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认知电子战》从电子战的诞生与发展入手,分析当前电子战面临的全新挑战,阐述传统电子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整体介绍认知电子战概念的基础上,讲述认知电子战实现智能感知、自适应干扰和干扰效果在线评估的基本原理。最后,结合相关技术现状和发展预期,描述认知电子战系统的发展趋势,并对认知电子战发展所依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展望。
目录
目录
序一(杨学军)/i
序一(吕跃广)/v
前言(王沙飞)/vii
第一章 电子战那些事儿/001
一、电子战的诞生/002
(一)揭秘“隐形战场”:神秘的电磁空间/002
(二)俄军报务员慌乱中的按键:电磁空间的**次对抗/004
二、从初出茅庐到当打之年/006
(一)对马海战中初露锋芒/006
(二)诺曼底登陆中全面发展/008
(三)贝卡谷地之战中逐步成熟/010
(四)海湾战争中提升飞跃/013
三、新时代新挑战/017
(一)复杂的电磁环境/018
(二)作战对象的智能化变革/019
第二章 让电子战“思考”起来/023
一、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024
(一)感知难/024
(二)对抗难/026
(三)评估难/026
二、机器也可以有“智慧”/027
(一)人工智能与认知/027
(二)有限的频谱与认知无线电/030
(三)小小蝙蝠与认知雷达/032
三、认知就是一个“圈”/034
四、世界奏响智慧*/035
第三章 电磁空间的“神探手”/043
一、整理杂乱无章的电磁信号/044
二、剖析每一个电磁信号/048
三、见微知著,见端知末/050
四、认知路上的障碍与破障车/052
(一)“我没见过你”/053
(二)幸存者偏差/054
(三)虽千万人,吾往矣/056
第四章 打造电子战的AlphaGo/059
一、敌变我变,招招制敌/060
二、放长线,钓大鱼/065
三、在博弈中求进步/068
四、战场没有游戏规则/072
第五章 学会“反省”自己/079
一、对手不会告诉你/080
二、学会“察言观色”/083
三、透过行为看本质/084
第六章 未来在召唤/089
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090
(一)超宽带高效率低剖面天线/091
(二)可重构电磁阵列/092
(三)微波光子射频前端/094
二、一力压十艺,功率是基础/096
(一)氮化镓器件功率放大器/097
(二)功率合成技术/098
三、既要学秘籍,更要会创新/102
(一)融合动态知识/103
(二)知识图谱/104
四、静默潜伏,一招制敌/107
(一)抵近侦察干扰蒙眼堵耳,扰乱防空体系/107
(二)使用无源探测精确定位,引导火力打击/108
(三)实施电磁静默匿踪潜行,实施隐蔽突袭/108
五、无人作战,精彩亮相/110
(一)采用无人机承担电子信号情报侦察等/110
(二)采用无人机从事电子诱饵、反辐射攻击的作战电子支援/110
(三)采用无人机执行抵近干扰任务/111
六、好汉难敌四手,恶虎还怕群狼/115
(一)可重构射频阵列芯片/117
(二)RFSoC芯片/119
(三)频谱计算智能处理器/120
(四)群体智能算法/122
主要参考文献/126
试读
第一章 电子战那些事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日俄战争中出现的电子战点点星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电子战发展壮大的康庄大道。
从冷兵器战争到热兵器战争,再到机械化战争以及现在的信息化战争、未来的智能化战争,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武器装备、作战样式和部队编制体制等也在随之改变。其中有一个神秘力量悄然诞生于机械化战争时代,并在信息化战争时代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影响战争走向和结局的关键。这个神秘的力量就是电子战。
一、电子战的诞生
(一)揭秘“隐形战场”:神秘的电磁空间
在揭晓电子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它得以萌芽形成的沃土——神秘的电磁波。
1831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和磁的内在联系,由此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电磁感应现象是指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的现象。如图1-1所示,当磁铁上下移动时,左侧的电流表就会显示有电流产生。这种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就叫作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作感应电流。
1864年,同样出生于英国的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用四个简洁、对称的数学公式建立了著名的电磁场理论,并据此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这一理论后来成为物理学的重要支柱之一,为如今的信息时代奠定了理论基石。
图1-1 电磁感应现象
遗憾的是,由于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过于超前,当时并不为很多人所理解。直到他去世9年之后的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才首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观察到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的传播如
图1-2所示,赫兹的实验可被称为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不仅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更重要的是决定了人类必将进入以无线电通信为标志的信息时代。
图1-2 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
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19世纪90年代,年轻的意大利工程师伽利尔摩?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在英国伦敦成功地利用电磁波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此后,马可尼成立了专门的公司,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发明,促进无线电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马可尼也因此被称为“无线电之父”,并因为对无线电报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 共同获得190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越来越成熟,通信距离越来越远,无线电很快被应用到了军事领域,许多大型军舰上装备了无线电通信设备,从而开辟了陆海空之后的第四维作战空间—电磁空间。
(二)俄军报务员慌乱中的按键:电磁空间的**次对抗
在大型军舰上装备了无线电通信设备不久,日俄海战爆发。1904年,为了称霸远东地区,日本和俄罗斯竞相争夺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地区,从而爆发了日俄战争。这次战争是史上**次敌对双方都使用无线电进行通信的战争,日军在其所有军舰上都安装了无线电装置,但性能很差,只能在一个频点工作,通信距离勉强达到97千米。俄军在其远东地区的战舰和海军基地附近的许多地面站也安装了无线电设备。
1904年3月1日,俄海军将领斯捷潘?奥西波维?马卡洛夫(Stepan Osipovich Makarov)中将出任太平洋舰队司令,他非常重视无线电的军事应用。上任仅6天,马卡洛夫在签发的第27号作战命令中明确规定“应该把敌人的电报全部都记录下来,尔后,指挥员应该采取一切措施判明敌军上级的呼号和回答信号,如果可能的话,应判明电报的含义”。
为尽快结束旅顺口的战斗,1904年4月14日凌晨,日军春日号和日进号两艘装甲巡洋舰准备炮击俄军停泊在旅顺港的军舰,但这些军舰位于旅顺港的内航道,在开阔的外海上是看不到的,因此日军无法瞄准射击。于是,日军派出一艘小型驱逐舰停泊在靠近海岸的有利地点观察弹着点,并用无线电报向巡洋舰发送射击校准信号。然而,日军发出的校准信号被旅顺港基地的俄军报务员截获,该报务员慌乱中按下了无线电发报机的按键。这台火花式发报机产生的电磁波对日舰的无线电通信造成了严重干扰,巡洋舰得不到校准信号,无法修正目标位置信息,炮手只能盲目射击。结果,俄军舰艇在那天的战斗中无一损伤,日军则被迫提前停止炮击并撤出战斗。
这次战斗中,俄军报务员于慌乱中无意识地按键不仅帮助俄军取得胜利,更重要的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作战行动—电子战。马卡洛夫签发的第27号作战命令是人类战争史上**个关于实施电子战的命令,报务员按键产生的电磁波与日军电磁波在电磁空间中“碰撞”,干扰了日军正常地使用电磁波。这也正是电子战*本质的特征,即为确保己方使用电磁频谱,同时阻止敌方使用电磁频谱所采取的战术与技术。
此后,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军事应用的扩展,电子战的内涵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那么,如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