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毛发中毒品检测分析与实践》介绍了毛发中毒品进入机制、结合及代谢机理,阐述了毛发中阿片类毒品、可卡因、大麻素、苯丙胺、酒精、金属及其他镇静剂、兴奋剂等的分析与测试技术,详细介绍了毛发毒品分析中的筛查策略、定量检测程序和技术方法。重点强调了被动暴露、去污及提取程序、阈值设定和种族偏差等因素对毛发毒品检测结果及结果解释的影响。另外还介绍了毛发毒品分析在临床医学、尸检毛发毒理学、运动员兴奋剂检测、毒品犯罪证据、酒驾检测、驾驶证复核及工作场所毒品检测等实践中的应用。《毛发中毒品检测分析与实践》对公安、禁毒人员、司法鉴定人员、临床医学人员等都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毒品进入毛发 1
1.1 毛发生理学 1
1.1.1 人类毛发的结构和生长 1
1.1.2 色素沉积 3
1.2 毒品进入途径 5
1.2.1 由血液进入 6
1.2.2 由汗液和其他分泌物进入 7
1.2.3 由外部污染进入 8
1.3 结合机制 8
1.3.1 黑色素和角蛋白的体外结合研究 9
1.3.2 结合参数评估 11
1.3.3 黑色素类型的影响 13
1.3.4 黑色素生成期间的毒品结合 13
1.3.5 毒品与毛发结合的体内研究 14
1.3.6 角蛋白 16
1.4 一般讨论 17
1.4.1 途径 17
1.4.2 结合 18
1.5 结论 19
参考文献 19
第二章 被动暴露、去污程序、阈值和偏差:毛发分析结果解释可卡因使用中存在的缺陷 24
2.1 引言 24
2.2 毛发分析中被动暴露的历史问题 25
2.3 毒品进入毛发机制 27
2.3.1 为什么要考虑毒品进入机制 27
2.3.2 毒品进入模型 27
2.3.3 图2.1和图2.2模型的基础 29
2.4 环境中的毒品 34
2.5 去污过程 40
2.5.1 去污溶剂 41
2.6 阈值及其重要性 49
2.7 毛发检测的偏差 54
2.7.1 偏差的定义 54
2.7.2 在常规性研究中未发现偏差 60
2.7.3 在控制剂量研究中观察到偏差 60
2.7.4 暴露引起的偏差 61
2.8 结论 64
致谢 65
参考文献 65
第三章 毛发中阿片类毒品检测 72
3.1 引言 72
3.2 阿片类毒品 73
3.2.1 阿片类毒品代谢 73
3.2.2 毛发分析 74
3.2.3 美沙酮 81
3.2.4 丁丙诺啡 83
3.2.5 芬太尼及芬太尼类物质 84
3.2.6 其他阿片类毒品 85
3.3 结论 87
参考文献 88
第四章 毛发中可卡因检测 96
4.1 引言 96
4.2 分析方法 97
4.2.1 去污程序 99
4.2.2 提取 100
4.2.3 仪器分析 105
4.3 质量控制 109
4.3.1 内部质量控制 109
4.3.2 外部质量控制或实验室间比较研究 109
4.4 检测结果解释 112
4.4.1 毛发样本中可卡因检测的阈值 113
4.4.2 剂量 浓度关系 114
4.4.3 毛发样本中可卡因的检测窗口 115
4.4.4 毛发颜色的影响 116
4.4.5 美发处理对毒品浓度的影响 118
致谢 119
缩写 120
参考文献 121
第五章 毛发中大麻素检测 127
5.1 引言 127
5.2 代谢及大麻进入毛发 128
5.3 大麻素分析检测技术 129
5.4 去污过程 132
5.5 需要考虑的问题 132
5.5.1 外部污染问题 132
5.5.2 美发处理的影响问题 133
5.5.3 紫外线对毛发基质的损伤 134
5.6 获得大麻阳性毛发检测结果的标准 134
5.7 对照研究:大样本量毛发样本经验数据分析 135
5.8 报道的毛发中大麻素的浓度 138
5.9 结论 138
参考文献 138
第六章 毛发中苯丙胺检测 144
6.1 引言 144
6.2 绪论 144
6.3 苯丙胺检测 145
6.3.1 非色谱法 145
6.3.2 色谱方法 147
6.3.3 异构体分离 153
6.3.4 筛查方法 155
6.3.5 头发与其他毛发和指甲检测对比 157
6.3.6 美发处理的影响 158
6.4 结论 159
参考文献 159
第七章 毛发中药物检测 163
7.1 引言 163
7.2 讨论 177
7.3 结论 177
参考文献 177
第八章 毛发中毒品分析的筛查策略 181
8.1 引言 181
8.2 毛发中毒品分析的免疫化学筛查 182
8.3 GC MS/MS筛查和确认 183
8.4 LC MS/MS多组分筛查 185
8.4.1 尿液和血液的多组分分析程序 185
8.4.2 毛发分析中的多组分分析程序 185
8.5 由 LC MS/MS毛发筛查解决的犯罪案件 191
8.6 结论 193
参考文献 193
第九章 毛发分析的临床应用 195
9.1 引言 195
9.2 精神病患者的毛发分析 196
9.3 癫痫治疗中的毛发分析 197
9.4 毛发分析作为产前和产后接触药物和烟草的证据 198
9.5 毛发中的尼古丁作为主动和被动接触烟草的标志 202
9.6 药物成瘾和阿片类药物维持计划 204
9.7 治疗药物监测 210
参考文献 211
第十章 尸检毛发毒理学 218
10.1 引言 218
10.2 方法论方面 219
10.2.1 毛发采样 219
10.2.2 分割和准备 221
10.2.3 清洗 222
10.2.4 进一步的准备 223
10.2.5 筛查 224
10.2.6 确认 224
10.3 尸检后工作策略 224
10.3.1 毒品过量案例调查 224
10.3.2 药物治疗 230
10.4 结论 230
参考文献 231
第十一章 毛发中兴奋剂检
试读
第一章毒品进入毛发
Robert Kronstrand,Karen Scott
1.1毛发生理学
1.1.1人类毛发的结构和生长
毛发是一种在毛囊中合成的复杂的表皮生长物。它由65%~95%的蛋白质、1%~9%的脂质、0.1%~5%的色素(黑色素)和少量微量元素、多糖及水构成[1]。人类毛发至少包含两种细胞类型:由重叠鳞片细胞构成的角质层和由纺锤形皮质细胞构成的皮层。在皮层的中心可能含有浓缩细胞形成的髓质,这些髓质可能是连续的也可能含有空气间隔[2]。毛囊的主要特征如图1.1所示。
毛囊由几个细胞层组成。作为表皮的一部分,外根鞘(outer root sheath,ORS)围绕着其他层。内根鞘(inner root sheath,IRS)包裹着不断增长的毛发纤维。毛囊球中大量的有丝分裂活动形成向上移动的细胞流,进而形成毛发主体纤维和IRS。位于真皮乳头顶端的黑色素细胞在称为黑色素体的细胞器中合成黑色素,然后将这些黑色素从毛囊球转移到迁移的细胞中。对人类而言,男性和女性头皮毛发的生长速度约为0.35mm/d[3],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别。Ptsch[4]发现在82%的受检人群0.32~0.46mm/d的生长速度中,存在0.07和0.78mm/d的差别。
毛发生长周期包括生长期和休止期。对人类而言,每个毛囊都有独立于相邻毛囊的生长周期。人的毛发周期从生长期开始,在此期间卵泡发育并产生毛发。生长期的持续时间变化很大,通常持续7~94周,但也可能会持续数年,具体取决于解剖区域[5]。退化期是毛发退化阶段,当毛囊接近休止期,毛囊球的活动停止,真皮乳头收缩。在休止期之后,另一个生长周期开始,见图1.2。
1.1.2色素沉积
哺乳动物的黑色素是由一种叫作黑色素细胞的特殊细胞形成的,这种细胞包围着一种叫作黑素小体的独特细胞质。在黑素体中色素形成(滤泡黑色素生成)分四个阶段进行[6]。在第一阶段,基本结构单元由酪氨酸酶和蛋白质组成,然后形成内膜结构,黑色素在其中被生物合成和积累。最后,黑素体转变为均匀致密的色素颗粒。然后将黑色化的黑素体转移到皮质和髓质,形成细胞,进而形成有色毛干。在毛发生长周期中的生长期内,这种活性受一系列酶、结构和调节蛋白、转运蛋白和受体及其配体的调节[7]。毛球是毛干形成色素的唯一部位。活跃的黑色素细胞存在于生长期毛囊的上毛基质中,主要将黑色素转移到毛干皮层,少量转移到髓质,很少转移到毛发角质层。黑色素合成的部分方案如图1.3所示。Nicolaus等[8]以及Swan和Waggott[9]的早期研究揭示,真黑色素是由5,6二羟基吲哚(5,-6dihydroxyindole,DHI)和5,6二羟基吲哚2羧酸(5,-6dihydroxyindole-2-carboxylic acid,DHICA)组成的异质聚合物。褐色素的结构成分为苯并噻嗪、苯并噻唑和异喹啉。在初始阶段,合成褐色素需要半胱氨酸,但合成真黑色素不需要半胱氨酸[10,11]。
毛发颜色受基因控制,是多样化的色素沉着表型之一。以前人们认为存在两种化学性质不同的黑色素,黑色的真黑色素和黄色到红色的褐色素,人的毛发和皮肤的颜色主要由这两种黑色素的数量决定[12]。现在,四种类型的色素被认为是造成这种多样性的原因,即真黑色素、氧化真黑色素、褐色素和氧化褐色素[13]。氧化真黑色素和氧化褐色素是色素单体的氧化产物。在2000年发表的关于黑色素、黑色素生成和黑色素细胞的论文中,Prota[13]指出,必须重新考虑大多数关于人类毛发颜色多样性的传统概念。他提出了定义毛发颜色的四类体系,如表1.1所示。
从上述角度来看,黑色至深棕色毛发几乎包含完整的真黑色素。随着棕色的强度变浅,毛发含有更多真黑色素的氧化分解产物,即氧化真黑色素。氧化过程是由过氧化氢引起的。含有大量氧化真黑色素的毛发是金色的。该研究表明,传统观点认为由栗色/棕色毛发中的同一黑色素细胞产生的混合型黑色素是不正确的,因为实验仅检测到真黑色素和氧化真黑色素的存在。因此,白种人毛发颜色的变化可归因于两种色素,真黑色素和褐色素,但处于不同的结构完整性阶段。
1.2毒品进入途径
人们已经进行了多项研究来解释影响毒品从血液系统进入毛发的因素[4,14~25]。关于毒品进入毛发的途径以及毒品与毛发的结合机制,人们已在科学文献中进行了大量讨论。图1.4显示了毒品进入毛发的途径。目前人们已经提出了三种进入模型:(1)从供给真皮乳头的血流主动或被动扩散进入毛发,(2)汗液和其他分泌物扩散到正在生长或成熟的毛发纤维上,(3)来自气态或粉末的外部毒品扩散到成熟的毛发纤维中。事实上,这些模型的组合可能是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模型。尽管如此,目前人们尚未阐明不同途径的相对重要性,并且这些模型可能因物质和个体而异。
图1.4毒品进入毛发的三种模型。毒品可以通过滋养真皮乳头的血液进入毛发,也可以通过汗液和皮脂进入毛发。气体或粉末状的外部毒品也可以进入成熟的毛发纤维中。
从解释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