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WH/T 73—2016):社区图书馆服务规范》为完善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网络,改善社区图书馆服务条件,规范社区图书馆服务工作,提高社区图书馆服务效益,促进社区图书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服务资源、服务提供、服务管理、社会参与和服务保障9部分。
精彩书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WH/T 73—2016):社区图书馆服务规范》:
3.6
中心图书馆mainlibrary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资源、技术及管理优势,在社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过程中起核心骨干作用的图书馆。
4总则
4.1社区图书馆是区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公开、平等、免费、就近的服务,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4.2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应发挥信息交流和文化休闲功能,参与社区生活。
4.3社区图书馆建设、管理与服务应统一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区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其服务资源和服务保障主要由区(县)级人民政府提供,事业发展与管理由当地文化主管部门负责。
4.4社区图书馆服务除执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GB/T28220-2011等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
5服务资源
5.1服务设施与设备
5.1.1社区图书馆的网点设置应遵循普遍均等原则,按服务半径不大于1.5千米,或服务人口不少于5000人的标准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5.1.2社区图书馆使用面积按服务人口计算应不低于20平方米/千人,阅览座位应不低于4席/千人。
有条件的宜设立独立出入口和无障碍设施。
5.1.3社区图书馆应通过空间设计、家具配置等方式,营造温馨、舒适的阅览环境。
5.1.4社区图书馆应具有稳定可靠的互联网接人条件,网络接人带宽应不小于4兆。用于读者服务的计算机数量按服务人口计算应不低于1台/千人,并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配备各种现代化设备。相关设备配置可结合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建设项目的要求统筹安排。
5.2服务人员
5.2.1社区图书馆应至少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名,并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工作人员或招募志愿者。
5.2.2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受过基本的图书馆专业技能培训,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应不少于5天。
5.3文献资源
5.3.1社区图书馆基本馆藏文献资源应包括图书、期刊、报纸、视听资料等,按服务人口计算,基本馆藏量应不低于人均0.5册(并适当考虑少年儿童图书的比例),复本不大于2册,年更新数量不少于10%,报刊年订阅数量应不少于50种。
5.3.2社区图书馆宜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中心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及其他各种数据库资源。
5.3.3社区图书馆藏书宜由中心图书馆统采统编,期刊、报纸可根据社区居民需求自行订购。
6服务提供
6.1文献借阅
社区图书馆应免费提供文献借阅服务,关注少年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及其他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并为读者获取各类文献提供帮助。
6.2电子阅览
社区图书馆应免费提供上网服务(包括无线互联网接人服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数字资源服务,并加强电子阅览服务管理。
6.3咨询服务
社区图书馆应通过现场、电话、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网上咨询系统等多样化方式提供一般性咨询服务。对不能即时答复的咨询请求,响应时间不应超过3个工作日。
6.4读者活动
社区图书馆应在全民阅读推广中充分发挥作用,自主组织或配合中心图书馆开展讲座、沙龙、培训、展览等读书活动及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并重点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少年儿童特点的活动。
6.5服务时间
社区图书馆应有固定的开放时间,每周开放时间应不少于36小时,双休日应对外开放。因故临时闭馆应向上级主管部门及中心图书馆报告并提前向读者公告。
6.6服务宣传
6.6.1社区图书馆应设立醒目的导引标识和服务公告,包括馆牌、开放时间、文献排架标识、服务项目与规则等。
6.6.2社区图书馆应利用宣传栏、宣传资料、媒体及其他现代化手段,宣传和推广图书馆服务,揭示文献资源,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
7服务管理
7.1服务运作
社区图书馆宜纳入地区一体化服务体系,接受中心图书馆的业务辅导,依托中心图书馆服务网络和业务管理平台,通过协作与共享,联合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7.2文献组织
社区图书馆文献应采取学科、主题等方式规范排架,开架借阅,保持架位整齐。新书配送到馆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上架,期刊应在2个工作日内记到上架,报纸当天上架。社区图书馆应做好防盗、防尘、防潮、防虫等文献保护工作。
……
目录
前言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服务资源
5.1 服务设施与设备
5.2 服务人员
5.3 文献资源
6 服务提供
6.1 文献借阅
6.2 电子阅览
6.3 咨询服务
6.4 读者活动
6.5 服务时间
6.6 服务宣传
7 服务管理
7.1 服务运作
7.2 文献组织
7.3 服务统计
7.4 服务安全
7.5 服务绩效
7.6 服务监督与反馈
8 社会参与
9 服务保障
9.1 吱策保障
9.2 经费保障
9.3 人员保障
参考文献
试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WH/T 73—2016):社区图书馆服务规范》:
3.6
中心图书馆mainlibrary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资源、技术及管理优势,在社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过程中起核心骨干作用的图书馆。
4总则
4.1社区图书馆是区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公开、平等、免费、就近的服务,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4.2社区图书馆是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应发挥信息交流和文化休闲功能,参与社区生活。
4.3社区图书馆建设、管理与服务应统一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区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其服务资源和服务保障主要由区(县)级人民政府提供,事业发展与管理由当地文化主管部门负责。
4.4社区图书馆服务除执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GB/T28220-2011等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
5服务资源
5.1服务设施与设备
5.1.1社区图书馆的网点设置应遵循普遍均等原则,按服务半径不大于1.5千米,或服务人口不少于5000人的标准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5.1.2社区图书馆使用面积按服务人口计算应不低于20平方米/千人,阅览座位应不低于4席/千人。
有条件的宜设立独立出入口和无障碍设施。
5.1.3社区图书馆应通过空间设计、家具配置等方式,营造温馨、舒适的阅览环境。
5.1.4社区图书馆应具有稳定可靠的互联网接人条件,网络接人带宽应不小于4兆。用于读者服务的计算机数量按服务人口计算应不低于1台/千人,并适应新技术的发展配备各种现代化设备。相关设备配置可结合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建设项目的要求统筹安排。
5.2服务人员
5.2.1社区图书馆应至少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名,并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工作人员或招募志愿者。
5.2.2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受过基本的图书馆专业技能培训,能够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应不少于5天。
5.3文献资源
5.3.1社区图书馆基本馆藏文献资源应包括图书、期刊、报纸、视听资料等,按服务人口计算,基本馆藏量应不低于人均0.5册(并适当考虑少年儿童图书的比例),复本不大于2册,年更新数量不少于10%,报刊年订阅数量应不少于50种。
5.3.2社区图书馆宜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中心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如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及其他各种数据库资源。
5.3.3社区图书馆藏书宜由中心图书馆统采统编,期刊、报纸可根据社区居民需求自行订购。
6服务提供
6.1文献借阅
社区图书馆应免费提供文献借阅服务,关注少年儿童、老年人、残障人士及其他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并为读者获取各类文献提供帮助。
6.2电子阅览
社区图书馆应免费提供上网服务(包括无线互联网接人服务),通过计算机网络开展数字资源服务,并加强电子阅览服务管理。
6.3咨询服务
社区图书馆应通过现场、电话、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网上咨询系统等多样化方式提供一般性咨询服务。对不能即时答复的咨询请求,响应时间不应超过3个工作日。
6.4读者活动
社区图书馆应在全民阅读推广中充分发挥作用,自主组织或配合中心图书馆开展讲座、沙龙、培训、展览等读书活动及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并重点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少年儿童特点的活动。
6.5服务时间
社区图书馆应有固定的开放时间,每周开放时间应不少于36小时,双休日应对外开放。因故临时闭馆应向上级主管部门及中心图书馆报告并提前向读者公告。
6.6服务宣传
6.6.1社区图书馆应设立醒目的导引标识和服务公告,包括馆牌、开放时间、文献排架标识、服务项目与规则等。
6.6.2社区图书馆应利用宣传栏、宣传资料、媒体及其他现代化手段,宣传和推广图书馆服务,揭示文献资源,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
7服务管理
7.1服务运作
社区图书馆宜纳入地区一体化服务体系,接受中心图书馆的业务辅导,依托中心图书馆服务网络和业务管理平台,通过协作与共享,联合开展各项服务工作。
7.2文献组织
社区图书馆文献应采取学科、主题等方式规范排架,开架借阅,保持架位整齐。新书配送到馆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上架,期刊应在2个工作日内记到上架,报纸当天上架。社区图书馆应做好防盗、防尘、防潮、防虫等文献保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