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莫扎特,古典音乐史上当之无愧的天才作曲家,一生创作了超过600部作品,其中包括了《唐·璜》《魔笛》等脍炙人口的巨作。他的音乐即使到了现在也毫不褪色,是音乐爱好者们的津津乐道的佳作。
本书呈现了大量精美历史图片,结合书信片段等真实资料,摘录了各种相关著作,全面地介绍了莫扎特的一生及其音乐贡献。书中内容翔实丰富,兼具思想性与趣味性,是了解这位音乐巨匠不可错过的好书。
目录
第一章 活跃在欧洲王室的神童
第二章 从神童到作曲家
第三章 音乐家与家仆
第四章 幻灭
第五章 “我的幸福由此开始……”
第六章 光明与黑暗
资料与文献
试读
第一章
1756年1月27日,一场细密的小雪纷纷扬扬地落在萨尔茨堡。在位于粮食胡同9号的小楼里,利奥波德·莫扎特正像一只笼中困兽般来回踱步。从房间里传来令人窒息的脚步声和低语:他心爱的妻子安娜·玛丽亚正在分娩他们的第7个孩子……是个男孩。他的名字叫沃尔夫冈·莫扎特。
莫扎特出生时,利奥波德已经37岁了。利奥波德来自奥格斯堡的一个装订工人家庭,选择以音乐为生:他起初担任图恩塔克西斯伯爵家的乐师,1743年成为大主教冯·费冕管弦乐团的第四小提琴手,之后历任宫廷作曲家和唱诗班副乐长。他很高产,作品实用性强,结构鲜明,旋律欢快,但不足以让他功成名就。1756年,也就是莫扎特出生那年,他出版了一本介绍小提琴演奏技巧的书,获得了他意想不到的持久名望。这本书之后长期被列为学习小提琴的参考书籍。在40年的职业生涯里,利奥波德·莫扎特始终恪守本分,也时常唾弃音乐教师们不知感恩的行为。
1747年,利奥波德与公务员之女安娜·玛丽亚·珀尔结婚,尽管夫妻常常分居两地,还经历了数次子女离世的痛苦,他们的感情始终非常稳固。莫扎特是他们的第7个孩子,但由于当时新生儿出生后缺乏消毒手段,卫生条件很差,此前所生育的6名子女中仅有小名叫南妮儿(Nannerl)的玛丽亚·安娜存活了下来。弟弟莫扎特出生时,她4岁半。
作为音乐家之子和音乐家之孙(他们的外公也是位著名歌唱家和合唱团领唱),两位小莫扎特自幼便成长在音乐索绕的环境里。作为导师,利奥波德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刻板,他有着良好的教养,非常关注子女的教育。他的课程很严肃,内容很丰富:他发现了莫扎特对算术的兴趣,认为数学能激发好奇心。南妮儿8岁开始弹钢琴,弟弟则在一旁聆昕。
3岁的莫扎特开始弹奏姐姐的钢琴,“寻找彼此相爱的音符”
他的进步神速。1762年,刚满6岁的他骄傲地向父亲展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也就是说,他甚至还不会写字,就已经会作曲了!他的天赋、好学和热情令人无法忽视,他的早慧更是引人注意。
宫廷小号手安德烈亚斯·沙赫特纳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天,莫扎特在创作乐曲。他的父亲问他:‘你在写什么?’他回答:‘一首钢琴协奏曲,第一部分就快写完了。’”利奥波德对此有些怀疑,检查着儿子在纸上的涂鸦……很显然,他真的在作曲。旋律已经在莫扎特的心里诞生。当他作曲时,没有任何事情能让他分心。
这样的天赋当然不能被埋没。为了让世人了解莫扎特的天赋,唯一的方式是四处巡回演出。
自1762年起,利奥波德带着一家人踏上旅途,野心勃勃的他希望“将奇迹展示给全世界”
一家人的第一站是慕尼黑,人们至今对这段经历一无所知。他们的第二个目的地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
当时已经成为钢琴专家的南妮儿颇具天赋,而小莫扎特却更引人瞩目。这个小男孩在圣彼得教堂的弥撒期间,偷偷爬上管风琴台,让方济各会的修士们立刻沉醉在动人的音乐中。人们蜂拥而至欣赏他的演奏。就在几天之前,帕绍大主教热情接见了他。他的演奏还在林茨的一场音乐会上,迷倒了帕尔菲伯爵
10月6日,一家人抵达维也纳,此时的莫扎特已声名鹊起。他们一到那儿,就被人团团围住,人们热烈欢迎他的到来,向他表达喜爱之情,当地最显赫的家族纷纷邀请他前去演奏。抵达维也纳一周之后,女王的长子约瑟夫大公在母亲面前热烈谈论起莫扎特一家,女王邀请他在美泉宫开了一场演奏会。她让小莫扎特坐上自己的膝头,双臂环绕着他的脖子,不住地亲吻他。
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