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们总是很难持续行动,他们中断营养计划,不遵守药物治疗方案,无法坚持执行新年时订下的计划:放弃了减肥,拖延症照犯。但是,市场上的畅销书提出了什么样的建议呢?它们总是告诉人们要培养习惯,可是习惯只占生活和工作中行为的 40%,我们的行为中还包括另外的60%,我们该拿这部分怎么办呢?
《影响力·行动篇》将带来媲美《影响力》的行为改变科学,通过3种行为分类、7大武器,让你能够持续行动,实现持久改变,是一个无需意志力,就可达成目标、实现成功的极/简方法。它告诉我们:
行为可以分为:自动行为、冲动行为与常见行为。平时,这三种行为交织在一起,人们很少将其分开,而要想真正改变行为并将新行为坚持下去,前提就是要搞清楚这三种行为真正的区别所在。
达成持久改变需要利用7种武器的力量。这7种武器分别是:阶梯模型、社交磁力、要事为先、极/度容易、行为在前、致命吸引与反复铭刻。掌握这7种武器,你就相当于拥有了将改变坚持到底的密钥。
不同的行为类型,需要不同的武器支持。要坚持的行为越复杂,要用到的武器就越多。使用的武器组合越丰富,行为改变的效果就越好。
目录
中文版序 善于坚持,更应学会如何改变
前 言 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到做不到
第一部分 7种武器背后的科学原理
第 1 章 对抗
为达成持久改变而做准备
行动底背后的科学
实现行为上的持久改变,只需两个步骤
SCIENCE:7种行动武器
第二部分 掌握7种行动武器的力量
第 2 章 武器1:阶梯模型
整合步骤、目标与梦想
找到第一把梯子,投入全部精力
阶梯模型让你小步迈进,信心更强
阶梯模型为何有效
阶梯模型如何助力生活目标达成
阶梯模型如何帮你实现商业目标
第 3 章 武器2:社交磁力
社群的力量会影响个体的行为
什么样的社群才具有吸引力
成功社群具备的 6 大要素
什么样的社群会对成员带来持久影响
如何运用社交磁力加速商业成功
第 4 章 武器3:要事为先
重要的事让人更有动力去做
“重要性”对行为的影响
人生 3 件头等大事
如何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
运用要事为先打动商业客户
运用要事为先激发生活动力
第 5 章 武器4:极度容易
越简单,越容易坚持到底
是什么在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
别让想做的事变得过于复杂
让事情变得更容易做的方法
运用极度容易助力商业项目脱颖而出
第 6 章 武器5:行为在前
行为的改变影响着我们的大脑
神经记忆,一套强大的心理技巧
行为在前的 4 种类型
如何运用行为在前掌控自己的生活
如何运用行为在前让用户做出选择
第 7 章 武器6:致命吸引
极度诱惑能让你停不下来、自发行动
欲罢不能背后的科学原理
哪些奖励是对行为影响最深的诱惑
提升吸引力的 5 个妙招
在生活中运用致命吸引的两种方式
在商业中运用致命吸引强化品牌忠诚度
第 8 章 武器7:反复铭刻
把行为变成习惯,将习惯设为默认
什么是大脑的可塑性
大脑喜欢自动驾驶:让行为铭刻成习惯
神奇的“认知疫苗”
让反复铭刻赋能生活
第三部分 整合7种武器,升级自我
第 9 章 进攻:分心时代
如何发挥武器的更大效能
要想持续行动,不能只用一种武器
分清 3 种行为类型,是选择武器的前提
让 7 种武器组合起来,发挥大于 7 的力量
结 语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致谢与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试读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行动
人们总是很难持续行动,他们中断营养计划,不遵守药物治疗方案,无法坚持执行新年时订下的计划:放弃了减肥,拖延症照犯。
市场上的畅销书都提出了什么样的建议呢?
查尔斯· 都希格(Charles Duhigg) 的《 习惯的力量 》(The Power of Habit)和格雷琴·鲁宾(Gretchen Rubin)的《比从前更好》(Better Than Before) 宣称,在生活和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奥秘在于培养良好的习惯。然而,他们的理论基础只建立在一项研究上,这项研究认为,习惯占生活和工作中行为的 40%。但我们的行为中还包括另外的60%,那么我们该拿这部分怎么办呢?
前人智慧也未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告诉你的答案是:要改变你本来的样子。如果想坚持健身目标,就得像美国健身大师理查德·西蒙斯(Richard Simmons)一样热爱锻炼;如果想做个成功的企业家,就得成为史蒂夫·乔布斯那样的创新天才;如果想当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就一定要成为玫琳凯·艾施(Mary Kay Ash)般的社交高手。值得我们效法的榜样名单可以无穷无尽地列下去。
改变性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人都有一系列一辈子都不会改变太多的核心人格。好在要持续行动,你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核心人格,而只需要了解持续行动背后的科学,并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行动步骤就行了。这就是本书想要实现的目的。
过去 15 年,我跟科学界的一些顶尖人物合作,确认了让人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持续行动的 7 种行动“武器”。
我是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医学院的教授,也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数字行为中心及加州大学预测技术研究所的执行主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英特尔等组织与企业,还有美国顶尖的医院和基金会等机构,已经为我的研究提供了超过 1 000 万美元的资金。研究的参与者在饮食、睡眠、锻炼、药物及慢性疼痛管理方面实现了持久的改变。我们的行为改变项目让参与者得以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还让他们得到医疗救助保住了生命。我设计的干预措施帮助数千人改变了损害健康的行为,还帮助大大小小数十家企业改变了与业务相关的行为,并更好地发展。我的方法跟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在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商业类图书之一《影响力》中所写的类似。西奥迪尼回顾了近 300 年来的研究,并把研究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总结出一套普遍的规律。与西奥迪尼总结的规律一样,我介绍的这 7 种行动武器也具有叠加作用:使用其中一种兴许有效,而使用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一定会更有效。
我曾多次运用本书介绍的方法,让个人或群体的持续行动率提高了近 300%。也就是说,使用这些方法的人比不曾使用它们的人,改变行为的可能性要高 3 倍。
你可以把我在书中介绍的武器运用到工作或生活里。它们改变了乔希·纳瓦(Josh Nava)的生活,他以前一直做不完学校布置的作业,读不完自己为了消遣而想要读的书,讨厌跟进项目;但如今,他变成了成功的企业家,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和兴趣爱好。它们改变了里希·德赛(Rishi Desai)的生活,他以前太焦虑、太害羞了,没法和陌生人说话;但如今,他是个成功的医生,为世界知名的可汗学院设计了医学院的课程。乔·库隆布(Joe Coulombe)也运用这些武器挽救了走下坡路的乔氏超市(Trader Joe’s),让它变成了一家能够有效改变顾客购物行为的企业。
本书提供了经过科学验证的设想,你只要按照需要把它们运用到工作或生活当中,便能实现或大或小的目标。
前言/序言
善于坚持,更应学会如何改变
修读心理学研究生期间,我决定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此前我学习的外语只有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所以这一回,我想学点罗曼语族之外的语言。我打算先分别到希伯来语和汉语的课堂去学一阵儿,过几个星期再从中二选一。结果,完全没等那么久,第一天我就做了决定。
在课程表上,希伯来语课排在最前头。一下课,我就跑去找我的以色列朋友,练习刚学到的希伯来语入门短语,结果朋友说:“我们都会说英语,为什么要等着你想上 10 分钟、蹦出几个希伯来语单词来才能对话呢?”我回答说:“你们这可是坐实了我心中以色列人没耐心的刻板印象啊!”
当天晚些时候,我上了人生中第一堂汉语课。我走进教室坐下,发现全班人几乎都是美籍华裔学生。当想到他们说不定在家里就积累了许多使用这门语言的经验时,我很担心自己能否跟上学习的进度。不过,老师一上课就说,中文是有声调的语言,只要你能唱“哆来咪发唆”,就能说中文。我是个乐手,又刚刚拿到了民族音乐学学位,于是立刻就动了心,产生了学习汉语的念头。
这就是当听说我的第一本书《影响力·行动篇》在中国出版时,我激动万分的原因。不过,当图书策划方湛庐公司请我为中国读者写一篇序言的时候,我实在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才好。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本关于怎样让人坚持做事的书,而我认为,中国人原本就特别善于坚持。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数千年来,许多中国人一直都坚持着禅修和养生。在我看来,中国人本就知道该怎样坚持下去!
直到几年前,我有幸受中国心理学家和商界人士的邀请来到中国。在这趟旅行中,我了解到中国人也跟其他国家的人一样,被同样的行为问题困扰,即难以坚持健身、戒烟、吃健康食物等好习惯,难以建立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我还了解到一件极为有趣的事情,那就是:虽然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帮助中国人坚持了某些传统,并善于继续做本就在做的事情,但在构思富有创造力的产品或不再拖延时,仍会遇到挑战。当我意识到,西方人难以把想做的事情贯穿始终的心理问题同样也影响着中国人时,写一篇序言对我来说就简单多了。我只需把这个事实写出来就行。
《影响力·行动篇》能为你提供关于怎样让行为实现持久改变的信息。不管你是想要研发新型化工品或制药化合物的科学家,还是想要建立更活跃的客户群的商业人士,抑或是单纯地希望自己或家人更健康的普通读者,本书都能为你提供一份“食谱”,指导你达成目标。本书会教给你其他书里没有的信息,比方说,帮你将想要改变的行为分为 3种不同的类型,并且找到改变它们所需的工具。但它终究只是一本书而已,它只能给你提供信息。一如中国文化早已领悟到的那样,真正把一件事坚持到底的方法,就是将它巩固为习惯,或将它变成社会惯例的一部分,让它容易做到,也就是要运用本书所介绍的 SCIENCE 模型。所以,当你阅读本书的时候,请一定不要只用眼睛浏览,或只用大脑思考,而要把书里的概念运用到生活里――跟朋友讨论、分享,把 3 种想要改变的行为变成日常生活习惯的一部分。
非常感谢你购买本书,真心希望收到你的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