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文观止》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间,系由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共同选编的一部上起东周、下至明末的古代优秀散文总集。书中精选二百多篇传世名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政治、宗教、艺术等诸多领域,堪称一部小型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同时也全面反映了数千年来中华文体的巨大变迁,既“琳琅触目、美不胜收”,又于鱼龙混杂的浩瀚古籍中“得其上品,一览而收全功”。自问世至今三百多年来,影响深远,风行不衰。 “观止”二字出自《左传》,意为“读过这些文章,别的古文就不必再读了”。
除严谨呈现原文之外,本版还更额外选附金圣叹、吕思勉等古今大家深具时代烙印的精彩评点,以及由国学大师陈书良先生亲自主持的若水古社版白话译注,可读宜藏。
精彩书评
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象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的不可轻视。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
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甚至从中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
——中国著名文学家 金克木
学习古代汉语,建议大家多读《古文观止》。
——现代语言学大师 王力
我把《古文观止》背诵过之后,就写出来了。《古文观止》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
——中国现代作家 巴金
不读古文,我们将成为没有记忆的民族。
——中国当代作家、诗人 余光中
精彩书摘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庄公之父)娶于申(国名),曰武姜(“武”是丈夫武公的谥号,“姜”是娘家的姓),生庄公及共(gōng,国名)叔段。庄公寤生(胎儿脚先出),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指庄公)。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屡次)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wèi)之请制(地名)。公曰:“制,岩(险要)邑也,虢叔(虢,guó。东虢国国君,周成王之弟)死焉(死在那里)。他邑唯命。”请京(地名),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ài)叔。祭仲(祭,zhài。郑大夫)曰:“都城(城墙)过百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都邑)不过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不合法度),非制(先王的制度)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哪里)辟(通“避”)害?”对曰:“姜氏何厌(满足)之有!不如早为(安排)之(指共叔段)所(处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姑且)待之。”
既而(随后)大叔(即共叔段)命西鄙(边地城邑)、北鄙贰(两属)于己。公子吕(郑大夫,字子封)曰:“国不堪贰(有两属之心者),君将若之何?欲与(把国家给)大叔,臣请事之(为他效劳);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同“用”),将自及(将会自己赶上祸害)。”大叔又收贰(指前两属的地方)以为己邑,至(到)于廪延(地名)。子封曰:“可矣。厚(指土地扩大)将得众(民心)。”公曰:“不义不昵(不义于君,不亲于兄,就不能笼住民心),厚将崩(崩溃)。”
大叔完(修成城郭)聚(聚集百姓),缮甲兵,具(准备)卒(步兵)乘(shèng,战车),将袭郑,夫人(指武姜)将启之(开城门)。公闻其期(段袭击郑的日期),曰:“可矣!”命子封帅(通“率”)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之于)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避难)共。
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叔段不遵弟道,所以《春秋》不以弟称他)。如二君,故曰克(庄公与叔段如同对立的两国国君,所以《春秋》用“克”字)。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郑伯之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目录
古文观止止卷一
《左左传》
>33郑伯克段于鄢
>66周郑交质
>88石碏谏宠州吁
……
>299子鱼论战
>311寺人披见文公
>322介之推不言禄
>333展喜犒师
>355烛之武退秦师
>377蹇叔哭师
古文观止止卷二
《左左传》
>411郑子家告赵宣子
>444王孙满对楚子
>466齐国佐不辱命
……
>755子产论政宽猛
>766吴许越成
古文观止止卷三
《国国语》
>811祭公谏征犬戎
>844召公谏厉王止谤
……
1033诸稽郢行成于吴
1066申胥谏许越成
《公羊传》
1088春王正月
1100宋人及楚人平
1122吴子使札来聘
《穀梁传》
1144郑伯克段于鄢
1155虞师晋师灭夏阳
《檀檀弓》
1177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
1244晋献文子成室
古文观止止卷四
《战国策》
1277苏秦以连横说秦
1322司马错论伐蜀
……
1588唐雎不辱使命
1600乐毅报燕王书
《史史记》
1655李斯谏逐客书
《楚楚辞》
1699卜卜居
1711宋玉对楚王问
古文观止止卷五
《史史记》
1755五帝本纪赞
1777项羽本纪赞
……
2066货殖列传序
2099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2133报任少卿书
古文观止止卷六
《汉汉书》
2233高帝求贤诏
2255文帝议佐百姓诏
……
2599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2644杨恽报孙会宗书
《后汉书》
2699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271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诸葛亮
2733前出师表
2788后出师表
古文观止止卷七
李李密
2833陈情表
王羲之
2866兰亭集序
陶渊明
2899归去来辞
2922桃花源记
2944五柳先生传
孔稚珪
2955北山移文
魏魏徵
2999谏太宗十思疏
骆宾王
3022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王王勃
3066滕王阁序
李李白
3111与韩荆州书
3144春夜宴桃李园序
李李华
3155吊古战场文
刘禹锡
3188陋室铭
杜杜牧
3199阿房宫赋
韩韩愈
3222原道
……
3333杂说四
古文观止止卷八
韩韩愈
3377师说
3411进学解
……
3822柳子厚墓志铭
古文观止止卷九
柳宗元
3877驳复仇议
3900桐叶封弟辨
……
4100小石城山记
4122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王禹偁
4155待漏院记
4188黄冈竹楼记
李格非
4200书洛阳名园记后
范仲淹
4222严先生祠堂记
4244岳阳楼记
司马光
4266谏院题名记
钱公辅
4288义田记
李李觏
4311袁州州学记
欧阳修
4344朋党论
4366纵囚论
4388释秘演诗集序
古文观止止卷十
欧阳修
4433梅圣俞诗集序
……
4644泷冈阡表
苏苏洵
4688管仲论
4700辨奸论
4722心术
4755张益州画像记
苏苏轼
4788刑赏忠厚之至论
……
4888晁错论
古文观止止卷十一
苏苏轼
4933上梅直讲书
……
5222方山子传
苏苏辙
5255六国论
5288上枢密韩太尉书
5300黄州快哉亭记
曾曾巩
5322寄欧阳舍人书
5355赠黎安二生序
王安石
5377读孟尝君传
……
5433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古文观止止卷十二
宋宋濂
5477送天台陈庭学序
5500阅江楼记
刘刘基
5533司马季主论卜
5555卖柑者言
方孝孺
5577深虑论
5599豫让论
王王鏊
5611亲政篇
王守仁
5655尊经阁记
5688象祠记
5700瘗旅文
唐顺之
5733信陵君救赵论
宗宗臣
5777报刘一丈书
归有光
5800吴山图记
5822沧浪亭记
茅茅坤
5844青霞先生文集序
王世贞
5888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袁宏道
5900徐文长传
张张溥<
试读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庄公之父)娶于申(国名),曰武姜(“武”是丈夫武公的谥号,“姜”是娘家的姓),生庄公及共(gōng,国名)叔段。庄公寤生(胎儿脚先出),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指庄公)。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屡次)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wèi)之请制(地名)。公曰:“制,岩(险要)邑也,虢叔(虢,guó。东虢国国君,周成王之弟)死焉(死在那里)。他邑唯命。”请京(地名),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ài)叔。祭仲(祭,zhài。郑大夫)曰:“都城(城墙)过百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都邑)不过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参同“三”);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不合法度),非制(先王的制度)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哪里)辟(通“避”)害?”对曰:“姜氏何厌(满足)之有!不如早为(安排)之(指共叔段)所(处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姑且)待之。”
既而(随后)大叔(即共叔段)命西鄙(边地城邑)、北鄙贰(两属)于己。公子吕(郑大夫,字子封)曰:“国不堪贰(有两属之心者),君将若之何?欲与(把国家给)大叔,臣请事之(为他效劳);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同“用”),将自及(将会自己赶上祸害)。”大叔又收贰(指前两属的地方)以为己邑,至(到)于廪延(地名)。子封曰:“可矣。厚(指土地扩大)将得众(民心)。”公曰:“不义不昵(不义于君,不亲于兄,就不能笼住民心),厚将崩(崩溃)。”
大叔完(修成城郭)聚(聚集百姓),缮甲兵,具(准备)卒(步兵)乘(shèng,战车),将袭郑,夫人(指武姜)将启之(开城门)。公闻其期(段袭击郑的日期),曰:“可矣!”命子封帅(通“率”)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之于)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避难)共。
书(指《春秋》)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叔段不遵弟道,所以《春秋》不以弟称他)。如二君,故曰克(庄公与叔段如同对立的两国国君,所以《春秋》用“克”字)。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郑伯之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前言/序言
序
余束发就学时,辄喜读古人书传。每纵观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尝探其要领。若乃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阙如也。
岁戊午,奉天子命抚八闽,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之凌云处,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砺。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
今年春,余统师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字,无不精切而确当。披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冁然以喜矣。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亟命付诸梨枣,而为数语以弁其首。
康熙三十四年五月端阳日愚伯兴祚题。
原原序
古文宜选乎?曰:无庸也。琳琅触目,美不胜收,则选尚已。古文至今日,操选政者代有其人,乎有积薪之叹矣,尚宜选乎?曰:无庸也。详略互见,醇疵错陈,则选又尚已。且余两人非敢言选也,集焉云耳。集之奈何?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而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云尔。盖诸选家各有精思深义以抉古人之奥,读之者取此置彼则美者或遗,一概观览则劳于睹记,此余两人所以汇而集之也。
至于考订之下偶有所得,则亦谨附之以备参究,不敢雷同附和以取讥于大雅。若夫声音之间,点画之际,诸家或以为无益于至义而忽之,而不知童子之所肄习于终身勿能忘。况棘闱之中,字画一有不合即遭摈斥,可不慎欤?余两人之从事于兹也有年矣,兢兢焉一义之未合于古勿敢登也,一理之未慊于心勿敢载也,一段落、一钩勒之不轨于法度勿敢袭也,一声音、一点画之不协于正韵勿敢书也。
山居寂寥,日点一艺以课子弟,而非敢以此问世也。间有好事者,有所许可,辄手录数则以去,乡先生见之者必曰:“诸选之美者毕集,其缺者无不备,而讹者无不正,是集古文之成者也,观止矣?选宜付之剞劂,以公之于世。”余两人默然相视良久曰:“唯唯,勿敢当,勿敢当。诚若先生言,抑亦何敢自私?”退而辑平日之所课业者若干首,付诸梓人,以请政于海内君子云。
康熙戊寅仲冬山阴吴乘权(楚材)、吴大职(调侯)氏题于尺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