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一部励志与艰辛的个人史,一首睿智与勇气的生命诗。
本书以作者童年生活和家事为起点,以工作经历与事件叙述为中心,通过对人生之旅的书写,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生活体验以及诸多对世界的感悟,娓娓道来,充分展现了作者追求事业的坚毅性格与崇高信仰。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见,以及所展示的个人魅力,更会给后来者带来积极的借鉴意义。对于地方而言,作者所记述的人和事,所提供的文献线索,不仅具有示范性的研究价值,还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目录
第一部曲 向往美好
学做人
学做事
学知识
第二部曲 承担使命
教书育人
人事回眸
走进人大
乡镇风采
部长放歌
副职重任
市长情怀
政府助事
特殊使命
政协履职
第三部曲 岁月留情
传承文化
乐于奉献
善助他人
自我保健
创新生活
留住岁月
尾声
补记
试读
童年的心是纯洁的、美好的,对未来充满着期待,有好多好多的梦想;那幼小的心灵,面对这个广袤而又深邃的世界,又有很多的好奇。怎样认识这个世界、适应这个世界、闯荡这个世界,我一无所知,于是带着一大堆问号、梦想、追求走入了这个世界。
我出生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经济贫困,文化落后。处在一个接近两省、三市的交界处,就是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峨山镇袁山村。这个边远的小村,村名称为袁山村,是因为村里袁姓人比较多,其次是刘姓、赵姓、姚姓、杨姓等。我的曾祖父是一个逃荒户,兄弟两人来到这个小山村。后来两人成家立业、繁衍生息。我的祖父膝下有兄弟五人,我爷爷排行老大,膝下有兄弟二人,我的父亲排行老二。我的父亲就出生在这个小山村。到我上初中时才知道,曾祖父是从沂蒙山区讨饭来到这里定居的。听父亲讲,他的爷爷兄弟二人来到这里,地无一垄,钱无分文,房无一间。靠给大户人家打长工谋生,后来做豆腐卖,赚回来几个钱,买了两亩荒地生存,日子过得非常贫寒。就这样到我这辈,已传了四代人。我的爷爷是一位性格直率,刚正不阿,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做贼的人。宁可断、不可弯,处事为人灵活性不足。我小的时候听奶奶讲,爷爷做事不愿求人,甘愿受穷,所以日子过得不太好。新中国成立后,我家分得了几亩山岭薄地,解决了田地的问题。1951年我父亲成家立业,从我爷爷那里得了两亩薄地,分家时没有房产,只搭了两间草棚过日子。父亲是一位坚强、勤劳、善良、正派、智慧之人,上不起学便自学识字,能读报纸,还能看一些古书,担任过多年的村干部。母亲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她的父亲(我外祖父)杨玉法是抗日战争早期参加工作的,在八路军鲁南军区工作,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无数次战斗,击毙过不少日本鬼子,受过伤,后期在军区后勤部专做军需工作,还参加了渡江战役。又转到沂蒙山区,专做粮食供需工作。后又转业到地方,直到离休。姥姥是一位大方、善良、勇敢、进步的女性,抗日战争时期入党,做过妇救会会长,被敌人多次追杀,曾在我的村住过。新中国成立后在地方做妇女工作。出于对我父亲的了解,经人介绍,母亲与父亲结婚,生下我们姐弟妹九人。我母亲是一位厚道、宽宏、善良、理智之人。她对事反应灵敏,对人非常热情,能吃苦耐劳,在生活非常困难的状况下,辛苦地坚守着这个家庭,养活了我们姐弟、姊妹。我的童年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贫困家庭。当时按成分,称为贫农。父亲还做过贫农代表。我们这样的家庭赶上了好时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没有我们全家。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对毛主席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我的记忆里,是听着一首歌曲走过了童年时代。那首歌是“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所以从小就受影响,对社会主义很有感情。我经常从父亲那里听到旧社会的一些故事。在旧社会,我们老辈都是受剥削的。为期盼好的时代,我的爷爷起名叫刘如好,盼望今后儿孙都好。对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是我的大伯,起名叫刘思明,寓有盼望天明之意;我的父亲起名叫刘思亮,意为盼到天亮、等到天明,天亮了我家就有希望了。那时,老人都盼自己的家族兴旺,所以对后代的族系班辈都取一些“吉利”的字当“辈分”。我从父亲那里知道了从我的孩子这辈开始,老祖已起好十五个班辈的字。这十五个“辈字”是:富、瑞、春、贵、有、兴、金、泰、宝、昌、兆、开、新、士、业。从我家的祖宗们对“班辈”认真斟酌可以看出他们对下一代成长的期望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我出生在这个家庭是知足的,我也非常感谢祖宗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文化传承。我的童年就是受到这些良好家风的影响,盼望美好未来,在渴望中度过。我出生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正值国家百废待兴,国民经济极度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非常艰辛。但是,党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新的社会形态开始转换,广大人民群众对新中国、新时代、新天地充满期待。我就是在这充满希望的时代开始有记忆的。
在我的记忆中,儿时听大人讲,新社会是社会主义,每家农民必须“入社”,以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形式,组织农民集体种地,统一耕种,统一按工分分配粮食。全村人还要到集体食堂吃饭。我那村是个自然村,不到300人,把它作为一个生产小队对待。生产大队是三个自然村组成的,一个是信山村,一个是郭山村,还有我们袁山村,叫三山生产大队。后来自然形成了一个行政村——三山村。在儿童时期记忆最深的是,跟着父母到村集体食堂吃饭。食堂办得很差,稀饭是用一些豆面或者其他粗面粉做成的,很稀,可以代为镜子用。早晨烧一次,可以用一天。当时的形容是,早晨汤、中午凉、晚上的糊糊照月亮。稀饭做成这样是为了节约粮食。主食是煮地瓜,地瓜粥,用各种菜叶或野菜做的窝窝头。小时候的我,吃不下去,不愿去集
前言/序言
这本书,不是什么理论 著作,也不是文学创作,只 是我对已走过的人生经历及 做人做事的一点认知和感悟 。目的是回忆往事,梳理自 己,把有益的东西留给亲朋 好友,特别是我刘家的后代 ,给家族有一个传承。人生 在世不能敷衍,更不能马虎 ,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认 真、规范、到位。宇宙无限 ,人生有限,日月轮回,乾 坤依旧。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 。我认为,应该把自己一生 的所知、所悟,还原人类、 奉献社会。一个人在这个浩 瀚的自然界,极为渺小,不 可能人人都做出惊天动地的 大事,更不可能像古代四大 神话中的女娲补天、共工触 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一 样,流传千古。也不可能像 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伟人们 做出非凡的业绩,也不会像 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进步做出 不朽的贡献。我只是想把我 在做人做事中认为是正确的 东西写出来,汇聚成册,留 传后人,使年轻人看了,知 道如何做人;在岗位工作的 人看了,知道如何做事,退 休后的人看了,知道如何养 生。 这本书,我认为充满着 正能量,书名定为“正道人 生”。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 主席、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 主任胡抗美大师题写。副标 题定为“我的人生三部曲”, 由中国书协前监委、中国狂 草大师马世晓先生题写。“ 我的人生三部曲”,第一部 曲“向往美好”,主要回忆从 小学到大学时期。第二部曲 “承担使命”,主要回忆从政 经历。第三部曲“岁月留情” ,书写退休后如何养生。书 名之所以定为“正道人生”, 是因为我走了这样的人生路 。在书中把所作所为写出来 ,自己讲自己的故事,自己 说自己的人生。在书中,遵 循了客观、求实、忆事、说 理的方式去叙写历史,采用 理性论述,系统论点,以实 为据,依据说理,依理说事 ,翻了我所有的生活日记、 工作笔记,之所以时间节点 能讲明白,是因为我从考人 专科学校到毕业后国家分配 成为一名国家干部开始写日 记,到了每一个工作岗位上 ,特别是做领导工作,所有 的讲话文稿都得到完善保存 。因此,查阅起来非常方便 ,写好这本回忆录就有了可 靠资料。为这本书定名,我 思考了很久,又争取了好友 的意见才确定的,之所以叫 “正道人生”,是因为自己做 人做事,有生以来行得正、 站得直,取名“正道人生”比 较合适。并且我还查阅了一 些资料,如孔子《论语》中 讲道,大道直行,正道也。 意思是做人要正道,正直守 道,正道直行,不歪不斜, 立人立言,走好人生路。人 的一生要守规矩,走正道, 为社会释放正能量,做厚德 之人,正派之人,仁义之人 ,永远不做小人,不做坏人 ,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 会、有益于他人的人。我还 在孔子的书中找到了“政者 正也”的论述。还从老子的 《道德经》中找到了“以正 治国”的论点。意思是说做 官的人要有正心,不要有邪 意,要把立德、立言、立业 、立身作为遵循,为百姓做 事,为人民当官。我的理解 是无论做人还是做官都要正 道、正义、正直,做一名无 邪念之人、清廉之人,终生 成为一名正道之人。同时, 我还想通过这本书,追溯自 己的历史,回味自己的人生 ,传承美德,推进文明;说 点实事,讲点真情,把家庭 文化、个人情感汇集到中华 民族文化之中,为发扬、传 承美德尽点心意,也为推动 与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道 德情操、道德意识当一名使 者,倡导每一个人都能走正 道、干正事。人生活在这个 世界上不容易,早晚会在岁 月中消失。但是岁月带不走 记忆,也带不走情感,只会 留下念想。凡是高尚的东西 ,有用的知识,必定会在人 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让回忆 永存,让岁月留情,让人生 正道直行。 (瞬间一甲子 岁月知人 生) 开笔时间2014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