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梳理刘博平先生的生平入手,着重阐述先生的国学背景以及在文字、音韵、训诂上的成就,体系构架清晰。作者对史料的运用得心应手,在匡正以前学术界的错误说法的同时,亦通过大量的文献对比考察,对刘博平先生研究工作的得失给予公允、中肯的评价。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发扬章黄的学术人生
一、降生舟中,幼而笃学
二、负笈北雍,师从黄侃
三、执教南北,定居珞珈
四、烽火乐山,弦歌不辍
五、物外桃源,潜心耕耘
第二章 古声纽理论研究
一、对黄侃的上古声纽归并提出异议
二、注意到牙音与来纽、明纽与晓纽在上古关系密切
第三章 对《说文》所收字声纽的确定
一、确定具体字上古声纽的方法
二、《说文古音谱》确定《说文》所收字声纽的依据
三、《说文古音谱》所确定的《说文》所收字声纽体系
第四章 对《说文》所收字的归部(上)
一、归部的材料依据与原则
二、屑部 先部
三、灰部 没部 痕部
四、歌部 曷部 寒部
五、齐部 锡部 青部
六、模部 铎部 唐部
第五章 对《说文》所收字的归部(下)
一、萧部
二、侯部 屋部 东部
三、豪部 沃部 冬部
四、哈部 德部 登部
五、合部 覃部 帖部 添部
六、归部的贡献与不足
第六章 音韵学教材建设
一、《声韵学表解》的主要内容
二、《声韵学表解》的贡献与不足
第七章 训诂学与文字学成就
一、以声音贯穿训诂,探讨词与词之间的音义关系
二、以初文与准初文为出发点和核心,展开形义关系研究
三、以语言与文化互证互求,揭示字词的文化内涵
第八章 方言研究成就
一、楚地古语钩沉
二、广济方言探讨
三、浠水方言研究
结 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序言
“国学”是颇有争议的复 杂概念。在清末以前,古人 不必使用这一概念。在国势 日颓、民族危亡之时,流亡 在日本的志士仁人开始使用 这一名词,表述中国古代的 学术文化。章太炎说:“夫 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 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 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 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 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 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 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 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 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 尤岌岌乎?”① 邓实说:“国学者何?一 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 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 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 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而 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 ,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 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 ,无不知爱其学也。”②也 就是说,国学不仅仅是学问 或学术的概念,而且还是民 族性与民族魂的概念。国学 的内核主要指国家民族历史 文化的根本精神价值。 梁启超积极引进西学, 然而对于国人鄙薄自己的民 族文化传统却心怀忧虑。他 说:“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 之不输入,吾惟患本国学术 思想之不发明……凡一国之 立于天地,必有其所以立之 特质。欲自善其国者,不可 不于此特质焉,淬厉之而增 长之……不然,脱崇拜古人 之奴隶性,而复生出一种崇 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 ,吾惧其得不偿失也。”① 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把握 自家文化的真精神、主体性 与特质,并加以锻造、锤炼 ,不能从盲目崇拜古人转向 盲目崇拜洋人,以为自己的 文化传统都是糟粕、中国百 事不如人。 文化的差异不仅有时代 性的差异,也有民族性的差 异。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又 可以说,“国学”即是中国的 古典学,它以古代中国的语 言文字、终极信仰、学术思 想和民俗文化为中心。按传 统图书与学术之分类有经、 史、子、集四部,或义理、 考据、辞章、经世之学的诸 路向。 其实,国学是开放的, 包含了历朝历代消化吸收了 的外来各种文化。我们不能 把国学狭隘化。第一,国学 不只是汉民族的学术文化, 它还包含了历史上各少数民 族的语言、文字、学术文化 及其与汉民族的交流史。第 二,国学不只是上层精英传 统,还包括小传统,如民间 民俗文化,各时段各地域各 民族的传说、音乐、歌舞、 技艺、建筑、服饰、礼仪、 风俗、宗族、契约、行会、 民间组织等,有如今天的某 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国学还包括历史上中 外地域文明的交融,如外域 文明的传入,西域学、佛学 及其中国化,西学东渐与中 学西传的内容与历史过程等 ,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必须明了,国学、经史 子集等,并不是汉民族的专 利,其中包含、汇聚了中华 各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是各 民族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 文化精神资源,正所谓“一 体多元”“和而不同”。古今 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也以汉语 言文字为媒介。 前面我们说过,在国学 的多层面中,最高的层面还 是国魂,即中华民族的主要 精神的方面,那是中国人之 所以为中国人、中国文化之 所以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质 处。国学是生命的学问,儒 、释、道三教是具有精神性 的人文主义,肯定世界的神 圣性。三教认为人性的最高 体现,就是达到人生的最高 境界,是天人合一,希望与 自然保持和谐。对宇宙的敬 畏感来自我们回应最终实在 的渴望,而最终实在为我们 的生活指示了方向并赋予意 义。我们的存在受惠于天地 万物,为了报答这一份恩惠 ,我们必须加强自我修养, 以便在存在的奇迹中完全实 现人性,达到天、地、人三 才同德。学习国学更重要的 是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 理念,了解中华民族与中华 文化融会的过程,及其可大 可久的所以然,堂堂正正地 做一个中国人。 其实,提倡国学与拥抱 、吸纳包括西学在内的外域 文化并不矛盾。陈寅恪说: “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 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 地位。”①任何民族的现代 化都不可能是无本无根的现 代化。对于自家传统文化的 价值理念、生存智慧、治国 方略,我们体认得越深,发 掘得越深,我们拥有的价值 资源越丰厚,就越能吸纳外 来文化的精华,越能学得西 方等外来文化之真,这才能 真正使中西或中外文化的精 华在现时代的要求下相融合 ,构建新的中华文明。 湖北的国学传统源远流 长,历史上涌现了一批学养 深厚的国学大师。他们为中 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 贡献,也成为国学发展不同 阶段的典型代表。宋至清末 ,全国的大学者大多到过湖 北,湖北学人在全国也享有 盛誉。明清以来湖北理学与 经学的特点是有独创性、开 放性,倡导实学。湖北自古 就有儒家重教兴学的深厚传 统,清末张之洞督鄂期间尤 重视文教,开放教育,对湖 北文人与文化有深刻的影响 。 湖北地区水陆交通方便 ,资讯较发达,在清末以来 呈现出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碰 撞交流的状态,这就促使当 地的或旅鄂的一些有思想的 文化人批判、离异传统,而 后又从高层次回归传统。现 代多数鄂籍或来鄂的学人有 一个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