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化工安全概论》引入课程思政元素,结合融媒体技术,系统论述了化工与安全所涵盖的不同方面,内容包括化学工业发展概况、化学品的性质特征及其危险性、化工厂设计与操作安全、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压力容器的设计与使用安全、化工厂安全操作与维护、爆炸事故及后果评价、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等。
《化工安全概论》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安全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化工安全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化学工业发展与对安全的新要求
1.1.1 化学工业的发展概况
1.1.2 化学工业发展伴生的新危险
1.1.3 案例分析及思政要点
1.1.4 化学工业发展对安全的新要求
1.2 化学工业的危险因素与安全措施
1.2.1 化学工业危险因素
1.2.2 化工装置的紧急状态
1.2.3 化工生产中的重大危险源
1.2.4 化学工业安全措施
1.3 化工安全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向
1.3.1 化工危险性评价和安全工程概述
1.3.2 安全系统工程的开发和应用
1.3.3 人机工程学、劳动心理学和人体测量学的应用
1.3.4 化工安全技术的新进展
习题与答案
参考文献
2 物质的性质、物化原理与安全
2.1 化学物质及其危险概述
2.1.1 危险化学品分类
2.1.2 化学物质的危险性
2.1.3 化学危险物质的贮存安全
2.2 易燃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2.2.1 易燃物质的性质
2.2.2 易燃物质的类别和火险等级
2.2.3 物质易燃性评估
2.3 毒性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2.3.1 毒性物质的类别
2.3.2 毒性物质的临界限度和致死剂量
2.4 反应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2.4.1 化学物质的反应性质
2.4.2 反应物质不稳定性结构因素
2.4.3 反应物质的氧差额
2.5 压力系统热力学行为与危险性
2.5.1 温度对蒸气压的影响
2.5.2 相变引起的体积变化
2.5.3 不同物质蒸气和液体的密度
2.6 化学反应系统物化原理与安全
2.6.1 化学反应动力学
2.6.2 反应物质的非互容性质
2.6.3 化学反应类型及其危险性
2.7 化工操作原理与安全
2.7.1 化学反应与热量传递
2.7.2 相平衡与组元分离
2.7.3 相混合和相分离
2.7.4 物料输送
2.7.5 案例分析及思政要点
习题与答案
参考文献
3 化工厂设计和操作安全
3.1 工厂的定位、选址和布局
3.1.1 危险和防护的一般考虑
3.1.2 工厂的定位问题
3.1.3 工厂选址的安全问题
3.1.4 工厂布局的安全问题
3.2 化工工艺设计
3.2.1 工艺流程图
3.2.2 管线配置图
3.2.3 过程物料的安全评价
3.2.4 工艺路线的选择
3.3 化工单元区域规划
3.3.1 单元区域的管线配置
3.3.2 软管系统的配置
3.3.3 管线配置的安全考虑
……
4 燃烧和爆炸与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5 职业毒害与防毒措施
6 压力容器和机电设备安全
7 爆炸事故及其后果评价
8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
前言/序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以专章论述和布署国家安全工作,明确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早在“十四五”规划提出时就强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一节,提出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消防、民爆、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第一次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提出推进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整治。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现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医疗、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化工行业,但是化工行业与其他工业产业有所不同,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火灾、爆炸、泄漏等安全风险,事故风险发生率明显要高于其他行业。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工行业逐渐向规模化、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其安全形势对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了迫切需求。化工安全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对夯实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安全素质水平、保证学生掌握更多化工安全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紧密围绕专业定位,以习近平“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为核心理念,聚焦化工生产风险防范,将“安全”作为课程思政的核心元素,将“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增强学生“安全第一”意识,逐步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培养学生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的底线思维;培养学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无私奉献精神,达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安全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为了全面系统地呈现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本教材通过凝练思政元素、融入思政素材、搭建知识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纽带,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形成一套较成熟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
感谢孙思衡老师、黄志安教授、杨凯副教授、张磊老师、白智明副教授、康会峰教授、张琦教授、李明智老师、李鹏亮老师参与本书的编写!
感谢金龙哲教授、高玉坤高级工程师以及教研科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黄志安教授、钱新明教授、刘振翼教授、蒋慧灵教授及周鑫副教授对本书进行的仔细审阅与指导。
感谢参与本书编写的周以宁、刘学荣、包颖昕、汪乐溪、刘婧等研究生。
本书得到北京科技大学教材建设经费资助,得到了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的全程支持。在此,编者向相关机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