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有色冶金环境工程的内涵与发展,以有色冶金污染源、基础理论、**技术和工程案例为主线,系统介绍了有色冶金环境工程相关知识与作者二十多年来科研工作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六篇,分别为绪论、有色冶金环境工程基础理论(有色冶金污染物沉淀-溶解、吸附-解吸、氧化还原和重金属复杂矿物相分解?转化基础理论)、有色冶金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锌浸渣有价金属综合回收技术、铅锌冶炼渣硫化-浮选回收人造硫化矿技术、高砷多金属物料清洁利用技术)、有色冶金“三废”污染物治理新技术(重金属废水多基团配位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重金属废水新型吸附剂深度处理技术、含砷固废固化/稳定化处理处置技术和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治理与单质硫回收技术)、重金属废渣堆场土壤治理与修复新技术和有色冶金环境工程案例。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绪论
第1章 有色冶金环境工程内涵与发展概况
1.1 有色冶金与环境工程的关系
1.1.1 有色冶金与环境保护
1.1.2 有色冶金相关的环境法规标准
1.1.3 铅冶金技术进步与环境工程的关系
1.2 有色冶金环境工程的概念
1.3 有色冶金环境工程发展概况
第2章 重金属冶金污染源及特征
2.1 铜冶金污染源及特征
2.1.1 火法炼铜工艺流程及排污节点
2.1.2 湿法炼铜工艺流程及排污节点
2.2 铅锌冶金污染源及特征
2.2.1 铅冶炼生产工艺流程及排污节点
2.2.2 锌冶炼生产工艺流程及排污节点
2.3 锑冶金污染源及特征
第二篇 有色冶金环境工程基础理论
第3章 有色冶金污染源解析方法
3.1 有色冶金污染物浓度场数值模拟
3.1.1 有色冶金污染物浓度场数值模拟方法
3.1.2 有色冶金污染物浓度场数学模型
3.1.3 求解有色冶金污染物浓度场的有限容积法
3.1.4 铜闪速熔炼含砷污染物浓度场的数值模拟
3.2 铜闪速熔炼砷污染源解析专家系统
第4章 有色冶金污染物行为特征
4.1 废水中重金属形态分布规律
4.1.1 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存在形态
4.1.2 污酸中汞存在形态
4.1.3 重金属有机废水中配合离子的存在形态与分布
4.2 固体废物中重金属物相分布特征
4.2.1 重金属废水处理污泥物相组成及化学形态
4.2.2 高温熔炼渣物相组成及化学形态
4.2.3 湿法炼锌渣工艺矿物学特征
4.2.4 重金属冶炼砷渣工艺矿物学特征
4.3 重金属冶炼废气污染物形态与物相分布
4.3.1 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
4.3.2 锌冶炼烟气中汞分布与形态
4.4 冶炼废渣堆场土壤污染特征
4.4.1 堆场污染土壤重金属含量
4.4.2 堆场污染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
4.4.3 堆场土壤重金属的迁移与分布
第5章 有色冶金污染物沉淀-溶解基础理论
5.1 重金属沉淀-溶解平衡
5.1.1 重金属复杂水体系沉淀-溶解分离原理
5.1.2 水热条件下铅锌沉淀-溶解平衡热力学
5.1.3 重金属多基团配位平衡与破络原理
5.2 重金属废水化学沉淀颗粒污泥形成理论
5.2.1 重金属废水沉淀污泥絮状结构特征和成因
5.2.2 重金属废水沉淀颗粒污泥结晶形成原理
5.2.3 重金属废水沉淀颗粒污泥聚集原理
5.3 稳定矿物相臭葱石沉淀形成热力学
第6章 有色冶金污染物吸附-解吸基础理论
6.1 砷污染物的吸附-解吸
6.1.1 砷在磁性铁表面的吸附
6.1.2 砷在金属掺杂磁性铁表面的吸附
6.2 重金属阳离子吸附-解吸
6.2.1 生物质表面矿化改性对重金属阳离子的吸附作用
6.2.2 生物质表面活性基团强化对重金属阳离子的吸附作用
6.2.3 重金属阳离子在生物质表面吸附-解吸行为特征
6.3 氟离子的吸附
6.3.1 氟离子在金属氧化物表面的吸附作用
6.3.2 氟离子在氧化铝/菌体上的吸附作用
第7章 有色冶金污染物氧化还原基础理论
7.1 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氧化还原原理
7.1.1 化学氧化还原基础理论
7.1.2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光化学氧化砷的基础理论
7.1.3 生物制剂与氧化剂协同氧化处理原理
……
第8章 重金属复杂矿物相分解-转化基础理论
第三篇 有色冶金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
第四篇 有色冶金“三废”污染物治理新技术
第五篇 重金属废渣堆场土壤治理与修复新技术
第六篇 有色冶金环境工程案例
参考文献
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