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旗、国歌、国徽是宪法确定的国家重要象征和标志,颁布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是落实宪法规定的重要举措。《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由法治日报社编,通过组织书法家书写相关法的法条,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旨在引领和推动更多的人拿起笔来写法、学法,推动更多人成为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使书写法律成为社会公众学习法律的有益方式,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第 一 条 张 海 
第 二 条 顾亚龙 
第 三 条 王学岭 
第 四 条 罗 杨 
第 五 条 刘俊京 
第 六 条 王立志 
第 七 条 张红春 
第 八 条 吴 行 
第 九 条 刘月卯 
第 十 条 张 继 
第十一条 张建会 
第十二条 吴 雪 
第十三条 李 力 
第十四条 谢少承 
第十五条 刘建丰 
第十六条 安文丽 
第十七条 米 闹 
第十八条 漆 钢 
第十九条 刘楣洪 
第二十条 王 丹 
第二十一条 柯云瀚 
第二十二条 龙开胜 
第二十三条 胡崇炜 
第二十四条 石跃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第 一 条 孙晓云 
第 二 条 郑晓华 
第 三 条 王文杰 
第 四 条 宗家顺 
第 五 条 李 锋 
第 六 条 施恩波 
第 七 条 郝 军 
第 八 条 田伯平 
第 九 条 李 啸 
第 十 条 孟世强 
第十一条 李洪海 
第十二条 于恩东 
第十三条 刘 成 
第十四条 李劲松 
第十五条 丘仕坤 
第十六条 邵佩英 
第十七条 冉繁英 
第十八条 郭永琰 
第十九条 崔 伟 
第二十条 邱才桢 
第二十一条 林 峤 
第二十二条 周庶民 
第二十三条 李纯博 
第二十四条 张铜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第 一 条 夏湘平 
第 二 条 宋 琰 
第 三 条 张 戈 
第 四 条 姜宝平 
第 五 条 石 力 
第 六 条 白 锐 
第 七 条 高庆春 
第 八 条 田选军 
第 九 条 王 瑞 
第 十 条 何涤非 
第十一条 潘善助 
第十二条 胡紫桂 
第十三条 张建才 
第十四条 张学群 
第十五条 孟庆星 
第十六条 颜奕端 
第十七条 董文广 
第十八条 孟繁禧 
第十九条 叶培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第 一 条 陈洪武 
第 二 条 嵇小军 
第 三 条 丁申阳 
第 四 条 李志顺 
第 五 条 洪厚甜 
第 六 条 林玉梅 
第 七 条 毕 政 
第 八 条 徐右冰 
第 九 条 王厚祥 
第 十 条 张 冰 
第十一条 孟鸿声 
第十二条 杨广馨 
第十三条 吴震启 
第十四条 潘文海 
第十五条 邓宝剑 
第十六条 颜振卿 
第十七条 杨昌刚 
第十八条 郑军健 
第十九条 史星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第 一 条 苏士澍 
第 二 条 江必新 
第 三 条 赵雁君 
第 四 条 张维忠 
第 五 条 宋华平 
第 六 条 肖建科 
第 七 条 张公者 
第 八 条 戴 跃 
第 九 条 毛国典 
第 十 条 方 放 
第十一条 吴东民 
第十二条 韩亨林 
第十三条 陈 洪 
第十四条 鄢福初 
第十五条 彭利铭 
第十六条 刘 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第 一 条 陈振濂 
第 二 条 张改琴 
第 三 条 朱培尔 
第 四 条 王卫军 
第 五 条 刘金凯 
第 六 条 苗培红 
第 七 条 祝 帅 
第 八 条 梁永琳 
第 九 条 解小青 
第 十 条 程 度 
第十一条 吴占良 
第十二条 张 杰 
第十三条 杨明臣 
第十四条 韩清波 
第十五条 郭孟祥 
第十六条 张荣庆 
后 记
                                                    
前言/序言
                                                        序 言 
“书·法”赋 
  国语汉言,人文之根;点划至简,形声会意。结构方正,排行整齐;审美意趣,举世称奇。 
  字之美化,名为书法;千人书写,情态迥异。笔墨纸砚,或为道具;甲骨金石,亦成载体。毫端随腕,峰回路转;云烟落纸,缤纷旑旎。露藏逆顺,方圆长短各有情;疾徐提按,浓淡枯润自成趣。抑扬顿挫,落笔无声胜有声;蹲跪立走,行止进退皆神气。欹正俯仰,蛟腾龙起;呼吸顾盼,鸾飘凤栖。轻重虚实,气韵如微澜余波;纵横捭阖,意境似霞灿云逸。隶楷行草,时有名家巨擘;韵法意变,代有风标更替。欧颜素旭,各领风骚;张蔡钟王,筚路蓝缕。锥颖有限,曲尽千古风流;宣纸无垠,挥洒江山万里。笔钩岁月,健毫几撮记流年;墨染春秋,砚池一方种万机。书以载道,广德于有痕;象以通神,摄魂于无极。诚为审美之神具,达意之利器也。 
  治国有道,智鉴古今;厥德政为本,唯法治是期。盖因其扬民主而抑专制,彰公意而拒私曲;定规矩而一准绳,惩腐恶而张正义。是以伯夷降典,周公制礼,贞观定律,无忌疏议。观察古今,邦兴国治,唯崇礼明法是随;审视中外,国泰民安,唯良法善治奠基。 
  法重实施,典贵威仪;赖家喻户晓,厉行一律。有志者提议,以书普法;执笔者景从,争献才艺。高手踊跃,大家云集;挥毫泼墨,各显绝技。蔚为大观,风神各异:或简古拙朴而老辣,或天真灵动而俏丽,或挺拔遒劲而恢宏,或俊秀优雅而飘逸。偶见铁画银钩,力透纸背;时有流电崩云,惊飙迭起。此处水注澄潭,鱼跃鸢飞;彼岸月印千山,鹤息鸿跂。实属法界之罕见,书坛之仅遇;诚为审美之盛宴,精妙之雅集也! 
  善哉!书以驭字,法以兴邦。书因艺高受赏,法以善治称良。依法治国,民安而国强;以书弘法,书扬而法彰。书以载法,普法兼作弘艺;法存于书,法艺皆成世尚。妙矣!美法与美书同载,美美与共;律法与书法一体,法法俱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