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此非艺术》从个体艺术体验出发,梳理近年来作者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观察与创作。将案例依照主题安排在各章节,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光、它既在它又不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视觉语言的歧义性、如何画好一朵云彩、下象棋的人、此非艺术。从观看和创作的在场行为出发,对视觉语言的矛盾性、歧义性、模仿性以及对抗性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目录
01 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光
1.1 从哲学、物理学和人类学谈视觉
1.2 詹姆斯·特瑞尔
1.3 理查德·塔特尔
1.4 翠西·艾敏
1.5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
1.6 死亡,一场死亡的礼赞(DEAD,A Celebration of Mortality)
02 它既在它又不在
2.1 视觉语言的矛盾性——薛定谔的猫
2.2 黛安·阿巴斯
2.3 盐田千春
2.4 埃米尔·卢卡斯
03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视觉语言的歧义性
3.1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3.2 博伊斯和他的艺术
3.3 弗朗西斯·埃利斯
04 如何画好一朵云彩
4.1 视觉语言的模仿性·观看
4.2 《下楼梯的女子》——马赛尔·杜尚
4.3 托比亚斯·雷贝格
4.4 收藏家的家(模仿空间)
05 下象棋的人
5.1 视觉语言自身在表述层面存在必要性的对抗
5.2 马塞尔·杜尚
5.3 莎拉·卢卡斯
5.4 石黑浩:“Geminoid”机器人
5.5 亚历克·索斯
5.6 永不孤单VS虚实莫测
5.7 夸尤拉
06 此非艺术
6.1 网红打卡——歧义、消解与和解
6.2 “毁灭”和“毁坏”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无论是观看或创作,每位当代艺术的参与者都会有某些非常个人化的线索。当线索最终成为作品,我们感知到的也许只是外在的呈现,背后那些线索和线索上被牢牢打上的结往往会被忽略掉。至于我,在积累视觉经验的过程中,在焦虑什么?深入体验,或者说在形式持续发生的花火下,那个点燃激情的过程正是一直以来我心中的焦虑点。
我个人的当代艺术视觉体验是从2014年9月前往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访学开始的。从伦敦到柏林,再从巴黎到马德里,当然还有威尼斯,我参观了大量美术馆、博物馆,其中大部分展览对我来说都是新奇的,看到很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艺术命题和形式,经常会思考这些区别于传统艺术作品的形式为什么可以被纳入艺术的范畴,以及艺术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也是这本书名的由来。
2015年回国后,我在学校工作之余开始从实践层面进行艺术体验,作品创作和展览策划都有涉足,继而发觉将英国的学习经验进行在地化实践时有相当难度。为了近距离地考察中国当代艺术生态,2017年我选择再次申请访学,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师从吕胜中教授,进行“传统语言转换”方向的研究。那段时间,我在梳理中外美术史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通过摄影语言的途径转换为当代艺术创作语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相对于西方,中国的传统艺术带有强烈的经验和承袭特征,因此而缺乏的批判性精神,使中国艺术在当代语境下呈现出更为繁复无解的表象、沉思或者凝望,在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面前多多少少都显得有些贫乏无力。
我个人的经验远不足以框取如此浩瀚的作品和文献,仅能在个体所知中求得一丝线索。本书有六个部分,分别是: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光、它既在它又不在、《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视觉语言的歧义性、如何画好一朵云彩、下象棋的人、此非艺术。我试图从个体艺术体验出发,梳理近年来我本人在当代艺术领域的观察与创作。书中的案例并不会严格地按照发生时间进行排序,而是依照主题安排在各章节。我将从观看和创作的在场行为出发,对视觉语言的矛盾性、歧义性、模仿性以及对抗性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