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丛书共有三本(面向机械工程领域),其中《从天工开物到飞天巡洋——机械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锦与评析》概述结合西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优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以古代、近代、现代时间轴为经,以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工程伦理、团队意识、家国情怀思政要素为纬,以我国典型案例为主、世界典型案例为辅,整理编辑机械工程领域典型课程思政案例,并结合专业内涵对每个案例进行评析,给出融入课程教学设计的建议,适合高等院校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阅读使用。
前言/序言
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在全球蓬勃兴起,制造业的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加剧了国际竞争,由此导致制造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通过制定《中国制造 2025》等新时代制造业战略,紧紧抓住智能制造技术机会均等的难得契机,力争在新工业革命竞争中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新时代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最鲜明的主旨是培养立足中国大地、认同中国理念、服务中国复兴的机械领域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在机械及相关领域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之中。可以看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涉及个人情怀、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等多个方面,课程思政教学范围应在广度上合理扩展,教学内容应至少覆盖五个方面:家国情怀、工程伦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团队意识。
立足中华大地,要求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人物和事件;认同中国理念,要求教学内容能够揭示中国选择现行道路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服务中国复兴,要求教学内容能够激发报效祖国、造福社会的信念。中国机械史正是符合上述要求的最恰当、最重要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来源。机械技术是人类最古老的技术,其历史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中国机械工业经历过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落伍和现代的复兴,走过了领先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再度崛起这一兴衰过程。在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 180多年的近代斗争史、 70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中国机械史蕴含的成败教训和复兴历程所揭示的中国道路选择的必然性,优秀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以及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追求精神,无私奉献、团结一致、创新探索的优秀品德,都值得细细品味、继承发扬。可以说,中国机械史中蕴含了丰富而又生动的典型案例,是围绕立足中国大地、认同中国理念、服务中国复兴这个核心主旨开展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素材宝库。
因此,西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组织骨干教师,以中国机械史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工程伦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团队意识五类思政要素为经,以中国机械工业所经历的古代之辉煌灿烂、近代之救亡图存和现代之追赶超越的时代主题为纬,按照直接相关、辩证思考、历史发展、重点突出的原则,以《中国机械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中国之科学与文明——机械工程学》《中国工程师史》《机械工程简史》等多部与中国机械史相关的著作和 260余篇机械史相关专业文献为来源;同时融入本专业教师近年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心得和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精心整理、设计了 64个机械领域的典型课程思政案例,并结合机械专业内涵对每个案例进行了评析,提出了课程教学建议。
本书在导论部分全面分析了中国机械发展史与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总结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主体部分为五类思政元素案例:家国情怀、工程伦理、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团队意识,并对每类思政要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和特点、与机械发展的关系及其课程思政教学要求进行了深入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顺序精心整理、设计了典型案例;在第 7章对专业课教师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八个教学之“度”;最后在附录中梳理了中国机械发展典型成果简史和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耿俊浩负责第 1章、第 2章、第 7章、附录,以及第 3章、第 4章和第 6章的部分内容,刘书暖负责第 3章,郭辉负责第 4章,周计明负责第 5章,黄利江负责第 6章,耿俊浩负责全书统稿。本书的编写受到齐乐华教授、赵志龙教授的启发,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西北工业大学及机电学院领导、所在专业教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清华大学出版社苗庆波编辑也对本书的出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网络资料和图片,限于篇幅未能在书后参考文献中一一列出。在此,编者对原作者表示真诚的感谢!引用如有疏漏、不妥之处,恳请原作者和广大读者指出。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4年 6月