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刑法总论讲义》集中、全面地阐述了日本著名刑法学者前田雅英的理论观点,第七版则更直率地呈现出前田教授的个人色彩。比起构建理论体系,“前田说”更加重视提炼判例中的法理规则,所以“前田说”除了在学界特色鲜明、独具一格之外,对日本的刑事司法实务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书严格挑选出最重要的理论话题,对应近年来的法律修正,网罗新近的日本刑法判例与学说,用平实的语言及丰富的图表使读者能够迅速掌握刑法学的基本论点,培养以具体事实为前提、依靠自己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立足实质犯罪论,强调“国民规范意识”,基于最新的犯罪形势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尊重裁判所的判断,试图摆脱以往支配学界的“德国型”刑法理论的束缚,展开裁判员裁判制度下的“日本式”刑法解释。
目录
中译本序 ………………………………………………………… i
致中国读者 ……………………………………………………… v
序………………………………………………………………… vii
略缩语表 ………………………………………………………… ix
序 章 刑罚与犯罪的基本思考方法 ……………………… 001
1 犯罪与刑法 ……………………………………………… 002
(1) 犯罪、刑罚与刑法 (2) 刑法(刑罚)的作用
(3) 刑罚论的基础———报应刑与目的刑
2 刑法学———刑罚理论与犯罪理论 ……………………… 006
(1) 刑法理论与刑法学
(2) 日本近代刑法学的成立———西欧刑法学的引入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刑法学的演变
(4) 现代的刑罚理论
(5) 现代的犯罪理论———从形式犯罪论到实质犯罪论
第一章 犯罪论的基本构造 …………………………………… 021
1 犯罪论体系 ……………………………………………… 022
(1) 该当构成要件、违法且有责的行为 (2) 犯罪论的机能
2 对构成要件的理解 ……………………………………… 026
(1) 形式的构成要件概念与实质的构成要件概念
(2) 构成要件的作用
3 违法性的思考方法 ……………………………………… 027
(1) 违法性的客观性
(2) 刑法上的(可罚的)违法性与实质违法论
(3) 违法性的具体判断
4 责任要素与构成要件 …………………………………… 034
(1) 责任主义 (2) 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5 构成要件与阻却事由 …………………………………… 036
第二章 客观的构成要件 ……………………………………… 039
第一节 客观构成要件的构造 ……………………………………… 040
1 构成要件与违法性 ……………………………………… 040
2 客观构成要件的要素 …………………………………… 041
(1) 结果与实行行为 (2) 主体 (3) 客体
第二节 构成要件解释与罪刑法定主义 …………………………… 047
1 罪刑法定主义 …………………………………………… 047
(1) 两个原理 (2) 法律主义 (3) 明确性理论
2 罪刑法定主义与适正程序 ……………………………… 051
(1) 处罚规定的违宪性 (2) 合宪性限制解释
(3) 实质的构成要件解释与禁止类推解释
(4) 日本刑法解释的特色
3 禁止事后法———刑法的时间效力 ……………………… 058
(1) 刑罚的变更 (2) 刑罚的废止
4 刑法的效力 ……………………………………………… 062
(1) 刑法的空间效力 (2) 刑法的对人效力
第三节 结果 ………………………………………………………… 067
1 构成要件结果 …………………………………………… 067
(1) 结果与危险性 (2) 结果与实行行为
2 值得处罚的结果与轻微性 ……………………………… 068
(1) 轻微的结果与危险性
(2) 被害人的同意、承诺与构成要件该当性
第四节 实行行为 …………………………………………………… 072
1 刑法上的行为概念 ……………………………………… 072
(1) 裸的行为论 (2) 实行行为概念的重要性
2 实行行为性的具体判断 ………………………………… 073
(1) 实行行为与故意 (2) 实行行为的始点与终点
3 间接正犯 ………………………………………………… 078
(1) 工具性 (2) 间接正犯的各种类型
第五节 不作为犯 …………………………………………………… 084
1 概说 ……………………………………………………… 084
2 不作为的实行行为 ……………………………………… 085
(1) 不作为的实行行为与作为义务 (2) 作为义务的具体内容
(3) 结果回避可能性
第六节 未遂 ………………………………………………………… 092
1 未遂处罚 ………………………………………………… 092
(1) 未遂犯 (2) 预备与阴谋
2 实行的着手 ……………………………………………… 095
(1) 主观说与客观说 (2) 着手时期的实质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