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历史顺序与逻辑顺序相统一”为原则,按时序铺展史实,从《严复集》《郑孝胥日记》《工程》《科学》《中山陵档案》以及上海的中西文报刊、康奈尔大学校刊及学生档案、清末新政档案、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民国档案等有关史料中建立逻辑关系,进而展开严密的推理与生动的叙述,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吕彦直既短暂又漫长的人生历程。传神地再现了吕彦直的求学经历、生活场景与工作细节。连带发掘并展现了一批吕彦直的同学、校友、同事、助手等鲜为人知的生平履历、求学及工作事迹,有助于推动对中国科学史、中国近代建筑史,特别是对吕彦直研究的深入。
目录
                                                        前言:寻找吕彦直
  一、缘起
  二、史料的发掘与铺陈
第一篇  家世
  第一章  渤生
    第一节  降生紫竹林(1894年7月28日)
    第二节  籍贯之辨
      一、“山东东平”说之最早来源
      二、相关记载与辨析
      三、实地调查研究
      四、吕彦直的确认
      五、吕彦深的履历页记载
      六、侯疑始的补充
    第三节  吕彦直的兄弟姐妹
      一、四兄弟各有各精彩
      二、三个姐姐均嫁人名门
  第二章  家学与家变
    第一节  家学
      一、随官而居
      二、在家开蒙学中文
    第二节  家变
      一、1901年8月:严复的安排
      二、1901年8月—1918年12月:章氏好姐的角色
      三、1919年9月9日:郑孝胥的记录
    第三节  从侯疑始学文字
第二篇  求学
  第一章  远赴巴黎
    第一节  在巴黎上小学(1902年9月—1905年3月)
      一、从迈达先生学习法文
      二、擦拭汽车,挣学杂费
      三、1905年3月21日:书赠纪念卡
    第二节  住读五城中学堂(1905年5月—1910年12月)
      一、五城中学堂
      二、1905年5月:入读五城中学堂
    第三节  考上清华高等科(1911年2月)
      一、“收还庚子赔款遗派学生赴美办法大纲”要点
      二、庚款生的待遇
      三、考上清华高等科
    第四节  在“定期甄别”中脱颖而出(1913年4月)
      一、定期甄别
      二、“清华十六子”之一
      三、1913年8月:起程赴美
  第二章  在康奈尔大学的日子
    第一节  人读康奈尔大学西布利学院(1913年9月—1915年6月)
      一、康奈尔大学的学制
      二、入住卡斯卡迪拉男生宿舍楼
      三、注册信息
      四、改换学科须依规办理
    第二节  科学社第33号社员(1914—1918年)
      一、“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
      二、1914年8月:加入科学社
      三、1914年11月8日,缴纳第一笔股金
      四、1915—1917年:节衣缩食交股金、特别捐
      五、1915年:积极翻译外国科学著作
      ……
第三篇  执业
  第一章  入职茂飞&旦纳建筑师事务所
  第二章  走自己的路
  第三章  一举成名
  第四章  1926年:迎难而上
  第五章  1927年:筚路蓝缕
  第六章  1928年:置生死于度外
第四篇  陨落
  第一章  1929年:英年早逝
  第二章  吕彦直的遗产
第五篇  杰作
  第一章  第一个夺冠作品:上海银行公会大楼
  第二章  第二个夺冠作品:南京中山陵
  第三章  第三个夺冠作品:广州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
  第四章  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奠基
第六篇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寻找吕彦直 一、缘起 1998年11月,广州中山 纪念堂第九次大维修竣工前 ,笔者奉命采写一篇专题报 道。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在 广州中山纪念堂大维修工地 蹲点半个月,从迷宫似的堂 底地下室到桥梁般的八角大 屋顶桁架,从楼梯走廊到八 角抱厦的外侧平台,从舞台 上下到后台化妆室,走了个 遍,也看了个遍。笔者为这 座宏伟建筑的超前设计所震 撼,为建筑师吕彦直中西结 合的超凡技艺所折服。采写 过程中发现:广州中山纪念 堂建筑史一片空白,建筑师 吕彦直的研究一片空白,遂 决心填补之,由此而开启了 “寻找吕彦直”之旅。 笔者长途跋涉,前往山 东东平县彭集镇的吕姓聚居 地吕家庙村,拜访吕氏族长 吕传寅先生,查阅吕氏族谱 ;前往天津和平区寻找吕彦 直的出生地;前往北京,到 清华大学寻找吕彦直的学籍 档案;前往上海四川中路寻 找彦记建筑事务所;前往南 京中山陵实地考察,寻找吕 彦直的足迹,寻找那块失落 的吕彦直纪念碑。 2003年《广州中山纪念 堂钩沉》的出版,填补了广 州中山纪念堂建筑史的研究 空白,其中第五章“建筑师 吕彦直”,以实地调查研究 的结果,推翻了吕彦直籍贯 “山东东平”的旧说;对吕彦 直的家庭出身及成长路径做 出合理的研判。2007年出 版的《吕彦直与黄檀甫—— 广州中山纪念堂秘闻》(简 称《吕》书),则以其首次 披露的吕彦直童年照、工作 照、吕彦直手稿,以及广州 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的建筑 现场照片刷新了人们对吕彦 直的认知。遗憾的是,受限 于特殊的成书要求与条件, 笔者无法核实相关口碑,以 致仓促中给《吕》书造下硬 伤,比如,错写吕彦直父亲 的名字及其生平履历等。尽 管在《吕》书出版仅两个月 之后,笔者即发文更正,但 毕竟覆水难收。为此,笔者 在自责之余决心“返工”,重 启“寻找吕彦直”之旅。 二、史料的发掘与铺陈 2012年,笔者来到台北“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查阅 晚清军机档案。此外,在持 续多年的研究中,笔者还查 阅了游美学务处档案、康奈 尔大学档案、中山陵档案、 广州中山纪念堂及纪念碑档 案等一批中英文档案史料; 认真研读了卷帙浩繁的《严 复集》,研读了《郑孝胥日 记》《梁漱溟自述:我是怎 样一个人》《赵元任早年自 传》《杨杏佛年谱》等吕彦 直的父辈及同辈人的著述、 传记与年谱;认真阅读了《 科学》《工程》《建筑月刊 》《中国建筑》《工程周刊 》《大学院公报》《密勒氏 评论报》《字林西报》《字 林星期周刊》《字林报行名 簿》等一大批与吕彦直有关 的连续性出版物,让自己进 入吕彦直所在的历史时代与 历史现场,与吕彦直一道在 五城中学堂、清华留美预备 部、康奈尔大学上课;一道 前往纽约的晨边高地,参观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一道 搭乘沪宁快车,登上中茅山 工地,出席筹委会会议…… 要之,与吕彦直同进退,共 悲欢。终于成就了《中国近 现代建筑奠基人:吕彦直传 》(简称《吕彦直传》)一 书。 在《吕彦直传》中,笔 者以“历史顺序与逻辑顺序 相统一”为原则,按时序铺 展史实,最大限度地还原了 吕彦直既短暂又漫长的人生 历程;如实地再现了吕彦直 早年及大学时代的求学经历 、生活场景与工作细节;连 带发掘并展现了一批吕彦直 的同学、校友、同事、助手 等鲜为人知的生平履历、求 学及工作事迹,进而填补了 中国科学史、中国近现代建 筑史,尤其是吕彦直研究的 空白。 《中国近现代建筑奠基 人:吕彦直传》是吕彦直研 究的奠基之作、工具之作, 是笔者为寻找吕彦直而艰苦 发掘、独立考证的结果与记 录,同时也是同行或后来者 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路标。书 中还呈现了一批笔者在研究 过程中拍摄的影像资料(未 标注图源),有部分照片十 分珍贵,如在广州市人大常 委会大楼高层拍摄的广州中 山纪念堂全景图、在中山纪 念堂舞台后拍摄的城堡式门 钉图、在中山纪念碑顶层拍 摄的钢板螺旋楼梯图等,得 来不易。希望有良知的研究 者,尊重《吕彦直传》的研 究成果,引用时敬请注明出 处,以求营造一个健康的学 术环境。 笔者非“学院派”出身, 独立研究,没有得到任何资 助,查阅资料与研究过程也 非常不易。因此,疏漏之处 在所难免,诚望各位方家不 吝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