三年,发现你的优势所在——这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个方法能告诉你,你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让你无法从自身优势中充分获益。它会向你表明,哪些方面你并不擅长。最后它还会告
诉你,哪些方面你没有优势,根本做不来。
做完回馈分析之后,你需要在几个方面采取行动:首先,专注于你的优势,把你自己放在能够发挥优势、创造成果的地方。
其次,不断强化你的优势。回馈分析法会很快揭示,哪些方面你需要提高技能或学习新技能。它还会告诉你,你所掌握的知识中有哪些疏漏——它们通常可以弥补。数学家是天生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三角学。
最后,看看在哪些方面,你因恃才傲物而造成了无能和无知,你得想办法去克服。有太多的人,尤其是某个领域的专才,会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不屑一顾,或者认为聪明可以取代知识。例如,很多一流的工程师会为自己不通人情世故而感到骄傲。他们认为,对于自己精密的工程思维而言,人类实在太混乱无序了。另一方面,人力资源专家也经常为自己对基本的会计知识或定量分析一窍不通而感到自豪。但是,为此类无知而骄傲只会自食苦果。为了充分发挥个人优势,你应当努力学习一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同样重要的是,你要纠正自己的坏习惯。所谓坏习惯,是那些因为你做了(或没做)而降低工作成效和业绩的事情。这些坏习惯很快就会在回馈分析中显现。例如,公司里一名规划人员发现自己的美妙计划无法实现,是因为他没有把计划执行到底。就像许多才华横溢的人一样,他相信好创意可以“移山”。其实只有推土机能移山,创意是用来为推土机指定作业方位的。这位规划人员需要明白,制订好计划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他必须找人执行计划,并且向他们阐释计划。在把计划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他必须适时对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改。最后,他必须决定何时终止计划的推行。
与此同时,回馈分析还会揭示,什么时候问题是源于缺乏礼貌。礼貌是一个组织的润滑剂。两个运动的物体在相互接触中会产生摩擦,这是一条自然规律。无论对人类而言,还是对无生命的物体而言,都是如此。礼貌,其实也很简单,比如说声“请”“谢谢”,记住某个人的姓名或者问候她的家人——这样的小事能够让两个人共事,无论他们是否彼此喜欢。聪明的人,尤其是聪明的年轻人,经常不明白这一点。如果回馈分析显示,在需要与人合作时,某个原本工作出色的人会屡屡失败,这很可能意味着这个人的举止不得体——也就是说,没有礼貌。
将你的期望与结果进行对比,还能够揭示出哪些事情你不应该做。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毫无天
前言/序言
序
管理智慧超越时代
历时两年多的筹备,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中信出版集团和《财经》杂志旗下的《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联合推出的《哈佛商业评论·管理必读》丛书,终于在2015 年与中国读者见面。毫不夸张地说,这套丛书是致力于研究商业管理和从事商业实践人士的必读经典。
这套丛书英文版由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编辑出版,原名是Harvard Business Review’s 10 Must Reads ,直译就是《哈佛商业评论十篇必读》。丛书分门别类地精选了在过去几十年刊登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最受读者认同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在世界各地经历了不同读者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检验,是公认的全球商业管理的经典之作,饱含了超越时代的管理智慧,称之为“管理圣经”也并不为过。为了精益求精,哈佛、中信和《财经》三方合作者没有贪大求全一次性出齐,而是充分准备,在2015 年首批推出三本,分别是《大师十论》(The Essentials)、《什么造就了领导者》(On Leadership )和《自我发现与重塑》(On Managing Yourself),并将在2016 年初再推出三本,分别是On Strategy,On Change Management 和On Managing People。这套丛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中文管理图书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值得关注,值得推荐。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商业实践与研究的进一步演进,许多重要文章出现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哈佛商学院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这套丛书,力求在新的商业环境下反映对管理经验和商业智慧的全新概括,这是值得称道的。
成立于1908 年的哈佛商学院与三个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MBA (工商管理硕士)、案例教学,以及《哈佛商业评论》。可以说,这三者构成了哈佛商学院的精髓。
在哈佛商学院成立之前,美国已经有商业管理的本科教育(1881 年起源于宾州大学),也有商业管理的研究生教育(1900 年起源于达特茅斯学院)。而哈佛商学院在1908 年首创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 )这个学位,并把它推向全球。哈佛商学院的MBA 教育以案例教学为主,最早是从法学院的司法案例教学中受到的启发。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MBA 教育的有效方式。MBA 和案例教学已经在中国的商学院中深入人心。哈佛商学院的第三个精髓是1922 年创刊的《哈佛商业评论》。这本杂志是连接教学、研究与管理实践的桥梁,是近一百年来在商
业管理实践中影响力最大的一本具有学术性的期刊。哈佛商学院在商界的影响力来自两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MBA 和案例教学;二是知识的创造和传播,主要是通过《哈佛商业评论》。
我在1990 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虽然哈佛商学院与哈佛主校园相隔一条查尔斯河,但由于哈佛商学院与哈佛经济系联合举办的“商业经济学”(business economics )的博士项目(迈克尔·波特就是从这个项目毕业的博士)与经济系的博士项目第一年是在一起上课的,所以哈佛商学院与经济系有密切联系。2006 年我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后,从2006 年到2011 年的五个学年期间我有幸担任哈佛商学院“院长顾问委员会”(Board of Dean’s Advisors )委员,使我有机会比较深入地了解哈佛商学院的方方面面。在我担任哈佛商学院院长顾问委员会委员期间,我在2008 年参加了哈佛商学院建院一百周年的活动,特别是经历了那年开启的MBA 课程改革。2009 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聘请哈佛商学院原资深副院长麦克法兰教授(Warren McFarlan )担任学院案例中心联执主任,至今产生的英文案例通过哈佛商学院发布已达44 篇。
《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过在商界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兼具思想性和实践性的文章,其中一些文章后来扩展成影响力更大的专著。比如INSEAD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钱·金教授,他最负盛名的那本《蓝海战略》就是基于最初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文章。正是根据这篇文章的分析框架和论述要点,金教授衍生出更丰富的内容,形成了这本轰动全球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名著,成为哈佛商学院出版社迄今最畅销的一本管理著作。更不要说哈佛商学院自己的两位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和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了,他们那些有关战略和创新的最重要的管理思想,均是首先以文章形式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然后才延扩为专著的,成为商学院教师学生和企业家管理者的必读内容。一个特别的例子是已故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他应当是迄今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文章数量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