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二十大重要精神。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处理好城乡融合发展和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因果关系;协调好城乡融合发展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互动关系;化解好乡村传统要素和城市现代要素的融合关系;衔接好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化的转化关系;驾驭好城乡要素流动与乡村体制开放的对应关系;统筹好“镇域”转型与“县域”发展的一体化关系。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城乡融合的背景
第二节 城乡融合的空间
第三节 城乡融合的内容
第四节 城乡融合的活力
第二章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第二节 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第三节 城乡要素公平交换
第三章 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理论
第一节 突破“城乡二元论”理论体系
第二节 县域经济社会的城镇化
第三节 树立城乡一体化理念
第四节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融合发展导向
第四章 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理论
第一节 城乡关系理论的创新轨迹
第二节 城乡关系理论的创新基础
第三节 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理论
第五章 乡镇城乡融合发展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镇城乡融合发展分析
第二节 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城乡融合发展分析
第三节 浙江省温州市柳市镇城乡融合发展分析
第四节 甘肃省陇南市碧口镇城乡融合发展分析
第五节 甘肃省定西市首阳镇城乡融合发展分析
第六章 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融合发展案例分析
第一节 浙江嘉善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乡发展案例
第二节 河南省卫辉市和平养殖场下乡发展案例
第三节 甘肃甘谷红强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下乡发展案例
第七章 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
第一节 城乡发展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问题
第二节 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第三节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问题
第四节 城镇要素下乡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第八章 借鉴东部地区与发达国家的城乡融合经验
第一节 浙江省城乡融合的发展经验
第二节 美国城乡融合的发展经验
第三节 日本城乡融合的发展经验
第九章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一节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体制机制的客观因素
第二节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支持政策体系
第十章 实行乡村发展要素的开放体制
第一节 建立城市高素质专业人才入乡创业的激励机制
第二节 推进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农村承包地制度改革
第三节 推动城乡流动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第四节 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市场化机制
……
第十一章 健全城市发展要素的下乡创业机制
第十二章 构建乡村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机制
第十三章 铸造乡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机制
第十四章 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一体化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二十大重要精神。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处理好城乡融合发展和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因果关系;协调好城乡融合发展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互动关系;化解好乡村传统要素和城市现代要素的融合关系;衔接好农业转移人口与市民化的转化关系;驾驭好城乡要素流动与乡村体制开放的对应关系;统筹好“镇域”转型与“县域”发展的一体化关系。
一、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反映了城乡关系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主题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提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同时,要求“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城乡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尤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城乡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乡村居民人均收入偏低,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待提升,这涉及6亿多农村户籍人口。2021年,按常住地区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城乡人均收入之差是2.5:1。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高质量发展”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为此,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化解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要准确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提高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认知度。
首先,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水平,尽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其次,“高质量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追求目标。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乡村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乡村振兴,使城乡两大区域保持平衡发展。
最后,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城乡融合的理论政策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政策创新,要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保持一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处理好城乡融合发展和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因果关系
要提高对“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认知度。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质内容是城乡发展要素的高效深度融合,要素融合的主要方式是流动,尤其是城乡要素要自由流动。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要认识到,城乡融合就是城乡要素的融合,要素融合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市场实现有效流动,尤其是城乡要素要实现自由流动,最佳配置。因此,要建立健全“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理论、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宽松的大环境。
首先,要围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进行有关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创新。要依据“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学科体系,推进城乡融合的基础理论、重点理论和核心理论的内容研究。
其次,要围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进行有关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是依据“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需要,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一切不利于“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要逐渐废弃,有利于“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要积极推广、大胆应用。
最后,要围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进行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创新。要积极对县域、乡镇和下乡企业城乡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进行调查研究,为“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政策体系创新,提供实践依据。
三、协调好城乡融合发展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互动关系
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在乡村,而城乡融合发展的能量却在城市,这无形之中加大了城乡之间协调推进融合发展的难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提高乡村居民收入,主战场必然在乡村。在城乡之间,哪一方拥有更多的现代要素,那么这一方的内生发展动能就比较旺盛,就会掌握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导权。
在占有现代发展要素上,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城市是现代产业聚集区域,乡村是传统产业生存区域。城市是现代文化、时尚文化生活的聚集区,乡村是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生活的传承区。城市聚集着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乡村拥有着庞大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城市是高技术、新业态的原发地,乡村是传统生产方式、原生态的守护地。城市主导着各类主要消费市场变化,乡村满足着原生态农产品市场需要。
在城乡之间,由于城市拥有更多先进的现代要素,以及强盛的内生发展动力,主导着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大多领域,乡村只能是被动顺应城市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城市掌握着城乡融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