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岭南临证解析》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岭南班”使用的教材之一,《中医**岭南临证解析》的编写专注于中医**知识的临证解析,并结合岭南地区湿病湿证多见的临床特点,对相关知识的临床应用作系统的论述。《中医**岭南临证解析》选取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脾胃论》《格致余论》《丹溪心法》《本草纲目》《医碥》《温热论》《温病条辨》《三因司天方》《运气证治歌诀》等多部中医**的精华部分,分章节进行论述。每章除了有**原文的解析及拓展,还有相关临证医案的分析,力求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目录
目录
总论
**章 岭南病证特点与治疗着眼点 3
第二章 中医**知识在岭南湿证辨治思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6
一、中医**知识是中医临证实践的基础 6
二、掌握中医**知识是形成岭南湿证辨治思维的关键 7
第三章 《中医**岭南临证解析》的学习方法 9
一、理解教材的编写定位 9
二、了解教材各论的编写特点 10
三、采用多元融合的学习方法 11
各论
第四章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与相关方药在岭南湿病中的临证应用要点 15
**节 湿相关之“岁运”年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18
一、六甲年“岁土太过”相关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18
二、六己年“岁土不及”相关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21
三、六壬年“岁木太过”相关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24
四、六辛年“岁水不及”相关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26
第二节 湿相关之“司天”之岁的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28
一、丑未岁“太阴司天”相关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28
二、巳亥岁“厥阴司天”相关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35
三、辰戌岁“太阳司天”相关气候物候病候及治法方药 41
第五章 张仲景《伤寒论》治湿辨治要点 55
《伤寒论》湿邪病证要点 55
第六章 伤寒派腹诊在湿证(病)辨识中的运用 72
一、腹诊概述 73
二、《伤寒杂病论》中湿证(病)的常见腹候 82
三、《伤寒杂病论》中湿瘀互结的常见腹候 84
四、《伤寒杂病论》中应用半夏的腹候 85
五、《伤寒杂病论》中应用茯苓的腹候 92
第七章 张仲景湿病病机及病传要点 100
湿病概述 100
第八章 叶桂《温热论》湿热辨治要点 117
湿热邪留三焦气分辨治要点 117
第九章 吴瑭《温病条辨》上焦湿温辨治要点 131
上焦湿温辨治 131
第十章 吴瑭《温病条辨》寒湿辨治要点 144
第十一章 岭南本草**理论解析 160
**节 本草**理论及在“湿病”中的应用 160
一、本草“三品”分类法 160
二、本草性味及升降 162
三、本草性味及升降与治湿 164
四、升降治湿三法之一:散湿 166
五、升降治湿三法之二:渗湿 168
六、升降治湿三法之三:泻湿 172
第二节 治湿三法代表药物 174
一、散湿法之解表药:防风 175
二、散湿法之芳香化湿药:藿香 176
三、散湿法之祛风湿药:秦艽 178
四、渗湿法之利水消肿药:茯苓 179
五、渗湿法之补气药:扁豆 182
六、泻湿法之清热燥湿药:黄芩 183
七、泻湿法之利尿通淋药:滑石 184
八、泻湿法之化痰药:昆布 186
第十二章 李杲升阳除湿法要点 189
第十三章 朱丹溪湿热辨治要点 202
第十四章 朱丹溪泄泻从湿辨治要点 211
第十五章 何梦瑶《医碥》湿证辨治 218
一、何梦瑶《医碥》中湿、伤湿辨治 218
二、何梦瑶《医碥》湿证相关疾病辨治 223
第十六章 孟河医家湿证辨治及临床应用 240
孟河医家湿证辨治 240
第十七章 彭子益圆运动理论对湿证辨治的特点 255
火在水上则生湿 255
试读
总论
**章岭南病证特点与治疗着眼点
岭南是一个地理概念,在不同历史时代,范围有所不同,*早是指五岭之南的地区,古属百越之地。岭南北靠五岭,南临南海,西连云贵,东接福建,范围包括了今广东、海南、广西的大部分和越南北部,宋以后,越南北部被分离出去。目前岭南地区的范围,一般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省区。这些地区地理环境相近,气候相似,人民生活习惯也有很多相同之处,临床所见,岭南人群所患病症也有很多相一致的特点。
1.岭南的气候及地理特点
岭南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全年气温较高,四季界限不明显,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终年不见霜雪。又因南临南海,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岭南降水量多,降水日数多,云雾频数多,空气湿度大。热带海洋多风暴,中国南海是台风生成和影响强烈的地区,热带风暴(包括台风)频繁,给岭南带来了丰富的降水。相对而言,岭南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气候偏湿热。岭南的地势为北高南低,地形复杂,平原、台地、山地、丘陵交错,地貌多样。同时,岭南河流众多,河涌交错,径流丰富,流量大,汛期长,在急速推进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原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时有内涝发生。
2.岭南人群的生活习惯
特定的气候自然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岭南人*特的生活习惯。
岭南地区水网密布,且濒临南海,野生及饲养的水产供应丰富,人们喜好进食海鲜鱼虾、贝壳类海产等品;另岭南水果品种繁多,产量可观,加上东南亚水果进口量大,不少人有进食生冷水果习惯。岭南地区的人们还有爱喝早茶与食宵夜、喜食老火汤和瓜菜汤,以及甜汤糖水等的饮食文化。另外,气候炎热时,不少人有贪喝冷饮的习惯。岭南地区相对富裕,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较大,人们思虑较多,运动相对较少。由于岭南气温较高,晚睡熬夜的习惯由来已久,因此夜生活比较丰富,部分人有沐足、水疗、泡温泉的爱好。由于环境湿热,人们易出汗,岭南的民众较其他地区的更勤于游泳和沐浴。
3.湿病湿证从古至今是岭南地区多发病证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驸,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岭南地区的气候地理以及疾病特点与以上两点均比较契合,故湿病湿证多发。
古代医家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如宋代李璆的《大梁李侍诏瘴疟论》(后收录于元代僧人释继洪编辑的《岭南卫生方》、张介宾的《景岳全书?杂证谟》)云:“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而二者相薄,此寒热之疾所由以作也。阳气常泄,故四时放花,冬无霜雪,一岁之间,暑热过半,穷腊久晴,或至摇扇。人居其间,气多上壅,肤多汗出,腠理不密,盖阳不反本而然。阴气盛,故晨夕雾昏,春夏雨淫,一岁之间,蒸湿过半,三伏之内,反不甚热,盛夏连雨,即复凄寒,或可重裘。饮食、衣服、药物之类,往往生醭。人居其间,类多中湿。肢体重倦,又脚气之疾,盖阴常偏盛而然 又阳燠既泄,则使人本气不坚,阳不下降,常浮而上,故病者多上脘郁闷,胸中虚烦;阴湿既盛,则使人下体多冷,阴不上腾,常沉而下,故病者多腰膝重疼,腿足寒厥。余观岭南瘴疟证候,虽或不一,大抵阴阳各不升降,上热下寒者,十盖八九。”宋代南海名医陈昭遇也在《太平圣惠方》中明确指出“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于伤人”。
清代陈治《证治大还》云:“粵西近高、雷、廉者,粵东之余气,证亦相似。其庆远、柳州、太平,近于交趾诸郡,千山万壑,屏障于南,反阻塞其阳威之气为山之阴,阴闭于阳,阴瘴亦令人病,故染患多阴。阴湿蕴毒,所以阴为重而阳为轻也。”此论述被录于俞震所辑的《古今医案按》中而广为人知。
郭乐天曾在近代影响力很大的岭南中医月刊《医林一谔》中发表了一篇《越南湿邪害人*广说》,云,“越南地处热带之中,终岁炎热。南圻一部 土地卑下。又一年中,因气候、海流之关系,分为干、湿两季。湿季之时,几于无日不雨,湿气弥漫太空。干季虽不下雨,而土地卑湿,海风(中多含湿气)吹送,湿气仍属不少。此越南多湿之因于天时、地域者也。越南终岁炎热,人多贪凉喜饮,土人嗜食辛辣(吸烟和食槟榔、蒌叶、辛椒等),亦足以增加饮量(然亦须辛辣等物方能消湿)。瓜果等物,热带生产极盛,自能令人多食,此越南多湿之因于贪食喜饮者也。夫雨水下降,时期上腾,湿邪从外而袭;贪食瓜果,嗜饮茶酒,湿邪从内而生。因之为肿、为胀、为泻、为痢,或成湿温,或成湿痹,而脚气、黄疸、寒湿、湿热、湿疟、湿痰,种种变病,奚啻万千”!前面曾提过,越南北部古代属岭南范围,这段文字对于岭南病症特点的分析颇有参考价值。
当代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