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第三次浪潮》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代表作之一。1980年出版之际,随即引起全球热评,堪称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南。本书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托夫勒认为,人类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文明的洗礼:**次是农业革命,人类就此从原始渔猎时代进入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社会,并历经千年,直到工业革命的到来。随后,人类社会历时300年摧毁了落后的**次浪潮文明,并在“二战”后10年迎来了第二次浪潮的**。
第二次浪潮文明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使用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为能源基础;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大规模的销售系统应运而生;家庭不再是共同劳动的经济单位,小家庭、工厂式学校及大公司三者形成了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核心社会结构。然而,一股崭新的文明浪潮正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遗传工程组成了工业群;社会进步不再仅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水准来衡量,精神文化的富足也成为重要指标。这就是第三次浪潮。它鼓励个性,培养人类崭新的社会性格;它提倡发展全新的民主,摈弃谬误和偏执的观念。
“第三次浪潮文明”是设计未来社会的一张蓝图,其立足点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所阐述的内容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核心观点。本书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读者呈现了一幅精彩纷呈的社会变革画卷,对中国人的思维冲击可谓影响至今。如今,托夫勒笔下的信息革命早已席卷全球,“第三次浪潮”也演化为一种思维框架,帮我们站在未来先驱的肩膀上,理智、宏观地看待这个变化的世界。
经常书评
这是一部鸿篇巨作!托夫勒穿越时间与空间,整合海量信息——从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学,提炼出一种卓尔不群的历史观。毋庸置疑,这的确是一部非凡杰作。
——《华盛顿邮报》
托夫勒的视角独特,历久弥新……为人类解读当前与未来世界指明路径。
——《商业周刊》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是阿尔文·托夫勒贡献的又一部旷世之作。
——英国《卫报》
《第三次浪潮》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托夫勒的奠基之作 《未来的冲击》。如果说《未来的冲击》为我们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次浪潮》则为我们的世界提供了发展理念。
——《金融世界》
试读
第一章 主要的竞争
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成形,而到处都有盲目的人企图压制它。这个新文明带来了新的家庭形态,改变了工作、感情和生活的方式,同时带来了新经济、新政治冲突,以及不同的意识形态。今天存在着许多新文明的碎片,数以百万计的人已经把生活调整成明日的节奏,其他人却不敢面对未来,他们绝望地转向过去,企图重建赋予他们生命的垂死世界。
这个新文明的崛起是我们生活中最具爆炸性的事件。
这一事件也是了解未来的关键。它的意义深远,正如1 万年前农业发明掀起了第一次浪潮,工业革命带来了惊天动地的第二次浪潮一样。我们是下一次浪潮——“第三次浪潮”的参与者。
我们极力搜索字句来描述这一特殊变化的威力和界限。有人称之为新生的太空时代、信息时代、电子纪元或地球村。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告诉我们,我们面临“电子技术时代”;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说“后工业社会”就要来了;苏联未来学家说这是“科学技术革命”;我自己屡次撰文谈到“超级工业社会”的来临。然而,我认为这些名词,包括我自己的在内,都不是十分恰当。
有些名词专注于单一因素,缩小而非扩大了我们的理解;有些名词是静态的,暗示一个新的社会可以平稳地进入我们的生活,不会引起任何冲突和压力。这些名词都不能表达扑面而来的变化的全部威力、范围和动态,以及它们所引起的压力和冲突。
人类面临一次量子跃迁,面对的是有史以来最强烈的社会变动和创造性的重组。我们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事实,却参与了建立新文明的基层工作。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人类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变化浪潮,每次都抹杀了先前的文化和文明,以前人无法想象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第一次浪潮——农业革命经历了几千年才结束,第二次浪潮——工业文明崛起后只有300 年的寿命。今天,历史的发展速度更快,第三次浪潮很可能将会横扫历史,在几十年内结束,生活在这个爆炸性时刻的我们会感受到第三次浪潮对这个时代的全面影响。
第三次浪潮拆散了我们的家庭,动摇了我们的经济,冲击了我们的政治制度,粉碎了我们的价值观,每个人都受到其影响。所有旧的权力关系、今日处境危险的领导阶层的特权都遭到挑战,明日的权力争夺将在此背景下进行。
这一新文明在很多方面和传统的工业文明相冲突。它既包含了高科技,又包含了反工业化。
第三次浪潮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提倡使用多样化、可再生的能源;新的生产方式淘汰了大多数工厂的流水线;新式非核心家庭,被称为“电子住宅”的新机构,以及未来变化很大的学校和企业都将出现。新文明为我们制定新的生活规范,带领我们超越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超越能源、金钱和权力的集中化。
新文明向旧文明发起挑战,企图推翻官僚制度,减轻国家的分量,在后帝国主义的世界里建立起半自动化的经济。新文明需要比当今更简单、更有力、更民主的政府。新文明有其特有的世界观,以及处理时间、空间、逻辑、因果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我们将会看到,第三次浪潮的文明着手弥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长久存在的裂痕,促成了明日“产消合一”的经济。因此,第三次浪潮的文明借助人类理性的帮助,可以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人性化的文明。
革命性的前提
两个极端冲突的未来形象占据了今日大众的想象。对愿意思考未来的人而言,大多数人假设他们所熟知的世界会永远延续下去。他们很难为自己构想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更不用说去接受一个全新的文明了。当然,他们了解事情在改变当中,但是他们假设当前的改变会掠过他们身边,任何事物都不会动摇他们熟悉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他们满怀信心地指望未来会延续目前的局面。
这种线性思维方式呈现出两种面貌:一方面,这是一种没有经过检验的假设,隐藏在商人、教师、父母和政治家的决策背后;另一方面,其冠冕堂皇地出现在统计学、计算机化数据和预测未来者所用的术语中。这两方面都使人觉得未来的世界和现在大致相同——只不过第二次浪潮工业化散布得更广,普及更多的地方而已。
近期发生的事件狠狠地动摇了这个充满自信的未来形象。层出不穷的危机占据了头条新闻的版面,伊朗爆发战争,石油价格直线上升,通货膨胀不可抑制,恐怖主义四处横行,政府似乎也无力阻止,悲观论越来越流行。因此,许多人看多了坏消息、灾难电影、噩梦般的景象,便武断地认为今天的社会无法迈入未来,因为未来根本不存在。对他们来说,最后的决战就在眼前,世界正冲向最后的剧变。
表面上看来,这两种未来观似乎完全不同,然而两者都会产生类似的心理和政治影响,因为两者都导致想象力和意志的瘫痪。如果明日世界只不过是目前景象的大银幕立体电影,那么我们不需要做任何准备。如果世界注定会在我们有生之年毁灭,那么我们什么事也不能做了。总之,这两种未来观都会造
前言/序言
序言
我们每天翻开报纸,头条新闻令人触目惊心:恐怖分子挟持人质,大玩死亡游戏;谣传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货币市场风声鹤唳;大使馆火光冲天,冲锋队四处救援;最能表现人心向背的黄金价格创历史新高;银行业摇摇欲坠;通货膨胀犹如脱缰野马;各国政府运作陷于瘫痪,无计可施。
面对此情此景,悲观主义者唱起末日之歌,虔诚之士在街头大声吆喝“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而专家学者则宣称所有的趋势均指向一场浩劫。
本书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
从这个观点来看,世界并没有失常,事实上,在这些看似没有道理的事件背后,存在着一个耸人听闻却让人满怀希望的模式。本书所讨论的就是这一模式和这份希望。
本书是献给那些认为人类的故事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才刚刚开始的人的。一阵强劲的浪潮正席卷今日大半个世界,创造出奇异的新环境,人们在其中工作、娱乐、结婚、生儿育女、退休。在这个艰难的时代,商人要逆泳于易变的经济波涛,从政者眼睁睁地看着民意调查结果上下波动,大学、医院和其他机构绞尽脑汁应对通货膨胀。价值体系瓦解崩溃,一向被视为“救生艇”的家庭、教堂、政府,如今备受谴责。
我们可以把这些剧变视为代表不安、破裂、灾害的孤立事件,但如果我们退后一步,看得远一点儿,就会发现向来被我们忽略的一些事情变得异常清晰。
首先,当前的许多变化都不是孤立事件,也不是偶发事件,如核心家庭的瓦解、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流行热和有线电视的风行、弹性工作时间和新的福利制度的普及、从加拿大魁北克到法国科西嘉岛的分裂主义等。乍一看,这些都是孤立的事件,事实上正好相反,这些事件和其他许多看似不相干的事件与潮流都是息息相关的,是一个大现象的片段。这个大现象就是:工业主义灭亡,新文明崛起。
如果我们把上述事件视为孤立的变化,不去深入思索其意义,就无法设想出连贯、有效的应对方法。我们个人的决策不是漫无目的就是虎头蛇尾的。政府当局在危机和决策失误间摇摆不定,没有计划、没有希望、没有见识,就这样步履蹒跚地走向未来。
我们缺乏系统化的架构以了解今日世界的权力冲突,就像一艘被卷入风暴的船只,企图不借助罗盘和航海图,航行于危险的暗礁之间。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已经被埋在碎片化的数据和无关痛痒的分析之下,因此,综合处理事情的能力已不可或缺。
本书是一本庞大的综合之作,书中将叙述我们许多人历经的旧文明,并详细地介绍闯入我们生活的新文明。
这一新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我们此前所有的假设都将遭到挑战。旧的思维方式、旧的公式、旧的教条、旧的意识形态,不论以往多么受到推崇、多么妙用无穷,都不再是真理了。新的价值观、新科技、新的地域政治关系、新的生活形态和联络方式出现,这个世界就从这些新事物中迅速浮现出来,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全新的观念、推理、分类和概念。我们不能把初生的明日世界硬塞入昨日的老式鸽笼中,传统的心态和想法已经不再适用了。
当这个奇异的新文明在字里行间缓缓展现时,我们会有理由向今日弥漫各地的悲观主义发起挑战。利益至上和自我放纵已影响社会文化十几年,这不禁令人感到绝望。本书认定,绝望不仅是一种错误的态度[英国科学家、作家C. P. 斯诺(C. P. Snow)如此认为,我也认同并重申这一点],而且是毫无根据的。
我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者。我们不必多费笔墨来描写眼前所存在的危险,包括核武器的杀伤力、生态遭遇的破坏、种族冲突、区域性暴力。战争、经济崩溃、大规模的科技灾害,都可能无情地改写未来。
然而,我们也发现许多新态势的崛起,比如能源形态的改变促使新的家庭生活方式产生,制造方法的改良促使DIY(自己动手制作)运动流行起来。这时,我们会突然发现,给今日世界带来大灾害的因素,也正给我们带来良机。
本书将介绍这些良机。在毁坏和衰败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惊人的迹象,表明生命仍在出生和成长。在本书中,我清晰地表达了我的看法:只要运用智慧,加上少许的运气,新生的文明就会比我们以往熟知的一切更为健全、明理、持久、高尚,也更民主。
如果本书的论据无误,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乐观面对未来,尽管眼前这几年仍将风雨飘摇、危机重重。
在我创作本书之际,许多前来参加我的演讲会的听众一再问我,这本书和我早先写的《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有什么不同。
作者和读者在同一本书中从来不会看到相同的事物。我认为本书的形式和重点都与《未来的冲击》完全不同。首先,本书包含一个更大的时间跨度,囊括过去和未来,比较有规律可循,其结构也与《未来的冲击》不同。(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