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家安全法释义与适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为基础,以法律条文为顺序,全面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基本规定、核心要义等内容。
《国家安全法释义与适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法律条文逐条解读,内容分为法条介绍、条文解读、案例分析、关联法规、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等部分,注重规范与案例、原理与应用的结合,综合阐释了国家安全法中的法律问题等。
《国家安全法释义与适用》既可以作为学习国家安全法的基本读本,也可以作为深入系统研习国家安全法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
第三章 维护国家安全的职责
第四章 国家安全制度
第五章 国家安全保障
第六章 公民、组织的义务和权利
第七章 附则
试读
《国家安全法释义与适用》:
一、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和机制的内涵
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的制度和机制,通过完善审查和监管,可以及时预防、化解国家安全各领域存在的风险。
对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的制度和机制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内容:首先,国家安全审查区别于一般安全审查。根据《国家安全法》第2条的规定,国家安全围绕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其他重大利益,因而,国家安全审查的对象是对国家重大利益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现实风险。其次,审查和监管制度和机制区别于一般的监督方式。审查和监管方式不仅对已有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规制,还强调对个人、企业、组织在实施具体行为时的预先审批。后者是审查区别于一般监督的关键。监察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监察机关依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此种监督方式属于对相关行为的事后监督。最后,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的制度和机制具有体系性,与一般的审查行为相区别。“制度和机制”强调公民共同遵守的准则,并且此种组织运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区别于各领域法的具体举措,制度和机制强调应形成涵盖全体的审查模式,并有统一的原则指引。
二、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和机制的范畴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后,我国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体现出由传统安全领域向非传统安全领域延伸的趋势。以往的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主要围绕国防、军事、防扩散等领域展开,例如,《军品出口管理条例》《核出口管制条例》《核两用品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条例》。同时,相关部门在经济、科技等领域进行了基本的制度框架设计,例如,《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有关化学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制办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非传统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对此,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应不断进行调整,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原则的指导作用。根据本条内容,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和机制构建应包含以下方面。
在外商投资方面,2020年1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对审查的外商投资类型、审查机构、审查范围、审查程序、审查决定监督执行和违规处理等,进行精准规定,保护外商投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
在特定物项和关键技术方面,2002年起施行的《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中规定,禁止、限制进出口的货物目录由国务院外经贸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2020年修订的《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对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和专利实施许可等方式的技术转移进行调整,促进跨境技术交易安全发展。
在网络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方面,2021年通过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是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采购网络产品和服务,以及网络平台运营者开展数据处理活动的规范性引导。2022年通过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完善了我国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
在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建设项目方面,2004年发布的《国务院决定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目录》规定,国家安全部、地方各级国家安全机关,为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建设项目审批的实施机关。此类建设项目包括重要国家机关、军事设施、重点科研单位和军工单位的周边建设项目,出入境口岸邮件和快件处理场所、电信枢纽等建设项目等。
其他重大事项和活动应与前述几个方面具有相当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安全风险产生新的变化,应结合具体实践内容,对重大事项和活动的内涵进行把握。
……
前言/序言
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就曾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领导干部肩负着重要责任,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道路、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对于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规学规守规用规、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具有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西南政法大学组织编写了这套“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丛书”,旨在依托西南政法大学优秀的法学师资队伍汇编、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引导领导干部把握应知应会法律法规的核心要义以及依法行政的工作要求,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丰富内涵,带头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
本套丛书精准把握文件要求,在编写过程中坚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充分考虑领导干部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学习效果,精选与领导干部履职密切相关的重点条文进行讲解、导学,致力于提升领导干部学习的精准性、科学性、实效性,进而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常态化、规范化,增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示范效应。为提升学习效果,本套丛书中的每本在各章正文前设“导学”版块,重点介绍该章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背景、主要意义,概述相应法律法规与领导干部履职的关系,提示领导干部应关注的重点内容。正文部分采取“条文解读+案例引入”的形式,通过专家解读和真实案例介绍的方式,增强内容的可读性和专业性。
西南政法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学府,办学七十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达三十余万,是全国培养法治人才最多的高校,同时也是法学专业招生规模最大的高校,在法学教育、法治人才培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积淀。西南政法大学以“政”字挂帅,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以“法”字当头,抓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教育引导和宣传宣讲,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同时继续发挥特色优势,争创一流水平,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努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法治保障和智力支持。本套丛书由西南政法大学十余位资深专家学者领衔主编,融汇西南政法大学七十余年的法学教学、科研积淀于一体。期待本套丛书能够对领导干部带头尊规学规守规用规、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发挥积极作用,期待本套丛书能够为推动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助力和保障。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